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鉴定师-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老爸说要研究鲜于枢手记,骆天得新将手记拿出来,打开,却发现依然是不连贯的内容,前后对应不上,中间总像是少了什么东西,老爸应该知道其中的玄机,却不肯明示,让自己来领悟,这无可厚非,他庇护得越多,自己成长的空间就越少,骆天将手记拿起来,躺在沙发上,顶上的灯光照在手记上,骆天发现纸上有些东西在影影绰绰,他激动得甚至打了一个寒蝉,这影影绰绰的东西正是少掉的那一部分,原来这本手记还有如此玄机!
骆天将手记死死地对着灯光,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少掉的一部分重新回来了,内容终于连贯了,原来并不是鲜于枢自己随便记下来的,只是这手记他做了一点小手段,骆天此时要揣测古人的心思了,鲜于枢自己是收藏家,鉴定家,这手记的内容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在,他的心思应该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够流传下去,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心血落到旁人手上,所以才设了这么一个小机关,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掌握这本手记,这样他在九泉之下应该欣慰不少了。
当然了,这只是骆天的想法,鲜于枢的想法如何,无可考证了。
当所有的图例和注解变得完整,骆天迅速记下所有的内容,这上面记录了元代以前纺织物加工工艺,还有瓷器的修复,比起现代的技术,它们更返璞归真,更能保整古玩的完整性,而纺织物的加工工艺更有用,要修复一件汉代的服饰,除了清洁这外,还要弄清楚那个年代这件服饰的加工工艺,这样才能将漏洞修补上,可惜不少加工工艺都已经失传,想要用一模一样的加工工艺进行修复,很难,所以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少经复原的古织物,都是采用相似的纹路,并不是一模一样,完整地修复,这实在是憾事一件。
骆天已经将所有手记上的内容记在脑子里,根据相关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出现在春秋时期,在《吕氏春秋》、《韩非子说林》中都有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摹前人字画等伪作之事,到北宋时期已极为盛行,尤以仿造青铜器繁多,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
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作工也比宋代低劣。但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仿制,并仿制一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它的式样颇多,非常精美,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
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并逐渐形成了四大派别,古董商称其为: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宫造办处的“歪嘴于”,辛亥革命时期出宫在清宫附近从事古器修复为生,并收有七个弟子,如张文普、贡茂林、张书林、王德山、等他们在抗战时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后并进入了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物修复人员。
苏州派:苏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业的基地,清末民国年间、以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仿古的铜器名匠名扬海内外,为今“南派”代表,现在文物修复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等为“南派”之源。
潍坊派:主在形成于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清末民国颇具规模。
第471章 玉器修复
西安派:西安是仿古作伪的地区,在具器物上伪刻铭纹便始于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和嶷眼张等著名工匠。
看到这里会发现,作伪与修复息息相关,有时候在无法完成修复之时,为了重现古玩的本来面目,文物局的相关技术人员会进行仿作,还原文物本来面目,其中自有度。
文物修复工作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除文物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标本的残缺部分,其目的是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防止附着有害物继续危害文物藏品。
