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96章

天下枭雄-第96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素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心中欣慰之极,孙子能在这次平叛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固然令他赞赏,但更要是,元庆能够放弃争功,主动配合杨义臣,尤其听说他将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这才令人感概万分。

这就说明他孙子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不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涩猛将,而是已经能考虑大局,独挡一面了。

他连忙把元庆扶起,“孩子,你虽没有得到高封,但祖父却认为你是平叛第一功臣,你没有给祖父丢脸。”

杨元庆鼻子一酸,眼泪都几乎流下,他恭敬地说道:“孙儿不敢居功,孙儿能连升两级,已是心满意足。”

杨素笑了笑,一指旁边的张须陀道:“去见见你师傅。”

杨元庆走到张须陀面前,双膝跪下,“徒儿元庆叩见师傅!”

张须陀从杨元庆进门时便惊叹不已,这孩子已经完全突破了,六年不见,他身高和自己相仿,双臂有千斤之力,张须陀一眼便感觉到,杨元庆的武功已经不亚于他,能得此佳徒,着实让张须陀感到欣慰。

他扶起杨元庆,拍了拍他肩膀,沉声道:“好小子,比师傅预想的更好。”

杨元庆六年不见张须陀,见他比从前苍老,他能有今天,完全是张须陀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心中只有不尽的感激。

“师傅教授之恩,元庆铭记于心,永世不忘。”

张须陀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知道,你是我张须陀唯一的徒弟,我教你武艺,只希望你能为国尽忠,报效天子,成为我大隋之栋梁。”

杨元庆默默点头,这时,杨素在一旁笑道:“张将军,你不想试试自己徒弟的武艺吗?”

其实张须陀早有此意,他听说杨元庆一个照面便将并州第一猛将王拔挑于马下,让他深为惊讶,他知道王拔是出了名的力大枪狠,竟然连自己徒弟一招都敌不住吗?他心中也充满了好奇,元庆的武艺到底什么程度了?

他见杨元庆的眼睛里也充满期待,不由会心一笑,拍了拍他肩膀,“想把师傅也挑于马下吗?”

“徒儿不敢,但请师傅指教。”

“很好,那我们去营外一试。”

大帐外,杨元庆和师傅张须陀的比武吸引了千余名亲兵和大将们的围观,四周一片窃窃私语,几乎都不太看好张须陀,道理很简单,杨元庆了解师傅的武艺,但师傅也不了解徒弟的槊法,如果说经验,杨元庆在草原也是身经百战,经验绝不比张须陀少。

张须陀骑马而立,目光沉静地注视着百步外的杨元庆,这是他教出来的徒弟,他能感觉到杨元庆一种特殊的武学气质,这是和他一样的气质,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别人感受不到的默契。

从这种气质,张须陀便可以判断出杨元庆的力量和速度应该和自己在伯仲之间,但杨元庆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反应和敏锐,却要强于他。

张须陀战刀挥动,大喝一声,“来吧!”

杨元庆紧咬嘴唇,加快了马速,战马如风驰电掣,手中马槊俨如千钧之力,向张须陀疾刺而去,这种猛将尽全力爆发出来的气势,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仿佛杨元庆这惊天一刺所发出的力量也会将自己伤及。

杨素心中暗暗吃惊,他低声问旁边的长孙晟,“公以为他们师徒二人谁更高一筹?”

长孙晟微微笑道:“元庆虽是用槊,但他的力量技巧却是和张将军一样,张将军应该知道元庆的破绽在哪里?不过他们之间不会有胜负结果。”

杨素捋须点了点头,他能理解长孙晟的话,如果张须陀破解元庆的破绽,那么就等于把他张须陀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张须陀不会这样做,他们必然会用一种只有自己明白的方式结束比武。

杨元庆的马速越来越快,他大喝一声,雷霆一击向张须陀刺去,他们都能把握住分寸,不会真的伤了对方。

张须陀也厉声高喝,“来得好!”

他斜刺里向杨元庆的左臂一刀劈去,刀势如闪电,却在半路刀锋一转,刀背滑在杨元庆的槊杆上,仿佛以四两拨千斤,将杨元庆的槊荡开,随即两马交错而过。

这一照面,两人势均力敌,但奇怪的是,两人都不再打了,对视一笑,心中都明白,杨元庆知道师傅刚才斜刺一刀,其实就抓住了自己的一个破绽。

杨元庆使得是刀法中第一试,劈山,看似慢,实则快,这一招要求对力量控制得非常精妙,但张须陀却用刀法第十一式,入海,恰恰就是对这一招的克制,滑杆一刀能卸掉杨元庆所有的力量,如泥牛入海,会给杨元庆一脚踩空般的难受。

但杨元庆也感受到了,师傅的力量和速度都比自己略逊一分,也就是说,他可以击败师傅张须陀,而师傅也同样可以在招数上击败他,他们之间比武,确实很难说,谁胜谁负。

“多谢师傅指教!”杨元庆抱拳道。

“不错,你比我想象的要高明,你很善于抓住战机。”

杨素在一旁笑问:“到底是谁败了?”

张须陀在马上躬身道:“回禀大帅,其实我们都没败,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元庆迟早会胜过我。”

“好吧!你们自己心里明白便可,我就不多问了。”

杨素又对众人笑道:“大家进帐,一起商议攻城方案。”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飞奔至大营前,兴奋得大喊:“大帅,叛王杨谅开城投降了!”

