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巨浪 >

第13章

巨浪-第13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国土广袤,即便某处地区受灾,其他地区也不会受到影响。欧洲国家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其狭小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旱涝灾害,其国内工业生产必然受到灾难性的打击。

综合这些因素,寻求与获取新能源,新动力是欧洲国家超越大明帝国的唯一途径。

至少,这是欧洲国家在贸易与商业上赶超大明帝国,打破大明帝国商业与贸易垄断的最好办法。

正是如此,欧洲国家特别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相反,大明帝国的商人拥有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劳动力,广大的市场,并且可以坐享其成的获得超额利润,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自然缺乏足够的动力。

欧洲人瓦特发明蒸汽机既是一个偶然现象,也是必然结果。

从偶然上看,很多人都在研制蒸汽机,结果只有瓦特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

从必然上看,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随着科学探索逐步扩大,即便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也会有其他的发明家来完成他的工作。

蒸汽机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

要想制造出合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

比如,高精度水力镗床就是蒸汽机的基础制造设备。当年法国人没能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就是在制造技术上不过关,准确的说,是无法制造出足够好的汽缸。另外,大型铸造设备,以及先进的冶金技术都是必要的。

同样的,要想将蒸汽机投入实际生产,还需要相关的传动设备,即把蒸汽机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其他各种运动形式,从而代替水力与人力,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大明帝国并不会故步自封,也绝不会骄傲自大。

随着蒸汽机出现,帝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也加快了在新动力,新能源方面的研究速度,并且开始考虑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蒸汽机可以替代水车,为纺车,机床等工业生产设备提供动力。

仅此一项,就足以改变人类前进的步伐了。

蒸汽机不受气候影响,不受地理条件影响,而且能够长期运转。毫无疑问,蒸汽动力是比水力、风力、畜力更加理想的工业动力。

正是如此,蒸汽机的出现,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标志。

在这场工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中,大明帝国紧起直追,并没有被欧洲国家甩在身后,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国力,丰富的资源,以及充足的资本,在短短十年之内,超越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诞生第一台蒸汽机的英国。

明历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松江机械厂制造出了帝国第一台蒸汽机。

到明历四百一十六年(公元1784年),短短七年间,帝国江南地区已经有二十八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另外,帝国的资本家首先将蒸汽机应用到了纺织业以外的产业中,比如冶炼,铸造。

到明历四百三十二年(公元1800年)时,帝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也就是说,仅仅花了二十三年,帝国就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动力成为了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

同期,欧洲的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

大明帝国并没有停止前进,新到来的“大工业时代”也不会让帝国停下前进的脚步。

随着蒸汽动力的大规模应用,相关行业,特别是运输业成为了工业革命中下一个发生剧变的产业。

实际上,运输业一直是帝国工业生产的瓶颈。

工业革命的二十三年间,帝国国内物资运输总量激增四十五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比如,当时产自江西与湖南的钢铁需要运送到江南地区的钢铁厂,而钢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需要运送到造船厂,机械厂等等制造工厂,而制造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还需要输送到帝国的各个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以往,水运起到了关键作用。

问题是,内河水运的总运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高运输能力,大量生产原料与工业成品都无法及时的销售出去。同样的,如果不能改变以内河航运为主的运输方式,就无法摆脱将工厂建立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地区的问题。

新的,更高效的,运能更强的运输方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时候,蒸汽机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法。

当然,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欧洲人。

公元1810年,英国工程师斯蒂文森提出了“轨道运输”的概念,即开发一种以蒸汽机为动力,在特制轨道上运行的车辆,从而大幅度的提高陆路运输的效率与运能,改变以水路为主的运输方式。

当这个想法传到大明帝国的时候,立即引起了一个人的“共鸣”。

他就是查维壅。

经过三年的努力,查维壅制造出了第一台试验型蒸汽机车。随后,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论证修建铁路的方案。

明历四百四十六年(公元1814年),查维壅带着他的设计方案前往帝国京城。

三个月后,帝国内阁政府采纳了查维壅建造铁路的方案,并且由中央政府拨款一百万,江苏地方政府拨款五十万,民间筹集五十万金元,总共投资二百万金元,修建从松江(当时松江还没有成为直辖市,属于江苏省)到无锡的货运铁路。

当然,比起几百年后四通八达的铁路来说,这条铁路根本算不了什么。

其最大设计运行速度仅仅每小时五十里(约合每小时二十五公里),正常运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十八里,也就是说,不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多少!

