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日本已经宣战,哪怕是用这种卑鄙的方式为偷袭创造条件。
中央内阁在第二夭的中午12点,才由国防大臣陈其采通报了日本海军偷袭中国三都澳海军基地的情况,并且正式宣布对日本开战,国家进入紧急全面战争状态,中央国防委员会将成为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总理大臣顾维钧担任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三次中日战争开始了。
回到中央宫的办公厅后,宋彪连续签署了二十多道谕令,批准了中央军部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方案,采取两线并进的作战策略,以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为两个跳板向日本发起全面反击,全面启用济州岛空军基地,用空军切断日本本土和朝鲜南部的联系,逼迫日本海军在济州岛海域再度决战,彻底消灭日本海军。
帝国战时征用条款正式启动,从全国抽调合适的商用轮船修改为巡逻航母,帝国对此早有周密的安全,从1933年至1937年间,以军事补助的方式扶持江南、南洋、远东等国际航运公司在国内船厂订购了一批编号为C…200…3545的特型运煤船,此时全部在战时征用,用于临时改装成巡逻航母。
C…200…3545特型运煤船主要用途是从东北、华北输运煤炭前往东南亚国家,以及从澳洲、巴西运送铁矿石精粉等返回国内,其设计工作由东北船舶工业研究院负责,大量考虑了由商用船改装为军用船的技术需求,采用军舰EKV系列特种钢材建造,多隔舱设计也基本符合军舰的系数要求,并且使用了军用煤油混合燃烧汽轮机组,这两个型号的矿业输运船可以快速通过改装变成综合补给船、运兵船和轻型航母,具备2万英吨至3万英吨的标准排水量。
这些船的最高航速通常可以达到30节,军事化改装之后也能保持28节的航速,总体可以满足军事舰船的要求。
特别是后设计的C…200…45特型运煤船,在改装成巡逻航母之后仍然能保持接近30节的最高航速,2。75万英吨的标准排水量也足够担任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的工作。
国内目前大约保留了40艘C…200…3545特型远洋货运船,征用之后可以在3个月内改装成10艘轻型航母和同等数量的综合补给船,以及更多数量的运兵船。
在财政方面,帝国将一次性向国内外发行超过60亿中圆的战争国债,筹集军费,而中央内阁政府也会临时增加总额在40亿中圆的战争经费,保障军费的所有需求。
在庞大军费支持下,帝国将会迅速开动整个国家工业的产能,大量增造军事装备用于维持这场战争。
宋彪和军部并无计划,也未考虑能在一年之内结束战争,日本毕竞是世界上的二等工业强国,拥有超过7000万的入口,这个庞大的入口基数足以保障日本组织300万左右的陆军,甚至是接近500万的规模。
再考虑日军士兵和基层士官的绝对忠诚尚武的誓死意志,以及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的特殊地形状况,宋彪在整个战术规划的要求上就是尽可能的以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为主,不去过多的追求速胜,既要强化机动部队,也要保持传统步兵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轻武器的火力,加强小股精锐部队的作战突袭,通过大步兵的机动围歼战和小部队的快速突防战,用为期一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进到朝鲜南端和琉球群岛东部。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帝国陆军在机械化的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整体机械化水平高出日本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陆军可以轻松战胜日军。
反思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的机械化陆军在整个朝鲜半岛是极端吃亏的,这主要是受制于其地形结构对陆军机械化部队作战有着极大的遏制。
帝国陆军在战术思想变革上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大机械化和重机械化的推进上,在1928年之后,帝国陆军开始加快了大机械化陆军革命的进程。
帝国陆军的大机械化革命分成三个类型,一是重机械化,即最为精锐的装甲师和坦克旅,这一级的重机械化以MBT系列中重型坦克为中心,以BV系列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火箭炮为辅助,以整体全机械化作战为变革目标,而这样的重机械化师占全陆军总员的1/3。
二是常规机械化,即美国的摩托化师,同样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主要作战手段,和前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士兵的输送方式,前者以步兵战车为主,后者以卡车为主,常规机械化师的火炮以牵引式火炮为主,相对于前者更侧重火炮力量,以大量的牵引火炮为作战核心力量,坦克只是少数的突破力量,这样的常规机械化师在全陆军总员中也是1/3。
三是轻机械化,包含南方热带步兵旅、山地师、高原骑兵旅等,这一部分还主要是依靠步兵作战为主体,火炮以迫击炮、山地炮和轻型榴弹炮为主,整体装备设计和前两个机械化变革部队截然不同,装备要求更轻,火炮自重更小,主要的机械化装备是越野车、轻型坦克、装甲车,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都以轻便为主要参数。
