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报复。当年秋天,匈奴即数次侵盗边郡,以雪龙城之辱。汉武帝急调老将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郡。
第二年(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的皇长子刘据,卫子夫晋升皇后。是年秋,卫青领车骑将军职,率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塞,将军李息从代地出塞,夹击匈奴。卫青斩敌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史称“雁门之战”。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塞进攻,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李广等名将一概未用。龙城之战,汉武帝首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在对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万。而雁门之战,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卫青所率军队由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卫青的副将。这一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雁门一战,引来了匈奴更大规模的报复。
匈奴大举入侵,杀死辽西太守;在雁门,又杀死和掳去几千人。
仅一个多月,匈奴再次进犯上谷、渔阳。由于韩安国上书请求停止屯军(驻扎军队。一边驻守边境,一边垦荒种地),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无法打退匈奴骑兵,只好退回军营,匈奴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扬长而去。
卫青出身骑奴,并未受过多少教育,读过多少兵书,和他共事的有老一辈名将韩安国、李广,也有同辈的青年将领公孙贺、公孙敖,为什么他人接连失败,卫青却屡战屡胜?
应时东风第一枝?
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卫青不如韩安国;论驰骋疆场、经验丰富,卫青不如李广。然而,韩安国郁郁而终,李广免死而赎为平民,唯独少年卫青捷报频传。我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才干。
《史记?佞幸列传》末尾言: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司马迁认可卫青、霍去病二人的才能。卫青是外戚不假,可他是有才能的外戚。西汉一代不少外戚都得到过重用,但是,有些纯粹就是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而受封赏,自身并无真本事。如王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哥哥,被景帝封为盖侯(卒立王夫人为皇后,其男为太子,封皇后兄信为盖侯)。田汀⑻锸な峭鯅屯敢旄傅牡艿埽直鸨环馕浒埠睢⒅苎艉睿ㄎ浒埠钐锿‘者,孝景后同母弟也……汀芴锸ぃ砸蕴蟮埽⒕昂笕攴馔‘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卫青不一样。战争毕竟是战争,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进攻防守,如何整体协调……非将才不能胜任。龙城大捷,证明了卫青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资治通鉴?汉纪十》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是说卫青虽然出身微贱,但善于骑射,材力过人;与士大夫交往很注意礼节,对士卒很关心、很宽容,常施恩惠,因而大家乐于接受卫青的调遣。卫青本人又有将帅之才,故每次出击都能立功。然后司马光结论: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第12节:初露锋芒:大将军卫青 汉武恩宠(4)
此次出征前,卫青的才干突出表现在他选择龙城作为进攻对象。
为何要进攻匈奴王廷龙城?
一是不会无功而返。
这一方略非常大胆!龙城既然是匈奴祭祀祖先之地,不可能没有匈奴人驻守。选择匈奴王廷作为目标,肯定不会像公孙贺一样无功而返。
二是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龙城地处匈奴腹地,从来没有汉军到达过。而匈奴人一贯是青壮年出征,老弱者留守。在王廷既能找到匈奴人,又无匈奴重兵,汉军可以只管打,不用防。正如兵法所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李广、公孙敖都败在遭遇匈奴重兵,寡不敌众。
卫青则不然,他选择智取而不是强攻。
第二,时代。
武帝时,汉朝对匈战略由开国以来的被动防御,转为千里奔袭的主动进攻,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机动作战。卫青在汉武帝的亲自部署下,熟练了新的作战模式。这是需要英雄的时代,卫青生逢其时。
如果拿李广比较,我们会看得更透彻。李广有高超的射艺,个人能力勿庸置疑,但是,李广终生不得志,重要原因就是他生不逢时。
文、景两朝休养生息,在对匈关系中以防守为主。李广曾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的太守,汉朝吩咐他的任务是防备匈奴,而非主动出击,客观上使素以奋力作战闻名的李广失去了很多建立战功的机会。
武帝时代,开始采取千里奔袭、深入匈奴、主动进攻的战略。而李广已老,他没有了卫青的朝气,战绩自然不显著。
元光六年(前129),卫青直捣匈奴龙廷,正是他顺应战略转变,创造性应用战术的结果。
第三,运气。
卫青最大的运气,在于拿到了率兵出征的“令牌”。卫青从未上过战场,只因姐姐受宠,而被特别关照。没有汉武帝任将出征,卫青没有机会成为抗匈名将。
我们不妨先看看李广。
李广是边地宿将、名将,声名显赫。
