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第8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说得也对,再给他一个机会也无妨,只是希望李守重不要辜负了殿下的期望。”
正商量着,门外忽然传来一名侍卫:“启禀秦王殿下,太原唐风有紧急情报!”
正说到唐风,唐风便到了,李世民点点头,“命来人进来!”
侍卫带着黑衣骑士快步走进了大堂,黑衣骑士单膝跪下,向李世民抱拳行礼,“卑职耿纵,奉李堂主之令,给殿下送信!”
侍卫用红漆托盘将一封信和一个红布口袋呈上,李世民瞥了一眼红布口袋,却先拾起信,他从信封里抽出信,抖开来匆匆看了一遍。
信中说隋王朝推出一种新银钱,在市场极为火爆,人人都在抢这种银钱收藏起来,市场上根本没有流通起来,李守重推断这只是隋廷的试探,会马上大规模推出银钱。
在信的最后又补充了一个情报,不久前,一支百余艘拖船组成的船队抵达太原,船队上满载着银锭,一块银锭重三十余斤。
这个情报令李世民到吸一口冷气,隋朝竟要大规模推出银钱,他将随手将信递给房玄龄,“先生看一看吧!恐有不妙。”
房玄龄接过信,匆匆看了一遍,眉头皱了起来,这时,李世民的目光又落在盘子红袋上,他拾起红袋,从里面抖出一叠银钱,足足有二十枚,大小和隋新钱一样,但更厚,这就是隋朝最火爆的新银钱吗?
李世民拾起一枚银钱,用食指和拇指小心捏住边缘,高高举起,对着光线,眯着眼打量这枚银钱,做工精湛细腻,中间有方孔用于穿线,上面用阳文刻着‘元和通宝’四个字,背面是一个‘银’字,和隋朝的铜钱一样,隋朝铜钱从第二批开始,统一改成了‘元和通宝’,不再叫五铢钱。
房玄龄看完信,又将信递给了长孙无忌,肃然对李世民道:“殿下,此事非同小可,如果隋朝拥有大量金银,又开始用银来作为货币,这必将掠夺天下财富,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只要两三年,必将是隋强唐弱,大唐危矣!”
长孙无忌也看完了信,眉头一皱道:“我们可以严禁这种银钱在大唐使用,也可以断绝和隋朝贸易,或许能避免这种危机。”
“没有用的!”
房玄龄摇了摇头,他将一枚银钱递给长孙无忌,“这种银钱一看便是上好之物,含银量至少九成以上,就算我们禁止银钱流通,但商人完全可以熔化取银,甚至隋朝根本不用银钱,直接使用银饼,我们最多只能禁止关中物资外流,却禁不住巴蜀荆襄物资流出,还有江南的茶米绸布,肯定会大量流向隋朝,长孙长史,你应该明白这一点,这种银钱会让大唐物价暴涨,民怨沸腾,就像年初那次物价大涨一样。”
其实不需要房玄龄分析,李世民也明白这种银钱将给大唐带来的危机,他心中忧虑之极,忍不住恨声道:“这就是会宁失守造成的恶果,现在出来了,若再不制止,大唐就将毁在这枚小小的银钱上。”
房玄龄又缓缓道:“殿下,微臣有三策,或许可以避开此次危机。”
李世民大喜,连忙道:“先生请说!”
“殿下,首先是‘破’计,破坏隋朝的银钱,我们不妨用白铜制成和隋朝一样的银钱,大量投入隋朝,鱼目混珠,使隋人不敢再相信银钱,不敢再用银钱。”
这是一招毒计,但上不了台面,且不能持久,只能维持一时的效果,李世民沉吟一下,又问道:“第二策呢?”
“第二策是‘增’策,其实也就是我们也使用白银做货币,对抗隋朝的银钱,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白银,这也是我们的难处所在。”
李世民苦笑一声,如果能得到白银,早就动手了,会宁银矿被夺走后,他们也一直在寻找银矿,也只找到几个小矿,没有什么收获,他叹口气道:“先生再说第三策!”
