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765章

天下枭雄-第765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昙醪匠桑兰魄锏疽膊换崽茫钕拢矣芯浠安恢苯膊坏苯病!

李建成点点头,“老丈尽管说!”

“殿下,能不能请朝廷在田税上也稍稍变通一下,比如小年减产时,田税能不能也稍稍降低一点。”

老农说出这个建议,其余老农都纷纷赞成,说到他们心坎上了,李建成沉吟一下道:“你们说得有道理,这件事我会回去和大臣们商议,再草拟一个合理的方案,争取圣上同意。”

老农们大喜,纷纷感谢,这时,另一名农人终于忍不住道:“殿下,我有一件事想反映一下。”

李建成笑了笑,“但说无妨!”

“我有个侄子,参加高丽之战被俘,一直在高丽做苦工,几个月前被隋军所救,后来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隋朝送给他的马,这种情况下,他对隋朝心怀感激也是人之常情,偶然会念起隋朝的好处,不料把官府惹恼了,硬说他是隋朝探子,把人抓去官府,马匹也没收为官,现在人还关在县衙,不知殿下能不能……”

“岂有此理!”

李建成的脸当即便沉了下来,取出他的金牌交给身后侍卫,“就说是我的命令,让县衙立刻放人,把马也还给人家,不准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老农顿时跪下,心中感激万分,“多谢殿下仗义相助!”

李建成连忙扶起他,“不必多礼,这件事是我不察,我会着令各地官府,不准再抓捕从高丽放回的士兵,隋朝救人,我们却抓人,这会冷了天下人之心?”

“殿下是宽厚之人,愿大唐的官员都和殿下一样,那便是我们小民之福。”

正说着,一名侍卫跑了过来,禀报道:“太子殿下,齐王来了,说有紧急事情。”

李建成看见不远处的官道上停着一辆马车,旁边还有百余名骑马侍卫,便站起身向马车走去,很快来到马车前,李元庆已从车上走下来,他见大哥建成一身乡农打扮,腿上还沾着淤泥,不由笑道:“大哥怎么变成了老农了?”

李建成叹息道:“不事耕作,不懂悯农,若天天坐庙堂,怎知民间疾苦,算了,不跟你说这个,你有什么要紧事?”

“大哥请上马车详谈,和我的军队有关。”

兄弟二人上了马车,李元吉便把昨晚封德彝找他之事详细说了一遍,李建成眯着眼睛,忽然问道:“你和封德彝很熟吗?”

“和我见过两次,关系很一般,不跟他和宇文谙关系不错,但宇文谙也没告诉过我,我昨晚也很奇怪,他为什么来找我,为何告诉我这件事。”

李建成缓缓摇头,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他不是找你,他其实是为我而来,你明白吗?他知道你会调头来找我。”

李元吉这才恍然,他顿时有一种被利用之感,半晌恨恨道:“我说他怎么会突然对我热情起来,原来只是托我带话,却又不明说,此人竟如此心机,令人不喜。”

李建成微微笑道:“这很正常,你也不要怪他,他深受父皇宠信,如果他明着来找我,会使父皇生疑,从而影响他的仕途,此人很会做事情。”

“好吧!就算我不怪他,那这件事该怎么办?老二打我新军的主意,我该怎么应对?”

李建成冷笑了一声,“他是想借这次中原之战的机会,把所有军权都夺过去,今天是你的新军,过几天又会调我的关东之军,他动什么心思我清楚得很,哼!他休想如意。”

第三十九章 妥协援兵

关中地区一共由三郡组成,西面是扶风郡,中间是京兆府,东面则是冯翊郡,其中扶风郡的军队是李世民的势力,被称为关西之军,而冯翊郡的军队则被称为关东之军,自然是李建成的势力。

冯翊郡的驻军主要有三处,一是永通仓,有驻兵一万,由大将盛彦师率领,其次是蒲津关,也是驻兵一万,由大将常何率领,还有就是潼关,驻兵一万,由大将罗艺率领。

罗艺在归唐后,受到唐廷冷遇,李渊封了他一个闲官,王爵也不了了之,但太子建成却再三举荐他,终于说服了李渊。

在太子的建议下封为潼关主将,罗艺也投桃报李,主动归顺为李建成派系,成为李建成手下得力的干将。

正是盛彦师、何常以及罗艺等三人鼎力报效,使李建成拥有了自己的嫡系军队。

加上四弟元吉的三万新兵和叔父李神通的三万关内军,李建成拥有了近十万军队,还有朝廷百官的支持,使他的势力要强于二弟李世民。

但此时李建成却多了一分忧思,他忽然发现秦王竟然利用中原大战的机会,开始吞噬他的军方势力,令他极为不满,李建成也无心再继续视察夏种,当天便返回了长安。

李建成直接回到了皇宫,此时已是下午时分,天气十分炎热,李建成站在武德殿前等得满头大汗,这时,一名老宦官匆匆跑来,“太子殿下!”

