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巨浪 >

第443章

巨浪-第443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绝大部分英国海军将领都对美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无所作为感到不满的情况下。霍顿对大洋彼岸的盟友却充分的理解与信任。

在霍顿看来。美国海军将重点放在太平洋上。也是为了协约国的利益。

如果美国输掉了太平洋战争。即便不会因此输掉整个战争。美国也必须在美洲大陆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分散其有限的战争实力。向陆军投入更多的资源。最终削弱了海军的力量。在此情况下。美国仍然没有办法在北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再说了。美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并不是毫无作为。

为了保护北大西洋上的船队。美国海军调用了几乎所有能够执行护航任务。用不适合执行舰队作战任务的老式战列舰,并且建造了大批大型巡洋舰用于护航作战。更重要的是。协约国集团有八成以上的商船是美国建造的。

另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在加强北大西洋上的作战力量。

在“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形成战斗力之前。美国海军就派遣“马里兰”号战列舰前来协助英国海军对付德国公海舰队。随着“俾斯麦”号服役。美国海军还派来了当时最新锐的“亚拉巴马”号战列舰。现在。随着萨摩维尔指挥的大西洋舰队覆灭。美国海军派来了最新锐的第21舰队。

这些都表明。美国比英国更加重视北大西洋的制海权。

在此情况下。还有什么理由指责美国海军没有出力呢?

更重要的是。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局势对协约国集团已经相当不利了。为了获的战争的胜利。作为协约国内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美国与英国必须精诚合作。全力作战。而不能因为内部矛盾而削弱了协约国的战斗力。

可以说。美英之间的任何矛盾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即便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为了保证英国的国家利益。必须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那些所谓投靠明帝国的观点根本占不住脚。如果战争没有爆发。英国还可以改善与明帝国的关系。问题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所有英国人都将明帝国当作了头号敌人。而且认为明帝国是阻止英国获取欧洲霸权的最大障碍。在此情况下。英国凭什么与明帝国改善关系?

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更不可能与明帝国改善关系。

首先是英国本土驻扎了数十万美军。只要英国政府改衔易织。美军就会推翻英国政府。扶持一个新的亲美政府。英国仍然将陷在战火之中。

其次是英国已经成为了明帝国的敌对国。此时投靠明帝国已经太晚了。

最后。即便英国投靠了明帝国。并且成果挫败了驻扎在本土的美军。控制住了国内局势。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最多也只是明帝国在欧洲与北大西洋的一颗棋子。在德国独霸欧洲大陆的情况下。英国只能成为明帝国牵制德国的砝码。而不可能成为欧洲的霸主。如此一来。英国的国家利益又从何说起呢?

综合这些观点。在霍顿看来。任何妄图媾和。或者妄图改变阵营的想法都是荒谬的。

英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与美国合作。争取获的最终的胜利。因此。霍顿并不坚持主张一定要由英国海军来策划与指挥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只要美国将领有那个能力。而且策划的作战行动更加高明。为什么一定要反对。而不是配合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霍顿明显是一个很理智的舰队指挥官。

甚至有人怀疑霍顿有没有感情。不管是私人感情。还是民族国家的感情。可是从客观的角度看。霍顿的这种态度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

正是如此。当斯普鲁恩斯提出诱惑第42舰队前来决战的作战构想后。霍顿不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还主动前往英国海军部。说服了庞德元帅。让庞德同意按照美国将领的意图进行下一轮作战行动。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英国本土舰队必须参加作战行动。

为此。霍顿才会提出。在对付第42舰队之前。必须瓦解德国公海舰队的战斗力。这样英国本土舰队才能参与对付第42舰队的作战行动。

公海舰队在八月下旬再次出海,给了霍顿这个机会。虽然当时霍顿也觉的有点奇怪。在第四舰队失去了作战能力。而协约国海军暂时还无法杀入的中海的情况下。德国海军没有任何理由采取冒险行动。

霍顿与德国公海舰队交手了好几年。一直没有能够抓住消灭公海舰队的机会。这次公海舰队竟然主动送上了门来。即便心存疑虑。霍顿还是采取了行动。决定趁此机会干掉公海舰队。以绝后患。

当然。最终的结果与霍顿预料的有所不同。

德国公海舰队没有被全歼。四艘主力舰都撤了回去。只是二艘战列舰受到了重创。更让霍顿始料不及的是。本土舰队与机动舰队也遭到了重创。二艘“前卫”级被打残。“征服者”号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修复。可以说。这个结果是霍顿。乃至英国海军都难以接受的。

如果能够全歼公海舰队。就算机动舰队全军覆没。也能够接受。

现在的问题是。本土舰队只剩下了三艘可以作战的战列舰。而不是霍顿所希望的四艘。

值的庆幸的是。德国海军的二艘战列舰的损伤更为严重。需要至少半年才能修复。如此一来。短期内。英国海军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德国海军的威胁了。

