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这是中国烹任有别于西方的第二点,即味道的调和。整个中国烹任法,就是仰仗有各种品味的调和艺术。虽然中国人承认许多食物(像鲜鱼)就得靠其本身的原汁烹煮,但总的来讲,他们在将各种品味调和起来这方面,远比西方人做得多,例如,如果你没有吃过白菜煮鸡,鸡味渗进白菜里,白菜味钻进鸡肉中,你不会知道白菜的美味。根据这个味道混合的原则,可以烹调出许多精美可口的混合菜肴来。像芹菜,可以失吃,也可以单炒。然而,如果中国人在西方人的宴会上看到菠菜、胡萝卜之类也被分别烹煮,而且与猪肉或烧鹅放在同一个盘子里,他们未免会嘲笑这些野蛮人。
中国人在绘画和建筑方面的分寸感是十分敏锐的,但在吃东西时,这种分寸感似乎都被抛在脑后了。他们一旦围坐在饭桌前,就只管尽情地吃个痛快。任何大菜,如全鸭,往往是在上了十二三道菜之后才送上来。按道理,这一只鸭子也就足够人们饱饱地美餐一顿了。但他们何以在十二三道菜之后还能够将它吃下去呢?这一方面是因为那些虚伪的客套,另一方面,在用膳的过程中,一道菜一道菜地慢慢送上来,在此期间,客人们要行各种酒令,或作诗填词,这自然就拖长了时间,使胃中的食物有机会得到消化。中国政府官员的低效率,很有可能就是由于所有这些官老爷每晚都要不近人情地例行应酬三四个宴会所直接引起的。在这些宴会上,只有四分之一的食物是用来滋养他们的身体,其余四分之三的食物只会戕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富人反而多病的缘由。像肝病或肾病,当官员们感到有必要退出政治舞台,就在报上公布这些疾病,作为最现成的托辞。
尽管中国人有可能从西方人那里学到许多如何恰如其分地安排宴会的理论和方法,但中国人却在饮食方面也像在医药方面一样,有许多有名的极好的菜谱可以教给西方人。像普通菜肴(如白菜和鸡)的烹调,中国人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到西方去,如果西方人准备谦恭地学习的话。然而,在中国建造了几艘精良的军舰,有能力猛击西方人的下巴之前,恐怕还做不到。但只有那时,西方人才会承认我们中国人是毋庸置疑的烹饪大家,比他们要强许多。不过,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就谈论这件事,却是白费口舌。在上海的租界里有千百万英国人,从未踏进中国的餐馆,而中国人又拙于招徕顾客。我们从来不强行拯救那些不开口请求我们帮助的人。况且我们又没有军舰,即使有了军舰,也不屑于驶入泰晤士河或密西西比河,用枪将英国人或美国人射死,违背他们的意志,将他们送进天堂。
至于各种饮料,我们生来就很有节制,只有茶是例外。由于酒类饮料较为缺乏,我们很少能在街上看到酒鬼。饮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人竟达到迷信茶的地步,有不少有关饮茶的专门书籍,正如有不少有关焚香、酿酒饮酒和房屋装饰用石的书一样。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饮茶还促使茶馆进入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西方普通人常去的咖啡馆。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习惯,对身心没有任何害处。不过也有极少数的例外,比如在我的家乡,据传说曾经有些人因为饮茶而倾家荡产。这只可能是由于喝上好名贵的茶叶所致,但一般的茶叶是便宜的,而中国的一般茶叶也能好到可供一位王子去喝的地步。最好的茶叶是温和而有“回味”的,这种回味在茶水喝下去一二分钟之后,化学作用在唾液腺上发生之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好茶喝下去之后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茶叶和泉水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这里我想举17世纪初的一位学者张岱为例。他写了文章谈论他自己品尝茶和泉水的艺术,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当时一位伟大而不可多得的行家:
〖周墨农问余道闵汉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姿一老。方叙语,遽起日:“杖忘某所。”又去。余日:“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日:“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日:“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垆。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宜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日:“奇!奇!”余问水何水,日:“惠水。”余又日:“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籍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邪?”