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273章

锦衣为王-第273章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ɑ穑患掖笮《荚诿沃芄耍级屑干方校俗叩目欤簿秃芸炱较⑾吕础�

要是走在外城或是靠着城门的地方,做小生意小买卖的人多,虽然是半夜,可还会有不少过路人,那会儿,可就麻烦的很了。

“就是这了。”

北京的街道都是横平竖直,坊有坊门,坊下再分街里,总之,外地来的人走上几圈,大约都不大会迷路,本城土著不要说是还有月光,但凡稍微有点儿亮光,也不会走失了道。

从张府出来,不过小半个时辰,就已经到了常德公主的府邸。

孙锡恩看一眼张佳木,见他神色如常,但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迹象,于是轻叹口气,自己先翻墙进去。

现在内卫和保密局在这种特务行动上已经极具功力,孙锡恩是首创者,三人多高的院墙几乎全不费力就上去了,借助一些小工具和身体训练,简直全无困难。

在高大的围墙上,孙锡恩做了一个手式,叫张佳木稍微等待,他自己则轻轻一翻,便落在了另外一侧。

“这厮硬是要得。”张佳木在心中赞道:“拿他去当教官,肯定能教出一群好苗子来。”

大约过了一柱香的功夫,院内传来一阵鸟儿的鸣叫声,张佳木初时还不在意,黄二轻声提醒他道:“大人,叫你过去。”

“哦,好好”跟这两个训练有素的部下比,张佳木自己倒是有点儿落伍了。

不过,胜在身手利落。黄二提醒过后,张佳木攀援而上,借着几个着力点的帮助,还有墙头绳索可以攀援,几息功夫,便也很利落的翻墙而过。

孙锡恩已经在等着,他的脚底已经有个打更的更夫躺在地上,看到张佳木问询的眼光,孙锡恩轻轻摇了摇头,低声道:“没杀人,驸马和大人交好,怎么敢乱杀他的府里人。”

“你知道就好。”

当下由孙锡恩领路,张佳木在后,两人在花树和山石中来回穿行,良久之后,到得一幢小院前,孙锡恩额角微微冒汗,和自己的记忆稍对了一对后,便道:“就是这里了。”

“好,你在外头等着。”

此时此刻,张佳木也是有点犹豫,不过,这种犹豫并没有持续太久时间。

长街一吻至今,两人几乎没见过面,而公主对他情根深种,几乎也是他的一桩心事。坦白说,对这个小姑娘有多深的情,谈不上。但喜欢人和被女子喜欢,大约都不是件痛苦的事。特别是,公主英姿飒爽,娇倩可人,诚是良配。被这么一位小姑娘喜欢,总谈不上反感。

当下深吸口气,把心中的一点犹疑吐掉,小小院落,轻轻一攀便已经过去,只是,在翻墙之时,倒是觉得自己象翻墙会情人的张生。

大约古人的恋爱,就是如此吧。

虽然不敢肯定是哪间房,不过小小精舍,哪间是上房,哪间是下人的住处,这一点倒可以很从容的分的出来,他到上房窗前,轻轻敲击几下。

“谁?”

房内几乎是一瞬之间,立刻就有一声娇喝。

“是我。”

“啊?”

自是又一声呼喝,只是头一声是惊疑,带着一点愤怒,而第二声则是极度的惊奇,还有一种觉得不可思议的味道。

张佳木嘴角翘了翘,暗自一笑。公主大约是对自己太钟意了,只是两个字出来,就已经凭声音分辩出来是谁了。

他自己正洋洋得意的功夫,重庆公主已经在屋内点了灯,堂堂公主,佚比郡王,只在后妃,太子,亲王之下,屋里一有动静,外厢也有了动静,仿佛有人睡的迷迷糊糊的,向着公主问道:“殿下,怎么起来了?”

“外头葡萄架子上大约有猫。”公主巧笑着道:“没事了,你们睡吧。”

虽然隔着窗,只凭着灯火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不过听到声音清脆动人,倩影在灯下纸影中似乎翩翩起舞之时,张佳木已经觉得,不虚此行。

第326章 盐引

“大人,怎么样啊?”

不到半个时辰,张佳木就施施然从里院再翻出来。

孙锡恩急急上前,似乎抓到什么宝贝一样,低声问道:“见着公主没有?”

“见着了。”

“公主怎么说来着?”孙锡恩眼珠滴溜溜的转,似乎在想这一句话问完后,再怎么接下去问细节,怎么问,张佳木才会回答而不生气。

两人已经急步而行,张佳木横他一眼,笑道:“怎么说来着,也不会告诉你。”

“好吧。”孙锡恩颇感无奈,只得道:“那属下只问大人,觉着公主怎么样?”

这一回,张佳木沉默了良久,一直到墙下用暗语知会了黄二,两人预备翻出来的时候,张佳木才微微一笑,道:“太上忘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啊。公主对我,可算是情意深重,嗯,就是这样。”

“戚,大人,说了半天掉书袋的话,属下可听不到。”

翻墙出来,黄二自也是上来打听,两个家伙都是一脸淫笑龌龊样子,似乎不打听点什么出来,就有点对不住自己的感觉。

“大人,公主好看不?”