元光六年(前129),李广和卫青一样,都带一万军队。结果,卫青一路未遇强敌,直捣龙城,李广却遭遇匈奴主力,兵败被俘(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假如卫青遇到匈奴大军,无疑,也会成败兵之将;但是,恶运偏让李广赶上了。
再看看另外两个年轻的公孙将军。
一个是公孙敖,一个是公孙贺。他们也是各带一万军队出征,结果,公孙敖不顺,损兵七千,自然是杀头罪。公孙敖与卫青挚交密友,卫青首战立功之时,他却只能靠赎金买了条命。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这次也无功而返。相对于李广和公孙敖,他是幸运的;但相对于卫青,公孙贺还是背运。
从此以后,卫青屡战屡胜,平步青云,封侯拜将。同时,大汉军中,呼声最高的军事天才——飞将军李广,黯然退场,又一次错过封侯机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13节: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1)
李广难封:血性一男儿 命蹇时乖在汉匈作战史上,卫青、霍去病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一世英名。但是,汉匈战争史上还有一些将军,他们一生与匈奴作战,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们开玩笑,连一次封侯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飞将军李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名将李广终生未得封侯?
引刀一绝平生梦?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了歼灭匈奴主力,决定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大胆制订了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主力的战略方针,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大兵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卫青从定襄出兵,令李广做前将军,公孙贺任左将军,赵食其任右将军,曹襄任后将军,大军越过沙漠,于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恰在此时,卫青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具体位置。对于远涉沙漠作战的汉军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随后,卫青突然下令前将军李广,率部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中,走东路,合围单于。
东边道路迂回,水草稀少,不利于大部队行进。前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到此时已历文、景、武三朝近半个世纪,好不容易有了打先锋的机会,还是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突然调到右将军赵食其军中,自然心有不甘。
根据情报提供的具体位置,卫青决定正面迎击单于军队。汉军用战车排成环形营垒,阻止匈奴骑兵突袭,然后以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围单于军队。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作战进退有序,自己绝难取胜。因此,傍晚时率领几百名骑兵,突围而去。汉军轻骑兵连夜追击,匈奴兵士四散奔逃。天快亮时,汉军追出二百余里,没有追上单于,俘获、斩杀敌兵一万多人。同时,霍去病重创匈奴左贤王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
卫青漠北胜利归来时,李广和原任右路军指挥的赵食其才姗姗来迟。原来,右路军因为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李广的部队一到达,卫青立即派人到李广的大帐中,讯问李广迷路情况,准备上报汉武帝,但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又欲传李广当面质询,李广悲愤地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李广抽刀自杀(遂引刀自刭),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老百姓也为他唏嘘扼腕。
将军意志难胜天?
李广自杀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同情?李广至死未得封侯。那么,为什么戎马一生的李广,始终不能封侯呢?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经为秦始皇追杀燕太子丹。
汉文帝前十四年(前166),匈奴军队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此年从军。到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之时,李广从军已有四十七年。李广死前曾自白: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总不能还去接受刀笔之吏的质询。从李广的从军时间及卒年推测,他初入行伍之时,还没有二十岁。
作为从军近半个世纪的宿将,李广有没有封侯的主观条件?《史记》记载,李广非常有才。他在上谷太守任上,豪情万丈,与匈奴数次交战,当时负责汉朝与各附属国关系的官员(典属国)公孙昆邪,眼见李广这么不要命的打法,甚为不安,向汉景帝哭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赶忙将李广调到上郡任太守。
李广才气无双,何以见得?
第一,智勇神射之才。
李广家族精于射艺、世代相传。《水浒传》中有位善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