可是,这却是划时代的进步。

经过三年的勘察与施工建设,到明历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松锡铁路正式通车。

当时,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个新生事物,甚至有很多人相信,这只是帝国政府搞的一个“面子工程”,会像以往修建的那些皇陵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

可是谁又能够想到,在未来的一百多年内,铁路将取代公路,成为陆上主要运输方式?

从此,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历史以不可阻挡的滚滚之势将人类文明带上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二章 … ~明欧战争~

波澜壮阔的海面上,一支悬挂着金色腾龙旗,由四十多艘战列舰,六十多艘巡洋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乘着东南风,向北快速航行着。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刮起了东南风,确实非常反常。

难道,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旗舰舰桥上,一名身着海军蓝将领服的中年人抬头看了眼桅杆顶端的“风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雾气笼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没有追上!

中年将领的神色极为严峻,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三天的时间足够改写历史。可是,他却率领舰队在大海上浪费了这宝贵的三天时间!

“将军,快看!”

大雾中,一艘只有一层火炮甲板的三等巡洋舰(按照帝国海军对战舰的分化,装备能够发射五十斤炮弹,且火炮数量超过八十门的为战列舰,装备能够发射三十斤炮弹,火炮数量在六十到八十门之间的为一等巡洋舰,四十到六十门之间的为二等巡洋舰,二十到四十门之间的为三等巡洋舰,少于二十门的为驱逐舰。一般情况下,三等巡洋舰只有一层火炮甲板)快速穿出,朝着舰队方向驶来。

“是‘宁波’号!”

中年将领微微点了点头,虽然还有好几里的距离,但是他早就认出了那艘巡洋舰,正是昨天派出去的,寻找敌舰队行踪的“宁波”号。

按照当时帝国海军对战舰的命名原则,战列舰中,一等战列舰都以帝国历史上的名人,特别是海军将领的名字命名;二等战列舰以帝国各省省会,或者重要地名命名。巡洋舰则主要以帝国的大中型城市命名,其中又以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为主。

随着旗舰减速,“宁波”号巡洋舰迅速靠了上来。

一名年轻军官等不到巡洋舰放下帆板,直接抓住缆绳,从巡洋舰荡到了旗舰上。看起来,情况相当紧急。

“禀将军,发现敌舰队!”

中年将领的眉头微微一皱。

“主力舰队?”旁边的副官更是焦急。

“主力舰队,就在前方约莫三十里处,大约有五十艘战列舰,上百艘巡洋舰与驱逐舰。”

“可否见到远征舰队?”

“没有……我们也不太清楚。”

“将军……”副官抬起头来,朝中年将领看了过去。

“你先回去吧!”中年将领朝传令军官挥了挥手。

“是!”

等到传令军官离开后,中年将领才转过身来,朝着前方的大海看去。

显然,一切都迟了,来得太晚了!

想到这,中年将领闭上了眼睛,捏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

“将军——”副官的神色也差不多,只是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

“继续前进!”中年将领长出了口气,“以牙换牙,以血还血。不管远征舰队是否被敌舰队歼灭,现在该我们登场了!”

命令迅速传达了下去,庞大的舰队重新列队。

速度较慢的战列舰组成了战列舰编队,位于舰队前方。速度较快的巡洋舰编队组成了两列编队,分别位于战列舰编队的侧后方。

北面不远处,雾气蒙胧的海面上,另外一支庞大的舰队也在做着同样的准备。

两个小时后,当两支庞大的舰队遭遇时,轰隆的炮击声响彻天宇。

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一场全面战争,也是海军风帆战舰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就此爆发。

交战双方分别是:

从帝国本土出发的,编有十二艘一等战列舰,三十三艘二等战列舰,二十艘一等巡洋舰,二十四艘二等巡洋舰,三十九艘三等巡洋舰,总计五万七千八百三十四名官兵的帝国南洋舰队。

联合了英国、荷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编有十艘一等战列舰,二十四艘二等战列舰,三十三艘三等战列舰,二十八艘一等巡洋舰,三十二艘二等巡洋舰,五十六艘三等巡洋舰,总计七万八千八百五十六名官兵的欧洲联合舰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