“是啊,大人,深更半夜的,公主有没有恼啊。”

“唉。”张佳木摇头晃脑,只道:“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你们两个粗人,不会懂的。”

……

其后数日倒是一切如常,太子脱险,皇帝大为高兴,差点就有大赦天下的意思。不过,听说是阁臣李贤苦苦劝住了,这一等事,毕竟还是有点有辱皇家体面,太子也不是在宫中遇险,是在行宫。此时正是麦时,堂堂皇太子殿下不惜农时,在这会子出宫到别院去玩,说出来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会儿全天下,特别是北方地区已经是最紧要的关头,再没有人性的人也会顾惜一下百姓的辛劳,北京城已经不少年没有修葺,但兵部和户部工部会商以后,留下来的班军也就一万余人,剩下来的,多半打发回去,叫他们去帮着抢麦去了。

大明此时的边军制度也就是刚刚开始,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制度,倒是京卫制度,三大营制度,河南与山东直隶诸省的班军制度,虽然已经在崩坏的边缘,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然是在按着惯性维持着运作。

在这种时候,对皇太子遇险大肆宣扬,似乎确实不是一件很能得人心的事,从这一点来说,倒也是说的不错。

听到这般说法后,张佳木只是淡淡一笑,道:“李相国从不妄语,每语必中的,是故,吾亦很敬服于他。”

这般善意,自然也会有人传递,只是,李贤等人已经视张佳木为小人之辈,武臣与文官的对立已经似乎无可调解,再往下去,是继续合作,还是倾轧,似乎已经显然易见。

年锡之的父亲年富就是如此,就是因为和张佳木走的太近,是显然的张党中人,所以文官们已经拒绝和他往来,同乡会和瓜果会,汤饼会等文臣们互相交流感情的聚会,显然也没有年富的一席之地。

年富本人倒是不大在意,只是年锡之到底年轻,很多时候,都觉得怨气难以消解。

六月望日那天,整个北方地区的麦收基本结束,地方官府已经开始收取实物和钱币赋税,按户造册,按不同地区,还有不同规定,或是不同出产,或是收实物,或是收银子或是铜钱,名目繁多,极为复杂,就算是第一流的财务专家,在明朝也不要想搞清楚财政状况到底为何。在天顺到成化年间,应该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财政上这一点犹为明显,很多赋税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开始显现出来,只是,此时此刻,大家还都没想到这一层罢了。

对张佳木的赏赐在前两日陆续颁布出来,有功人员,大约都是各自有赏,最倒霉的就是那个看守行宫的少监,发到长陵当净军,这辈子不是掏粪就是种菜,总之,除死之外,就得是靠着卖苦力过活,太监之中,最凄惨的惩罚也就是如此了。

其余相关责任人等,自然也是各有奖惩。

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清楚。罚,也就是那个少监倒霉。奖,当然只是奖张佳木和几个得手的锦衣卫官员,比如孙锡恩几人。

连被派去打听消息的薛恒这一回也捞了点小彩头,赏赐表里等物,特嘉其行。

听说这是太后的意思,亲臣彼此也有些争斗,薛恒这一下风头隐隐盖住了焦敬,一时间也是风光一时无两。

至于张佳木,赏的就多了。因为一时不能大张其事,皇帝只好求实惠,先再赐八十顷庄田,数字不多,但好好儿的赐田一下子八千亩,也算不坏,对张佳木自己的个人财务情况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还有什么粗夏布,细夏布,松江葛布、苏绸等做衣服,鞋子的布料,总也赐了二三百匹。对一直很小气的大明皇家来说,简直就是不次重赏,非常难得。

明不比宋,宋对大臣的赏赐是无微不至的,宋的副相,国务院副总理级,大约年薪在数十万到百万之间,这已经很多,但逢年过节的时候,皇太后和皇帝,太子,诸王,都会赏赐和敬赠有加,从不落空。从金银到丝绸,再到柴草,无微不至,无所不赐,包罗万象。所以,在大宋为官,再清廉的官员也能过的很好,当时的物价水平,百来钱就能很舒服的生活一天,年收入几万贯或是几十万贯的人,钱真的没地使去。

大明可就不成了,宰相按年薪吃饭都只能饿死,皇赏又是传说中的神器,很难得一见芳踪何处,光靠俸禄,简直就是活不下去。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法纪严苛,从不饶人,所以大家只能忍,就算如此,贪官也是杀了一拨再接一拨,很难杀尽,因为实在是不贪不行,工资太低,干活又多,约束又少,情不自禁。

现在这会儿,文官已经有了公开来钱的门路,各种公开的灰色收入很多,靠着这些,大约也就能过的很好了。

象徐阶,有庄田二十万亩,张居正,大约家财也不少。这几位阁老,还不是以贪污闻名,赫赫有名的,是严阁老。

至于武臣,除了俸禄米粮之外,收入就少了。这会儿法度还比较严,边军将领好歹能捞几个,京营将领吃的空额还不多,不少人家都是老老实实领俸禄过日子,入不敷出,要不是如此,王勇这样的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