带着这个不算太令人满意的战果。霍顿率领本土舰队踏上了新的征途。

从这个时候开始。霍顿就要听从斯普鲁恩斯的指挥。即便斯普鲁恩斯只是海军中将。而霍顿是海军上将。按照双方的协议。在对付第42舰队的时候。斯普鲁恩斯是二支舰队的联合指挥官。

在到达亚速尔群岛海域之后。本土舰队逗留了几日。

当时。霍顿并不知道其行踪已经暴露。之前发现了第21舰队的那艘大型巡洋舰不但发现了本土舰队。还判断出了该舰队的身份。

要怪。也只能怪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

在此之前。本土舰队一直在北海活动。很少进入北大西洋。更没有与帝国海军交手的记录。

当时。本土舰队里的一艘轻巡洋舰用雷达探测到了逼近的大型巡洋舰。结果却将该舰判断成了一艘驻扎在亚速尔群岛,负责在附近海域巡逻的轻巡洋舰。

结果。连斯普鲁恩斯都不知道本土舰队已经暴露了行踪。

如果情况相反。即霍顿及时意识到本土舰队的处境。并且及时向斯普鲁恩斯报告了情况。恐怕斯普鲁恩斯就不会那么乐观。至少不会认为有足够的把握歼灭第42舰队。

换句话说。在第21舰队与本土舰队联合行动的情况下。第42舰队仍然敢于杀入大西洋。其背后肯定有第41舰队。甚至与第41舰队一起行动。另外。第42舰队敢于出战。就证明其保持了完整的战斗力。如此一来。斯普鲁恩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会把第41舰队的威胁放到首位。

现在。斯普鲁恩斯只是猜测第41舰队在第42舰队的后面。而不知道第41舰队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点点微小的差别。最终改变了整个海战的局面。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五十七章 … ~求胜心切~

经过最后一个转向点之后,苏鼎昌回到了司令舰桥。

舰队基本上已经通过了雷区,只需要再向前方航行大概十分钟就能离开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加的斯湾。看得出来,苏鼎昌也累得够呛。对他来说,引导舰队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并不是件难事,难得是二支舰队并排前行。

见到白佑彬朝自己看过来,苏鼎昌擦掉了额头上的汗水,然后点了点头。

随即,白佑彬就拿起了话筒。“杨定方,我是白佑彬,十五分钟之后下达战斗命令,按计划重新编队。”

“明白!”

杨定方的回答很简短,白佑彬的动作很干脆。

放下话筒之后,白佑彬才发现,舰桥内的军官都在看着他。

这是白佑彬第一次用无线电通信频道进行战术指挥。以往,他与绝大部分的舰队指挥官一样,不太喜欢用无线电通信频道下达命令,毕竟空口无凭,而且接受指挥的舰长,或者编队指挥官怎么知道下达命令的一定就是舰队指挥官,而不是某个冒名顶替的军官呢?另外,按照帝国海军的作战条令,舰队指挥官要对舰队作战行动负全部责任,因此所有舰队指挥官在指挥舰队作战时都要设法留下凭证,免得今后扯皮。接受命令的舰长与编队指挥官也希望能够得到真凭实据,免得今后承担责任。

针对这一情况,帝国海军委托电子设备生产厂商对无线电通信设备做了改进。主要就是加装了录音设备,让舰队指挥官通过口头方式下达的命令能够留下真凭实据。

另外,海军还对作战条例进行了修改。用于舰队指挥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只有舰队指挥官,或者得到了舰队指挥官授权的军官才能使用,并且以此下达作战命令,其他参谋,即便是舰队参谋长。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都不能使用。

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在进行维修的时候,顺带安装了录音设备。

白佑彬也决定改变指挥方式。利用新的设备提高指挥效率。

十分钟后。第41舰队首先开始加速。随后就向右转向。第42舰队则降低了航行速度。并且在四点十八分。也就是第41舰队向右转向之后大概八分钟。转到了第41舰队的航线上。如此一来。第42舰队的四艘战列舰排在了第41舰队四艘战列舰的屁股后面。

与此同时。两支舰队里地巡洋舰与驱逐舰地编队也做了调整。

除了各派出地二艘执行侦察任务地轻巡洋舰之外。第41舰队地六艘轻巡洋舰组成了第41…2巡洋舰编队。第42舰队地六艘轻巡洋舰则组成了第41…3巡洋舰编队。二支舰队地二十四艘驱逐舰则组成了第41…4、第41…5与第41…6驱逐舰编队。每支编队里拥有八艘驱逐舰。此时。跑在前面地八艘战列舰则编成了第41…主力编队。

也就是说。白佑彬将两支舰队编成了一支舰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