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

第93章

王立群读史记-第93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的概括,后人也多认同这一观点。项羽的军事才能真的像他个人所说的那样吗?

第二十八章 杀庆救赵 威震楚国

庸将误战事

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楚王派宋义为大将,项羽为次将——也就是副将,率领五万楚军救赵。宋义原来是项梁手下的一个幕僚,由于他观察到项梁骄傲必然招致失败,曾向项梁提出过戒骄戒躁的建议,但是,项梁听不进去,还嫌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宋义路遇齐国使者,便告诫齐国使者,别走那么快,走快了必然赶上项梁兵败之祸。这位齐国使者果然目睹了项梁的兵败,因此在楚王心面前大夸宋义懂得军事,宋义的口才又使楚王对他十分赏识。所以,在项梁兵败身亡之后,宋义成了楚军的最高统帅,号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如同称“公子”;“冠军”,即是最高统帅。项羽只当了个“次将”。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历法是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宋义率领楚兵来到安阳(今山东曹县),驻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主张迅速进兵,楚攻其外,赵应其内,一定可以大破秦军。但是,宋义却主张坐山观虎斗:让秦赵先打,秦攻赵国,打了胜仗,军队一定十分疲惫,我们正好利用它的疲惫攻击它;如果秦军打了败仗,我们正好乘胜追击。

宋义只是一介书生,并没有实战经验;他懂得骄兵必败,所以看出了连续大胜秦军的项梁所面临的危机;但是,从本质上讲,宋义并不是救赵的合适人选,只是因为项羽受压抑,宋义受信任,这才使宋义轻轻松松地当了上将军,率楚兵救赵。宋义还对项羽压根儿就看不起,处处以军令压制项羽。

项羽认为,宋义是一派胡言,以秦军的强大,攻打刚刚成立的赵国,赵国必败无疑;而且,楚国刚刚打了大败仗,整个楚国的安危都在此一战。所以,宋义这种做派,绝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正在这时,这个“卿子冠军”宋义派他的儿子到齐国担任国相,自己天天喝酒作乐,不顾士兵饥寒。

斩首夺将旗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项羽采取“斩首行动”: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密令我诛杀了他。

项羽之前从未玩过政治手腕,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刘邦相比,项羽一生玩这类政治手腕实在是太少了。

项羽通过“斩首行动”震慑了宋义手下的将领,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一直追到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怀王至此也只能承认现实,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这段历史就是著名的“杀庆救赵”。“庆”,指卿子冠军宋义。

斩杀最高军事长官,这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巨大的魄力;而且,这种行动必须出自公心。

项羽列举了宋义的三大罪状:

第一,贻误军机;

第二,错估形势;

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长期滞留,不思进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现宋义所谓的秦军战后“承其敝”的状况;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不恤士卒。

“杀庆救赵”的斩首行动,对反秦斗争而言:项羽正式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反秦武装,改变了战场上的攻守之势;对项羽而言:为项羽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知名度,为他下一步发挥名人效应奠定了基础。《史记》记载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的影响是:“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陈馀在张耳的再三催促下,派了五千士兵去解围,结果全军覆灭。前来增援赵国的燕国臧荼、齐将田都也都不敢出战,都驻守在陈馀大营的周围观望。

第二十九章 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1)

破釜沉舟

谈到项羽的军事才能,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这个典故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个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能体现项羽军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项羽“杀庆救赵”,取得正式指挥权之后,立即发动了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苏角、涉间率领的长城军负责攻城,章邯率领的秦军负责守卫甬道。

项羽首先派勇将黥布率两万军队渡黄河,取得小胜;然后,沉了船,砸了釜甑,烧了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示此次出战必死的决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釜,就是锅;甑,是蒸米用具)。

项羽过河之后,立即攻击守卫甬道的章邯,经过殊死大战,首先击败章邯。

当时在巨鹿周围的齐将田都、赵将张耳、燕将臧荼等,一直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兵团,才纷纷参战,与项羽军联手大败秦长城军,杀死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巨鹿之战打得极为艰苦。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竟然无人敢于参战,只敢在自己的军营中观战,而且留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作壁上观”(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司马迁的《史记》一连用了两个“无不”描写这场战斗的惨烈: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明人茅坤用两个“最”评价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统帅诸侯

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项羽给予秦军的巨大军事压力。

解除了巨鹿之围后,项羽率部驻守在漳水南岸,诸侯军驻守在巨鹿城外,对章邯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给章邯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双方对峙相持约半年。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程,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其次是章邯的备受猜忌。

秦二世三年(前207)夏,因为章邯兵团屡屡战败,秦二世频频派人斥责章邯。章邯害怕,就派手下的长史司马欣回京城汇报军情。当时,秦朝宫廷是宦官赵高专权,赵高大玩“指鹿为马”的游戏,震慑大臣,猜忌领兵的将帅。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司马欣见势不妙,赶快逃走,还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不但未见到秦二世,还差一点被赵高所杀,于是赶快逃回来,劝章邯早作安排。

再次是劝降信的巨大威力。

当章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时,陈馀给他写了一封劝降信,以秦将白起、蒙恬立有大功最终被杀之事劝章邯投降,告诫章邯现在的处境是“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为什么不和反秦大军联手,“共攻秦,分王其地”?这封信极大地动摇了章邯为秦而战的信念,摧毁了章邯的心理防线,迫使秦王朝最后一位大将临阵倒戈。

最后,项羽军团粮草紧张。

项羽军团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是,也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粮少”。所以,项羽权衡利害,接受章邯投降。

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项羽在殷墟(今河南安阳)接受了章邯军团的投降。

巨鹿之战中,项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决战决胜的精神。项羽举重若轻,以少胜多,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十章 力挽狂澜 灭杀强秦(2)

巨鹿之战虽然是天下反秦武装和秦军主力的决战,而且是项羽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一步,但是,巨鹿之战对项羽的要求却很单纯,就是全力作战。这场决定秦王朝生死的著名战争,说到底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不需要项羽在战略上作任何周密的安排。因此,项羽把他自己作战勇猛这一强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从巨鹿之战看,项羽是这个时期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的“破釜沉舟”,化指挥员的意志为全体战斗员的决心,极富创造性。但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为什么会被刘邦战败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我们来看项羽另一场出色而又留有遗憾的战争:彭城之战。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省的徐州市。彭城之战是刘邦、项羽之间的第一场正面战争。

第三十一章 战神显威 以少胜多

溃不成军

汉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利用项羽平定齐地叛乱陷入山东战场的机会,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刘邦此行,主要是为了消灭项羽集团,顺便接走家人。刘邦起兵反秦时并没有携带家属,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只有二百里地,所以,他想这次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

项羽得知刘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后,带了三万精锐骑兵,绕过刘邦重点设防的彭城东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萧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萧县。萧县距彭城只有六十里地。项羽到达萧县之后,对彭城的刘邦军团发动突然袭击。

刘邦进入彭城之后,忙于搜刮项羽的财宝、美女,每天饮酒宴会,根本顾不上接他的家人。项羽从彭城之西,突然袭击汉军。战斗在早晨打响,到中午,楚军已经打败了汉军。

这一仗,刘邦败得极惨。项羽军团“杀汉卒十余万人”,还有“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两个“十余万”让刘邦军团受到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