辛亥科技帝国-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太后和端郡王等几个满洲亲贵造孽,累死了裱糊匠李鸿章,连累全国人民一人赔了一两银子。看到装神弄鬼这一套也玩不转,慈禧终于下定决心要变法了,这才有了十年的清末新政。
十年新政,练了十多万新式陆军,中央财政收入也由八千万两,达到了三亿两,地方财政也一改清中期以来上百年的亏空,穷省盈余数百万,富裕省份藩库存银超过千万。大清帝国有史以来,从未如此富裕过。
按说,这国也真算是富了,以每年三亿两的财政收入,庚子赔款不过是癣疥之疾罢了,但是大清朝廷也就此到头了。
民国建立之后,南方省份四十万民军sāo扰地方,清末十年新政的成果扫荡殆尽,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文,不借洋款就无法维持政府的运转。
眼看着共和这一套,也玩不转了!
从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直到现在民国三年,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数次试图崛起,结果只是撅起了屁股,让洋人随便踹。连小日本都可以踩着老大帝国的身躯,成为亚洲的霸主。
一条条道路最后都成了思路,蔡锷也曾经茫然了好一阵子,直到江淮军异军突起,收复蒙疆,夺取奉天,大沽口战胜日军。才令他重新振奋了起来,他看到了一丝国家复兴的希望。
但是到了安庆之后,他真的没感觉柴东亮有什么三头六臂,甚至于还不如袁世凯有霸气。安庆军谘府里的核心成员,比起北洋的人才济济,也大有不如。顾维钧、高铭等人就算是出类拔萃的了,但是他们比起杨士琦的智计百端,唐绍仪的纵横开阖,以及徐树铮的阴险毒辣,差的不是以道里计。至于江淮军的将领,蔡锷觉得给自己和蒋百里当学生,都嫌他们笨了点。
就这么几块废料,就能撑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将江南地区治理的风生水起,把北洋压的死死的,令小日本无计可施,蔡锷怎么都想不通。更令他想不通的是,邝海山、顾南山等人远在蒙古、奉天,照样对柴东亮死心塌地,而曹锟、段祺瑞就在袁世凯的身边,照样一肚子的小算盘。
柴东亮的长相也不过是个眉清目秀的书生模样,既没有圣天子的“眉分八彩,重瞳亲照”,也不是“大耳垂肩,手长过膝”的怪胎,怎么看都是凡夫俗子,可他就怎么能令手下人心悦诚服,远在天边都不生半点叛逆的心思?
他凭什么呢?
蔡锷想起了老师梁启超,他已经在安庆呆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给自己指点迷津。蔡锷没有回欢迎团住的安庆万国饭店,而是住在老师梁启超的寓所。这栋房子原先是个盐商的私邸,柴东亮买下来送给了梁启超,梁启超也老实不客气的收下。
五进五出的大宅子,花园水榭,四季常青之草木,从江里引来的活水穿过庭院,一池锦鲤五彩斑斓。梁启超同时兼任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每月不算稿费收入,光是薪水就超过一千块银元,养活一家人外带八个佣人绰绰有余,过的优哉游哉。事实上,在安庆的大学老师,最惨的月薪也超过一百块银元,出入坐包车,家里使唤佣人,都过的很不错。在江淮军的统治区域,只要粘上教师这个行业,都是人上人,不但收入颇丰,而且社会地位极高。
得意门生等门求教,梁启超摆开家宴款待,花园里的石桌石凳古朴雅致,淮扬菜又是出名的再加上从柴东亮那里打秋风弄来的四十年陈的史国公、三十年陈的古井贡等好酒,这家宴竟然比大馆子还要排场。
俩人推杯换盏,不多时一坛子两斤装的史国公就见底了,这种药酒虽然度数不太高,但是后劲不小,蔡锷和梁启超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当蔡锷说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梁启超笑而不语,只是给他夹菜倒酒,对柴东亮的内政外交军事手段一概避而不谈。,蔡锷再三向老师追问,梁启超笑着邀请他第二天一起去“安庆政治管理学院”,因为柴东亮受邀在那里举行一场演讲,同时还要和学生、老师座谈。
蔡锷不明就里,他有些怀疑是不是柴东亮可以安排的一场表演。
梁启超则笑着告诉他,安庆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可都刁钻的很,想让他们配合演戏,这些混小子疯丫头就敢故意拆台。
“去吧,看看那些学生们,是如何刁难柴东亮的,也许,你就能找到他为什么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了。”
梁启超心平气和的笑着,想起那些令他头疼不已又爱不够的学生,他心里满是骄傲和成就感。
来到安庆的这段日子,是他思想受冲击最大的一段时间,也让他真正搞懂了,为什么柴东亮能那么受人爱戴的理由,也明白了江淮军的战斗力的来源。
而这些,都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的,梁启超坚信,柴东亮找出了一条真正可行的道路。
“明天,明天就去看看安庆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个刁钻古怪,也看看柴东亮是怎么应付的!”蔡锷心中暗暗打定主意。
。。第三百一十三章 无利不起早
第三百一十三章无利不起早
安庆政治管理学院是在古德诺博士的倡议下建立的培养未来的公务员人才。。柴东亮受邀讲座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围观。梁启超和蔡锷都是一袭青布长衫,看上去颇似学校的教员,并没有引起学子们的注意,
柴东亮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煽情的言论,没有蛊惑人心的政治语言,而是像一个商人一样分斤掰两。