并且文物修复要根据历史的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改动原物面貌,复原部分要求做到与其部分相仿,对每件所要求修复的文物,都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分别处理,反对以不成熟的技术随便地使用在珍贵的藏品上,在进行修复时,首先要确定原制品材料类别,性能及其损坏情况,先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然后制定修复方案,修复用料要尽可能与原物一致,并尽量采用原制作方法和工序。
基于最后一点,这本手记对自己很有利,尤其体现在古织物上,骆天得获至宝,又破获了其中的机密,兴奋不已,眼下是两块突然结合在一起的碎片应该如何处理,原有的金葫芦无法容纳两块碎片,骆天只有暂时放在家中,他需要打一个电话给老罗,定制一个比现在略大一些的金葫芦,整理好了思绪,骆天终于躺在了床上——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骆天完全沉浸在吸收古玩修复的知识上,他现在欠缺的只是实践,大赛离报名终止只有七天了,骆天心里的底气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对于报名还有一些迟疑不决。
骆天开始了实践,他选择价值不算很高的瓷器,摔碎,然后修复,直至达到自己想要的程度,他拿着修复后的瓷器放到周伯斋面前时,完全瞒过了他,骆天终于放弃在瓷器方面同的钻研,又转向玉器。
玉器收藏者、爱好者,把玩精雕细刻的玉器,一般都很小心。但也有人以为玉的硬度高,牢固而不会破裂。其实,玉跌落在地上,有时表面看像无损伤,实际上已含裂纹,只是一情况下这种裂纹非常细微,肉眼不易察觉而已。皮后若再发生碰撞,隐患暴露,骤然断,那时就悔之莫及了。玉器破损,其价值就会大减,当然可惜。所以中国古代就有对破损玉器在修复的,从出土文物的玉器件考证中,每一代的玉器都有修复之例。
对于玉器来说,修复一般有几种传统的方法,比如一分为二,有些玉器碰坏后,设计师、雕刻师总是根据其破损情况,剖析它原来的造型,经过一番巧思,然后在原件基础上巧妙分割,一分为二,把原来的雕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或关连的小件。这样的修复,因为一般不作大的舍弃,所以减少或弥补了原来的损失,甚至修复后的玉器价值,有时还不逊于原件。
打一个例子,高水种翡翠挂件很珍贵。可一旦跌坏,很难再恢复成挂件,但可以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将其打造成一对耳坠,一对高水种的耳坠价值也绝不亚于挂件,这就是修复的力量了。
第二种修复方法就是金玉镶嵌,金平镶嵌在珠宝首饰行业里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艺,例如嵌宝戒指、钻石戒指、嵌宝项链挂件、嵌宝耳饰等等。金玉镶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小说《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之说,那是吉祥的征兆,况且金玉、金石都非常名贵,在色彩上的搭配也十分和谐。所以,古今中外金玉镶嵌的器皿、饰件始终受到青睐。
金玉镶嵌既是一种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技巧又被运用到玉器的修复上,例如翡翠、白玉手镯,原本都是光洁润圆的整体,只有被撞碰折断才会出现圆环上包一段金箍。有些损伤的玉器、翡翠饰品,经过镶嵌,甚至可以达到完美精致,不露一丝缺陷的程度;它的伤痕、裂痕被华美的雕金外表和金玉统一和谐的组合完全掩盖。
一件明末清初用高绿翡翠雕琢的龙凤烟嘴,传说这曾经是一位老将军的随身用品。由于年久变迁和战乱,其嘴尖部碰失一块。老将军很懊恼,召来几位玉匠商量如何修缮,当时提出两个方案,其一是重新整修后,烟嘴变短,整体形象不成比例;其二是在烟嘴、烟头两端嵌金,既维持原件的大小尺寸,又不影响使用。老将军支持第二个方案。结果,这件昂贵的玉器被修复为金龙头、金凤嘴,色调和谐,且不露半点修缮痕迹,仍不失稀世珍品的风貌。
第三种修复方法是重新修整,主要包括“去高补低”、“去肥补瘦”、“以坏补坏”、“以破补破”等等绝技。曾在玉雕界传为佳话的一个特例是,一件巧雕白玉蟹盆,是件难得的佳作:盆是白色的,蟹壳为桔红色;盆质细薄透光,螃蟹生动逼真,雕琢十分精致。可惜盆底有一被穿戳的小洞,显然是遭意外戳击而致,这样整体作品价值骤然下降。后来放到艺术大师面前,艺术大师仔细琢磨后,突破常规,将白玉盆变成了“藤条”编制的扁篓:煮熟了的蟹放在“藤条”编制的工艺器皿上,民俗氛围更为浓郁,也合情合理,并且不留一点修改的痕迹。
第四种修理方法是断口粘合,一般来讲,玉器破损后考虑到一分为二的修整不合算,不称意,或者不能重新雕琢,才会想到粘合。这种粘合方法的大致操作过程是:先将裂面仔细清扫干净,再用高效粘合剂均匀地涂于其上,然后细心地对准原来的部位,用力粘合,挤出裂口的粘合剂,再用丙酮擦除,粘合剂凝固的过程中,最好用胶带固定,或以重物压住,以免错位。
第五种修理方法是缺处添补,玉雕佩挂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断裂而只碰缺一小块的,但毕竟“破相”了。于是人们想到如何为它“整容”,其办法就是添补。添补的方法有二:一是填补,玉雕的填补,一般都用合成树脂掺滑石粉,涂于缺失部,以塑刻方式修饰。为了使修补部位的颜色与其周围玉器的颜色相一致,先要用修复玉器的同种、同色原料研磨成粉末,如孔雀石、青金石等;也有用相同颜色的原料调于填料中,然后再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