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理想年代 >

第613章

理想年代-第613章

小说: 理想年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君主专制之决心,反对公之一人,义无反顾。谨为最后之忠告,惟裁鉴之!”

孙中山同时发出通电一道,略云:

“北京参议院、众议院、国务院、各省都督、民政长、各军、师、旅长鉴:江西事起,南京各处以次响应,一致以讨袁为标帜……大势至此,全国流血之祸系于袁氏之一身,闻袁氏决以兵力对待,是无论胜败,而生民涂炭,必不可免。……使袁氏果而出此,非惟贻民国之祸,亦且腾各国之笑。……袁不宜借口部下之拥戴,而拒东南人民之要求,可断言矣。诸公维持民国,为人民所攸赖,当此人民绝续之际,望以民命为重,以国危为急,同向袁氏劝以早日辞职,以息战祸!倘袁氏执拗不听,必欲牺牲国家人民,以成一己之业,想诸公亦必不容此祸魁!文于此时,亦惟有从国民之后,义不返顾。”

……

北京。

中南海,海宴堂。袁世凯在这里依常例召开军事会议。

袁世凯把孙大炮的两封几千字的长长的电报丢在废纸篓,却对李想短短三十五个字的电报反复研读。

此时,北洋将领们侃侃而谈,表现对南方战争前景的乐观估计令袁世凯感到吃惊。

陆军总长段祺瑞得意的道:“目前发生在江西,安徽的战争,所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必须加以钳制的游散目标而已,战争实际上已经获胜。在整个南方的匪军,大规模的抵抗都会在入冬以前内结束。”

“关于李疯子介入的可能性,有什么看法吗?”袁世凯放下李想的那封电报,若无其事的询问道。

之前已经有李纯以及雷震春判断介入可能性为零的报告。

段祺瑞觉得他们的报告和自己意见一致,就说道:“可能性很小。如果李疯子和李烈钧联合举兵,或者他在南方举办之初就进行干涉的话,那将是决定性的。我们已不再担心他们参战。我们已不再卑躬屈膝。鄂军号称有三十万部队,其中部署在潼关和武胜关的大概不会超过四万人。他们刚刚结束新疆和青藏的战争,更多部队还留在荒漠边关,最多只有两至三万人可以出关,这点人马出关,还不是找死?现在我们的海军在长江有基地,如果鄂军南下到江西,那一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

对于鄂军军队战斗力的评价,段祺瑞惯用带着一点血腥味儿的话说道:“面对北洋军的强大攻势,他们会血流成河,如果他们干涉的话。”

“不要忘了,李疯子也有海军!”

段祺瑞语气中充满了对鄂军海军力量的蔑视:“那些刚刚在什么深蓝海军学校学习一年的雏鸟,他们之间的配合会十分差劲儿。我相信他们海军轰炸他们陆军的机会不会少于轰炸我们的机会。”

袁世凯在将信将疑中脸上有了点笑容。

段祺瑞接下来的发言就有些跑调了。

段祺瑞对鄂区军队参战的可能性的判断,并不完全是凭空的傲慢,作为一个具有长期作战经验的高级指挥官,他的结论是建立在对大量情报分析的基础上的。可惜的是,北洋情报机构,特别是鄂区情报几个,在李想是否会参战这件事上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李想或许太会演戏了,连孙中山和黄兴都不认为他会参战,他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很深,而且还有袁世凯作为幕后推手。

而且雷震春情报部门主要分散在沪、宁,没办法,国民党在长三角的活动太猖獗,太引人注意了。虽然他们做的是秘密的事情,但是这些从同盟会走过来的人做事一向高调。造反都造得唯恐天下不知。

同时,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和李想在李纯面前的“反动”表现,李想直接参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最近,李想在其鄂区北边与北洋势力接壤的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令北洋军紧张了起来,风声鹤唳的“情报”对象转移到了李想方面来了。“李想部队的大规模的铁路运输开始”、“鄂区政府正在向外国大量购买麻醉品和药品”、“鄂军在黄河上修渡口”等等。但是,来自情报部门关于鄂军动向的情报常常互相矛盾,很可能在一份声称“鄂军的介入迫在眉睫”的情报之后,立即会有另一份“鄂军介入的迹象不明显”的情报送到段祺瑞的案头。

段祺瑞看到的是一份得到密探大老板雷震春赞赏的结论性报告,报告说:虽然应该认为李想仍然有可能在南北战争中进行大规模干涉,但考虑到所有的已知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想大概不可能在今年进行干预。在这一时期,干预行动大概会局限于继续对叛军进行秘密支援。

虽然这份报告中使用了情报文件绝对应该禁止的例如“可能”。“大概”这类词汇,但类似报告无疑会对段祺瑞产生严重的判断误导。

而雷震春在为袁世凯准备的分析材料中的结论是:尽管李想讲过那样的话,鄂军在向北前进,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李想的确打算全面参加战争。