“我们假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他每年的收入是十块银元,他需要九块银元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那么政府能征的税收只能是一块钱。超过了这个标准会怎么样呢?收三块钱,他全家就要挨饿受冻,征收五块钱,农民就必须卖儿鬻女,当政府征收超过五块的时候,农民的结局无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全家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另外一种是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那么,一个农民造反,政府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来镇压呢?最少是一千块钱吧?我这里有个统计数字,清末时候,省道剿灭几个蟊贼,开支往往超过百万之巨,清廷剿灭白莲教起义,投入白银两亿两,相当于嘉庆年间整个清廷四年的全部财政收入,剿灭太平天国的开支,则更是惊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了四点二亿两白银,接近庚子赔款的数量。而且,兵灾之后地区经济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经济的开销,都是无法估计的天文数字。
但是每年用在修理河工上的银子,最多不过五百万两,也就是说,如果清朝时期,没有爆发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仅仅节省下来的军费,就可以维持清廷八到十年的财政开支,可以用来维修黄河一百至两百年。
那么,这笔钱如果用在民生和教育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整个中国如果全面实现六年制免费教育,每年需要财政投入六千万到八千万两白银,折合银元一亿两到一亿三千万两之间。一个农民受过六年制教育之后,他就可以到工厂当工人,那么他每年创造的价值将比种田高五到十倍,我们取最低值五倍吧,而他收到的报酬则增加到了三倍,达到三十块银元。他可以拿出十五块银元保证家庭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同时投入五元作为儿女的教育。那么,他手里的结余部分是十元,政府即使征收走五元,也不会对他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大清灭亡,很多人认为是清廷税率太低,政府掌控的资源不够。实际上的原因则是,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太低,清廷无法征收更多的税收,否则的话,清廷的统治绝对不可能维持两百多年之久。
如果政府通过教育投入,使农民走进城市,那么从一个工人身上,拿走的税收则比普通农民高了五倍,与此同时,工厂主创造的价值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政府的手中,政府将其中一部分又投入了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险,以及对成年人的职业教育。这样的话,每个普通人创造的价值又会有巨大的提升。同时,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险的存在,同时,专利法的推行,令那些有奇思妙想的人敢于创新,因为即使失败,他们也不至于冻饿而死,不至于沦落到卖儿鬻女的悲惨境遇。
一个发明家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一万个普通人,而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自由思想的头脑???”
大礼堂里回荡着柴东亮的话语,学生们往日听了太多煽情的话语,已经爱国爱民的教育,像柴东亮这样冷血的分析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如何能从民间搜刮到更多的金钱的手段,他们还真的闻所未闻。
但是仔细想想,却觉得句句在理。国家将资金投入教育和社会保障,老百姓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也就增强了。如果财富只有一碗水,喝光了也不过是一碗,如果财富是一桶,哪怕喝十碗都影响不大。
蔡锷没想到,以柴东亮的身份,竟然如同商人一样赤的谈钱,仿佛国家就是个公司,而他则是在股东大会上讲演的总经理。
柴东亮侃侃而谈:“那么,我们再说一下国防。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需要养多少常备军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呢?我的看法是,无论养再多的军队都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能保证军队不临阵脱逃,甚至倒戈成为敌人手中的工具。明朝末年的吴三桂和关宁铁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吴三桂手中的军队可是地道的汉人武装,和我们大家同文同种,都是炎黄血脉,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帮助满人打自己的同胞呢?
道理同样很简单,他们对大明和同胞没感情。
那么,在庚子国变的时候,攻打清军的联军中,最卖力的是不是洋人,而是来自威海卫的华勇营,而华勇营的构成则是山东的农民。为什么同为中国人,清军不堪一击,华勇营的战斗力则连洋人都感到惊骇呢?
因为他们在英国人那里,不但拿到了足额的军饷,同时还受到在同胞那里无法得到的尊重。这些威海卫农民,往往能被清廷的地保、衙役逼的走投无路,而当他们参加了华勇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