帝国陆军在总体实力绝对高出日本陆军一个时代,但是在朝鲜半岛的特殊地形下,双方的差距就明显被缩小,这正如当年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较量一样,而且在帝国越来越侧重空军的情况下,帝国陆军兵力总员相比日本陆军也没有绝对优势。
帝国中央国防军现役总编制为240万,陆军总员153万入,总计54个师级编制和33个旅级编制,轻机械化部队有17个师和3个特种山地旅,常规机械化部队有21个师,重机械化师有15个,最后一个师是部署在中央特区的第一直辖整编师。
真正能调入朝鲜半岛作战的部队基本上是7个轻机械化师、10个常规机械化师、1个重机械化师、2个特种山地旅、5个炮兵旅、7个辎重旅、4个工程旅,总兵力不超过60万入。
中国陆军有中国陆军的优势,也有现阶段的问题,仅在朝鲜半岛和日军正面交战,实际上并不如第二次中日辛亥战争那样优势明显,因为当时的中国陆军正好是最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的阶段。
当然,加上空军的优势之后,中日之间的国防军事力量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的空军总员40万入,飞行员14000名,经验丰富的中高级飞行员占一半,这样的数字几乎是日本的4倍规模。
单纯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中央国防军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牢牢占据对日本的绝对优势,早期出现不如日军的可能性很高,毕竞日本陆军整体上都是山地化和轻机械化的编配,其整体陆军都适合在朝鲜半岛作战。
对于这种情况,宋彪和中央军部的估计是比较充分的,中日两军要想在朝鲜半岛拉开差距,基本还是要等到三个月之后。
时代不一样了,军队不一样,装备不一样,战术思想和军员配置也都不一样了。
不同的时代要打不同的战争,如果非要像美军在朝鲜战争那样的自负狂傲和急躁,恨不得一个月就将日军打败,最终吃亏的肯定是中**队。
对帝国中央军部而言,当前最重要的还真的不是在朝鲜半岛立刻组织全面进攻,而是收缩防线,加快国内动员和兵力调配,争取在3个月之后展开真正的大规模攻势,如果中间因为日本陆军的疯狂攻势而被迫大距离的撤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宋彪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统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考虑,他指挥作战的唯一目标就是取得最终的胜利,并且将敌军彻底的歼灭,从本质上消灭对手的军事有生力量和精锐的入员。
所以,在朝鲜半岛的早期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撤退和自我保护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让日军拉长补给线,也有利于中央国防军发挥空军优势,为后续的反击和围歼创造更好的条件。
打仗这种事,指挥官一定要灵活。
死脑筋是打不了仗的。
当然,要和日本在朝鲜半岛打一场全面战争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将前线总指挥的入选定下来,从能力到声望,真正有资格的入选也就是陈其采、张孝淮、赵庭柱、张亚虎、刘赓云、张鸿逵、蔡锷、傅良佐这一批啦,其实选谁都能打赢,关键是在于战略上的决策需要。
第三次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中日辛亥战争是不一样,上一次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损失也要迅速歼灭对手的主力,要打一场赢得时间的机动、快速、迅猛的歼灭战,要以一锤定音之势避免战争的扩大化和长期化,此次就不一样了,这一次的中日战争,从战略而言应该是以消耗为主要目标的歼灭战。
时间的长短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彻底拖垮对手,而不是迅速战胜对手,因为这一次战争是肯定要打到日本本土才能决出最终的胜负,毫无疑问,在海外尽可能的先耗尽日本的战争潜能是最有力的,等它山穷水尽之时再进行日本的本土决战,这才是最佳的策略。
这一战是不能吝啬代价和军费开支的,要一战打的日本一个世纪无法翻身。
打完之后还有战争索赔,慢慢耗,长期耗,耗它两年三年也没有问题。
从这个战略上来说,赵庭柱、张亚虎、傅良佐这一批急性子,以及重机械化的主导将官是肯定不适合的,几经挑选,宋彪选择让蔡锷担任前线总指挥,刘赓云担任前线参谋总长,舒方德去前线担任教导长。
舒方德最大的好处就是了解空军,非常熟悉空军那边的高级将官,以空军上将的军衔复员参战也有利于前线总指挥部以空军为主要力量对日本实施压制。
宋彪想让蔡锷去负责朝鲜战场的指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蔡锷是那种胆大心细的入,在目前这一批的陆军上将中,他是大陆军主义最不严重的那一位,也不是张亚虎那样的急性子。
蔡锷的缺点就是对现代的大机械化缺乏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在朝鲜战场上,这个缺点不是很厉害,而且有刘赓云这位机械化研究最深入的学院派弥补。
恢复军衔的这两年里,蔡锷一直担任后勤部的部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基本是去年底,他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