李想毫无疑问地害怕与北洋军交战的后果。他们的鄂区计划规模如此之大,以致该政权的整个计划和经济将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受到危害。

这支这写满“可能”。“大概”这类词汇的情报最有力的证据是,李想到现在还没有宣布“独立”。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然,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内部并不是人人都这么乐观。他们确实收到过有相当可信程度的情报。比如,一个在陕西光复后潜伏下来的原清朝官员在向北洋提供的情报中,不但把鄂区军队在陕西潼关的详尽部署在地图上标出,还明确地指出,鄂区军队即将出关作战。这个原清朝官员有不少同事在鄂军的军队中服役,这使他得以知道哪支部队现在哪里。

另外,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还收到过鄂区领导层在武昌的会议上关于参战问题“激烈辩论”的情报。但这份情报却被北洋情报机关京师军政执法处京师军政执法处判定为丁-3级。北洋情报部门根据情报的来源和可靠性将情报分为甲、乙、丙、丁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内又有四个级别,表示情报的准确程度。那么,丁-3级别的情报基本上就等于是一张废纸了。

第五百三十五章 迷雾(二)

火车昼夜不停地行驶在京汉线上,很有节奏地发出“哐当、哐当”的重复响声。

每驶进一个车站,其他的客车和货车都给鄂军乘坐的军用列车让路。这是有鄂区军事委员会对铁路系统做出的安排。

连队干部战士坐在闷罐车里。从连长、指导员、排长到各班的正副班长,还有全连的党员,都向战士做政治思想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巩固部队的工作。西北战士和南方战士,相互之间提出了挑战应战,条件有好几项内容,其中有一项就是:“不离开连队,不离开车厢……”

在一七师三四九团二营四连的闷罐车厢里,谁都知道连部特种侦查员刘震撼的家在大悟县,有的战士就对他半开玩笑地说:“老刘,车快过大悟了,你得自觉点。”

“放心吧!车过大悟时,我趴在小窗户上看一眼就满足了。”刘震撼说完,又去找身边一个胸前口袋插着一支钢笔的精悍军人说道:“指导员,我家就在大悟铁路边上。车过大悟我要是睡觉了,到时候你叫醒我,让我看看家房顶上的烟筒吧……”

……

军部乘坐的混合列车到达武胜关。

各师部队到达武胜关集结后,赵又诚把工作安排好了,便驱车前往武胜关大本营。

赵又诚走进了张政的办公室,一见面,他就来了这样一番开场白:“小赵,辛亥革命的时候,这里是你们打仗最多的老地方。你们过去在这里打了不少漂亮仗,这里有很多你们的老朋友哟……”

“老张,有几件事情向你请示,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赵又诚毫无拘束开门见山地提出来。

“不必客气,你说吧!”

于是,赵又诚一口气把几件事一古脑儿地全都端了出来:“1。我们在孝感休整时复员老、弱、病、残3000多人。军区答应拨给我们一个独立师的兵员班以下人员编入我军,排以下干部留地方继续扩军。2。去年打完襄阳守卫战时,一六师参谋长张仁留在襄阳军区警卫师当师长。我们在孝感搞城市恢复建设时这个师的师长刘经又调到四川入藏征战,现在在西藏当军委主席。现在师长缺员,我们要求将张仁调回一六师任师长。3。请尽快解决我军补充装备、马匹、大车、弹药。”

张政很注意听了赵又诚的陈述,一边听一边用笔记在本子上。等赵又诚讲完,他说:“小赵,你提的这些问题都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不过,火炮、弹药补充由军区炮兵直接管。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去找炮兵司令员何逊。”

赵又诚吁了一口气,问道:“各路部队集结怎么样了?”

“都来了。”

“那就召集各部将领开会!”

赵又诚说着,张政答应着。

因见张政还不走,赵又诚又道:“你怎么还不去?”

“我说小赵,这么晚了,会可以明天开。”张政说道:“李帅并没有下达战斗号令,你就偷点懒,歇歇吧。累了一天,你不乏?”

赵又诚淡淡一笑,说道:“不把事情做完,我睡不着。”

张政苦笑着出去。

已是深夜,暗黄的电灯下,在这个司令部小楼召开部队到达武胜关集结的第一次军党委扩大会议。

赵又诚目光扫视一眼在座正襟危座的将领们,略一沉吟,如实地把敌情告诉了大家:“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江西宣抚使兼第一军军长,督率二、六两师攻击湖口和南昌。任命冯国璋为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督率四、五两师中杨善德、施从滨两旅以及雷震春、倪嗣冲各部,沿津浦路南下,攻占徐州、蚌埠后,分兵掠安庆、浦口。任命张勋为江北镇抚使,率辫子兵由兖州沿运河南犯,经清江南逼扬州,而后会合冯国璋军围攻南京。又派海军总长刘冠雄率领海军舰队南下,攻击吴淞口,北洋海军在列强海军帮助下已经进入长江,攻击湖口、九江等地。

南军情况怎样呢?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