杨素眼睛蓦地睁大了,大喜道:“速传令全军,列队受降!”

张须陀在一旁连忙劝道:“大帅,当心杨谅投降有诈。”

杨素眯起眼微微一笑,“不会,杨谅此人我很了解,虽野心勃勃,却又胆小无用,注定成不了大事,他若有诈降的魄力,灵石县他就不会那样惨败了。”

‘咚!咚!咚!’巨大的鼓声敲响,数十万平叛隋军列队严正以待,旌旗如云,枪戟如林,杨素头戴金盔,身着金甲,手握天子受降剑,骑马立在队伍最前面,在他身后,数百名大将顶盔冠甲,气势威武。

此时,太原城门已经大开,城头大旗全部倒伏,一队队叛军士兵走出城门,将手中兵器放下,举手向隋军投降,长孙晟率领三万骑兵,将投向的数万军队带走,城门口兵器堆积如山。

汉王杨谅终于出现了,身后跟着数百名文武伪官,杨谅赤着上身,双手被麻绳反绑,脖子下挂着汉王金印,神情异常沮丧,其实他手上还有六万精兵,太原城内还有百万石粮食,加上太原城墙高大坚固,坚守一年完全没有问题。

关键是杨谅已经没有信心,他只剩下太原一城,并州以下所有州县都不再支持他,使他心中绝望了,称帝登基的野心已经消亡,他现在只求能够后半辈子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只求做一个富家翁,他便心满意足。

杨谅走出城,跪倒在地,他颤抖着声音大喊:“罪臣杨谅,向朝廷天军乞降。”

杨素缓缓催马上前,杨元庆护卫在祖父身后,手执盾牌长槊,警惕地注视着杨谅身后投降文武官员中的一举一动。

杨素淡淡对杨谅笑道:“我奉大隋皇帝之令,平息叛逆,为并州黎民不再受兵灾涂炭,我以大隋平叛主帅的名义,准许你投降,你的罪名处置,由皇帝陛下和朝廷决定。”

杨谅含泪磕头,“多谢杨太仆准降,罪臣愿接受皇帝陛下任何处置!”

仁寿四年八月,汉王杨谅走投无路,最终在太原城下投降了杨素,此时距杨素向杨广保证的半个月平叛仅仅只差一天。

第一章 灞桥秋色

杨谅投降的消息是在黄昏时分传到大兴宫,这让杨广心花怒放,他特地喝了几杯自己最喜欢的高昌葡萄酒,微酣,兴致盎然。

今晚他破天荒地没有处理朝政,而是在内宫的紫薇殿看书,给自己放松片刻。

紫薇殿是杨广在内宫处理政务的地方,也就是他的内书房,有时也会在这里接见大臣,他穿一件浅黄色宽身禅衣,头戴乌纱方帽,腰束铁饰衣带,坐在榻上全神贯注看书,在他面前的御案上,放着一部史记和一部汉书。

杨广喜欢读史,从小饱读史书,使他对王朝兴衰,了如指掌,他平生最钦佩之人便是秦之始皇和汉之武帝,钦佩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以举国之力修建长城和秦直道,这种手笔和气魄令他神往。

而汉武帝开疆拓土,远击匈奴大宛,威加海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赫赫武功,也同样令杨广心中向往,早在他为太子之时,他便在考虑自己将来的文治武功,他也要让自己在历史留下绚烂的一笔。

这时,他妻子萧氏端着一碗参茶走进他的书房,此时萧氏还是太子妃,还没有被册封皇后,不仅皇后未立,太子也没有确定,甚至年号依然是仁寿四年,萧氏知道,丈夫虽然已登基,但他还有大量的后续事宜没有处理完,首先就是先帝还没有下葬,庙号未定,现在还无暇考虑皇后及太子之事,这点,萧氏完全理解丈夫。

“陛下,难得今晚放松,就早点休息吧!”

萧氏把参茶放在桌上,又笑道:“郭良娣身孕已到八个月,你应该去看看她,但愿她给陛下产下皇儿。”

杨广握住妻子白皙的手笑道:“朕倒希望你给朕再生几个龙儿。”

萧氏脸一红,靠在丈夫身上,幽幽道:“臣妾倒是想,可臣妾已经是做祖母的人了,哪里还能再生?不如臣妾再给陛下纳几个年轻的妃子,让陛下多些子嗣。”

杨广微微叹了口气道:“朕是想做大事之人,不想过于沉溺女色,更不愿被后人说朕是荒淫无耻,父皇一生只敬母后,才能创下大隋江山,朕已有两子一女,又有郭良娣身孕八月,还有众多孙子,够了,不必再多纳嫔妃。”

萧氏心中感动,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他们成婚二十余年,夫妻感情一直恩义深重,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她所生,当初还有杨勇的心腹在父皇面前说丈夫荒淫,父皇一句话便驳到了他,‘我儿若荒淫,为何只有两子一女,且皆是正妻所生?’令告密者哑口无言。

但萧氏还是有点担忧,毕竟丈夫是皇帝,皇帝子嗣单薄,会令社稷不稳,她也难辞其咎。

“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