老宦官气喘吁吁跑近,行了一礼,“让殿下久等了,圣上请殿下觐见。”

李建成擦一把额头上的汗,快步向御书房走去,他似乎想到什么,放慢了脚步,等宦官走上前,小声问,“增兵之事,圣上已决定了吗?”

宦官低声道:“好像还没有。”

李建成心中有数了,这件事父皇还是要听他的意见,他又加快了脚步。

隋唐的皇帝和清朝皇帝不一样,隋唐皇帝很难做到一言堂,他必须要听取下面重臣的意见,甚至要费劲口舌说服相国支持他,否则内史省和门下省不盖大印,皇帝连圣旨都传不下去。

当然,皇帝也自有他的权力,若相国实在不肯妥协时,他就撤换相国,换一个听话的相国,比如中唐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

到了晚唐,皇帝为了扩张皇权,不惜动用宦官来架空相权,结果自己反而成为宦官的傀儡,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先回到李渊。

此时李渊也在等待太子归来,他之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宇文士及增兵之事,就是因为他知道,要想再增兵,必须得到太子的支持,他很清楚军队中的派系结构。

作为皇帝,李渊并不反感这种势力派系,而且他很支持这种派系的存在,这就是帝王之术的核心,对臣下分而化之,这样臣子们就只有彼此间的倾轧,而无上进之心,自古以来,领导者无不谙熟此术。

当然,李渊也要守规则,既然是李建成的势力,他就要征得李建成本人的同意后,才能考虑增兵,而且这种话也不能明着说,只能远远近近兜圈子,说一些光面堂皇的理由,这就是政治,台上的话永远只是一种借口,只能通过最后的结果来了解事情真相。

李建成走进御书房,深深施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见他皮肤晒得颇为黝黑,便笑眯眯问:“去咸阳视察如何?”

“回禀父皇,现在正是农忙时刻,儿臣也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体验农耕之苦,深有所获。”

李渊听儿子竟然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大感宽慰,便点点头笑道:“皇儿能如此深入民间,体验乡人疾苦,朕深感欣慰,朕希望李氏宗室也能像皇儿一样,多巡访民间,不要高高在上,过几天朕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

“父皇有此心,是大唐民众之福!”

两人说了几句,李渊的话题便转到了中原战役上,他微微叹口气道:“现在中原大战不利,长渊县后勤重地被隋军偷袭,主将史大奈被俘虏,孝恭那边又遭遇尉氏县惨败,虽然这两败都未伤及根本,但士气却受到打击,连朕都感到很沮丧,更不用说军中将士,形势对我们很不利啊!”

“那父皇怎么打算,是决定撤军回来,还是继续打下去?”李建成小心翼翼问道。

李渊沉思片刻,“你二弟和孝恭都有撤军的想法,但朕不想就这么放弃,如果一仗不打,就这么放弃,朕也觉得难以向国人交代,可是又没有取胜的把握,你二弟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能适当增兵,两三万即可,皇儿觉得是否可行?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建成思考了一路,早已胸有成竹,他不能说不增兵,如果秦王失败,会因此把责任推给他。

但他也不能一口答应,那样他的势力就会由此削弱,最好的办法就是军队撤回,可明摆着父皇不肯撤军,那么他也只能用一种变通的办法。

“父皇,儿臣其实最担心之事,就是杨元庆把我们唐军主力都拖在中原战场上,然后他用数万精兵从关内直扑长安,那时长安空虚,我们该如何抵挡?”

“这……”

李渊也犹豫了,这确实是个问题,隋军已经在之前破坏了停战协议,那么他们偷袭长安也能成为现实。

李建成又道:“就算隋军兵少,攻不下长安,但只要他们杀入关中,这对中原唐军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那时唐军士气已乱,仓惶撤退,反而被隋军追击,必会惨败,若隋军主力一路追进关中,形势就极其危险了。”

半晌,李渊脸上露出失望之色,无奈问道:“皇儿的意思是说,支持他们撤军?”

李建成摇了摇头,“儿臣也不是这个意思,儿臣是说,让增援军队出潼关,并不一定要参战,主要以势压迫隋军,同时增加唐军士气,屯兵阌乡县或者函谷关,一旦关中危急,便可立刻撤军,不知父皇以为如何?”

李渊明白了李建成的意思,他是怕自己的势力被秦王吃掉,这时,他忽然也生出一个念头,难道秦王要求增兵,就是在打这个主意吗?

想通这一点,李渊的心中有些恼火了,这已经到什么时候,事关大唐的前途安危,他们兄弟二人还在勾心斗角,完全不顾大局。

李氏兄弟的不和,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和李渊的刻意挑拨有关,但到关键时刻,李渊又希望他们兄弟能够捐弃前嫌,同心共力,这就和希望马儿跑得快,又希望马儿不吃草一个道理。

恼火归恼火,李渊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这是建成的让步,如果自己不答应,恐怕满朝文武都会跑来施压,要求撤军。

“好吧!皇儿说得也有道理,就按照你所言来办。”

李建成随即又道:“儿臣保奏元吉为主将,率三万新军兵出潼关支援弘农唐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