又吐舌日:“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倾,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余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这种艺术现在几乎失传了,只有少数几位古老艺术的爱好者和行家除外。过去,在中国火车上是很难尝到好茶的,即使一等车厢也一样,那儿只有或许是最不合我口味的李顿茶,而且还掺着牛奶和糖。李顿爵士来上海访问时,受到当地一位富人的款待,他想喝一杯中国茶,却不能如愿。人家给他喝了李普顿茶,加奶,加糖。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很多,来说明中国人在他们清醒的时候是基本上知道如何生活的。生活的艺术是他们的第二本能,是他们的一种宗教。如果有谁说过中国文明是一种精神上的文明,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谎言制造者。
人生的归宿
总结了中国的艺术与生活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确是生活艺术的大家。他们孜孜以求于物质生活,热忱决不下于西方,并且更为成熟,或许还更为深沉。在中国,精神的价值非但从未与物质的价值相分离,反而帮助人们尽情地享受自己命里注定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具有一种快乐的心境和固执的幽默。一个不信教的人会对今生今世的世俗生活抱有异教徒般野蛮的热忱,并且集物质与精神两种价值于一身,这在基督徒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不认为两者一定会有什么冲突。因为人类的精神是被用来美化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或许还能帮助生活克服感官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种种丑恶和痛苦,而不是用来逃避生活,或去找寻来生来世生活的意义。孔子在回答一位弟子有关死亡的问题时说:“未知生,焉知死?”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问题的庸常、具体而实用的态度,正是这种认识造就了我们现在国民生活的特征和思考的特征。
这个立场为我们树立了许多价值尺度,这种生活标准占据了知识和人生的任何一个侧面,它说明了我们之所以喜爱或憎恶某一事物的原因。这个生活标准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不需要任何文字上的说明、界定或阐释。我认为也正是这种主活标准促使我们在艺术、人生和文章中本能地怀疑都市文化,而崇尚田园理想;促使我们在理智的时刻厌恶宗教,玩玩佛学但从不完全接受其逻辑的结论:促使我们憎恶机械发明。正是这种对于生活的本能的信仰,给予我们一种浓厚的庸常意识,不屑于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以及智慧的烦恼。它使我们能够沉着地、完整地看待生活,并维系固有的价值观念。它也教会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智慧,比如尊敬老人、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承认生活、承认性的差别、承认悲哀。它使我们注重这样几种寻常的优点:忍耐、勤劳、节俭、敦厚与和平主义。它使我们不至于发展一种异想夭开的理论,不至于成为自己智慧的奴隶。它给予我们一种价值观,教会我们同时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告诉人们:无论如何只有人类的幸福才是一切知识的最终目标。于是我们得以在命运的浮沉中调整自己,欣欣然生活在这个行星之上。
我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老人们看来,我们民族的过去以及变化万端的现代生活,不少是浅薄的,也有不少确实触及了生活的真谛。同任何一个老人一样,我们对进步冷嘲热讽,我们懒懒散散,我们不喜欢为一只球在球场上争逐,而喜欢馒步于柳堤之上,听听鸟儿的呜唱和孩子们的笑语。生活是如此动荡不安,因而当我们知道真的有什么令自己满意的东西,我们就会抓住不放,就像黑暗的暴风雨之夜里一位母亲紧紧搂住怀中的婴孩。我们对探险南极或者攀登喜马拉雅山实在毫无兴趣,一旦西方人这样做,我们会问:“你这样子的目的何在?你非穗到南极去寻找幸福吗?”我们经常光顾影院剧场,然而内心深处却认为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嬉笑也同样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幸福,决不亚于银幕舞台上想象的产物。如此相比,我们便情愿呆在家里。我们不相信亲吻自己的老婆必定索然无味,而别人的妻子仅仅因为是别人的妻子就显得更加楚楚动人。我们在荡舟湖心之时并不渴望走到山脚下去,我们在山脚下时也并不企求翻越山顶。我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
在很大程度上,人生仅仅是一场闹剧,有时最好站在一旁,观之笑之,这比一味介人要强得多。同一个刚刚走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