房玄龄的目光变得阴冷起来,淡淡道:“第三策是‘绝’策,如果第一策和第二策都行不通,那只有一个办法了,殿下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
李世民缓缓点头,“我明白了,我这就进宫去面见父皇,此事事关重大,一刻也不能耽误。”
……
太极宫武德殿内,大唐皇帝李渊正在接见来自突厥的使者,这次突厥派出两路使者,一路去太原,一路来长安,颉利可汗极有手腕,他要充分利用隋唐之争,为突厥谋取最大利益。
来长安的使者叫做默延卓,是突厥次相,他奉颉利可汗之命来长安,希望做成三件事,一是结盟,二是贸易,三是联姻。
武德殿偏殿内,李渊高高地坐在龙榻上,满脸笑容,而使者默延卓坐在下首,一脸的恭敬,太子李建成和五个相国皆坐在对面。
结盟对于唐朝来说,是突厥的让步,在最初唐朝和突厥的最初联系中,是唐朝臣服于突厥,而结盟就意味着取消了这种臣服,而成为平等地位。
颉利可汗是个极为务实之人,他不需要这种没有意义的臣服,他要的是切实的利益,要唐朝卖生铁给他。
联姻则是锦上添花,是在达成结盟和贸易后,融洽两者关系的新举措,只是颉利可汗已经娶黠嘎斯公主为可敦,所以他只能娶唐朝宗室之女为侧妃,而不能娶公主。
但对大唐而言,结盟就极为重要,这就是使大唐摆脱初期向突厥臣服的恶劣影响,这件事早已传遍天下,一直被很多人诟病,这对于急于维护正统形象的大唐至关重要。
“朕很高兴和突厥结成联盟,也愿意将宗室之女许给突厥可汗为妃,至于贸易,请容我和大臣商议,再给贵使答复。”
默延卓虽然一脸恭敬,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他的语气却十分坚决,“尊敬的大唐皇帝陛下,我代表可汗万分感激皇帝陛下的诚意,但我需要友善地提醒陛下,贸易是结盟和联姻的前提,希望陛下能更加重视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贸易。”
第七十四章 难得一致
李渊不可能立刻答应突厥使者,使者暂时退下,偏殿里只剩下太子建成和五名相国,他们需要商议突厥提出的贸易条件。
李渊也知道突厥的条件很苛刻,他们要的是生铁、粮食等战略物资,一旦这些战略输往突厥,必然会使突厥的实力迅速变得强大。
“朕需要先说一句,和突厥的结盟对于朕极为重要,这将挽回大唐对突厥上的不利局面,更重要是,突厥能配合大唐共同对付隋朝,所以朕需要和大家共同商议贸易问题,怎样才能使利益最大,而弊端最小。”
“父皇,请容儿臣先说。”
李建成站出列,躬身施一礼,“父皇,突厥是虎狼之邦,自古就是中原的大敌,儿臣只是担心一旦突厥强大,它的贪欲绝不仅仅是一个隋朝,一旦胡人铁骑席卷中原,将给中原带来深重的灾难,重新开启五胡乱华时代,那就不是我们唐朝所能挽回,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儿臣不赞成放开和突厥的贸易。”
李渊的脸色阴沉下来,极为不悦说:“那你就赞成大唐被隋朝灭亡?你就赞成大唐永远向突厥的臣服?”
李建成感受到父皇语气中的恼怒,他沉默了,这时裴寂起身道:“陛下,能否容臣进一言。”
“裴爱卿请说!”
裴寂用眼角余光轻轻瞥了一眼李建成,不慌不忙说:“其实太子殿下的一些想法还是不太合时宜,突厥进犯中原已不止一次两次,他们并没有像五胡乱华时代那样占据中原,每次都是掠夺一些物资人口便退回草原,毕竟他们的根子在草原,不会侵占中原的土地,而突厥的敌人是隋朝,当年丰州之战,使突厥死伤惨重,隋突双方已结下不解之仇,如果突厥进攻隋朝,得利者是我们,如果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得利者更是我们,隋朝衰弱,突厥断爪,我们便可以趁势吞并隋朝,再收拾突厥,大唐可建不世功业,所以,所谓的贸易不过是种手段,目的是让隋突相争。”
说到这,裴寂又回头对李建成笑道:“太子殿下以为唐朝的大敌是隋朝还是突厥?”
李建成重重哼了一声,“与隋相争,不过是国内之敌,资助突厥,却是民族之耻,孰重孰轻,裴相国不懂吗?”
李建成的再三反对让李渊心中愈加恼火,裴寂的建议说到他的心坎上去了,但李建成用大义来驳斥却又扫了他的兴。
他刚要发作,萧瑀却起身笑着打圆场,“陛下,臣有个比较好的方案,可以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四个字让李渊龙颜大悦,立刻点点头,“萧爱卿请说!”
萧瑀走上前笑道:“太子殿下说得不错,与突厥交往涉及民族大义,不可不慎,而裴相国说得也有道理,可以利用突厥削弱隋朝,除去我们的劲敌,那么怎么样做才是两全其美呢?臣就以为,关键就在这贸易上,我们不妨答应。”
李建成脸色一变,刚要说话,萧瑀却一摆手止住他,“殿下别急,听臣把话说完。”
李建成把要说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忍住了,萧瑀又从容道:“不管结盟、联姻还是贸易,这些都是两国之间的正常往来,没有什么让人诟病之处,而且还可以去除唐朝当初道义上的一些不利影响,可谓百益而无一害,关键在于贸易,我们可以签署和突厥的贸易协议,但协议上不要写任何物资,生铁之类的物资我们可以口头答应。”
这时,李建成再也忍不住,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说,便给陈叔达使了个眼色。
陈叔达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他会意太子眼色,便接口说:“听萧相国的话,还是答应把生铁输往突厥,只是秘密输往,不让国人知晓,是这个意思吗?”
萧瑀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陈相国为何这么心急,容我把话说完好吗?”
李渊终于恼火了,他极为不满地瞪了李建成一眼,重重哼了一声,“萧相国陈述时,不准任何人再插嘴,违令者赶出殿去。”
偏殿内变得鸦雀无声,萧瑀又继续道:“我们和突厥的贸易路线,基本上已经断绝,只有走张掖郡一条路,从张掖北上居延泽,再进入突厥境内,臣推算一下,这样走一趟最快也要两三个月,一年下来,也就两三趟而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