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取得民心,争取关中父老的支持。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针对着秦朝的苛法来的,因此这个举措是大得民心。但是,刘邦太仓促了,他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废除掉,结果,从刘邦称汉王开始,一直到刘邦高祖十二年去世,这十二年间很多法律都是沿用秦朝的,秦法一直沿用到汉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法律,就是我们在上一集提到过的诛灭三族。这个罪,在秦代历史上的刑法中叫夷三族,或者叫族诛,就是把这一族,或者若干个族灭掉。族诛是在当时刑法中最残酷的一种,它一杀就是多少族人。刘邦在世的时候,韩信、彭越都是夷三族,夷三族不光是杀人多,而且执行刑罚是非常残忍的,不是把人一刀杀了就了事,它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先在额头和面部刺字,这叫黥;第二步,劓,把鼻子割掉;第三步,把左右手和脚的趾头剁掉;第四步,笞杀之,就是用乱棍打死;第五步,削其首,人死了以后把头砍掉;第六步,已经到这个程度了,还要把死者的尸体制成肉酱。我们讲过彭越死的时候,把他的肉酱分给诸侯们吃,那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记载的。夷三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人弄死,所以,这个法律是极其残酷的。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族诛商代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韩信和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让人同情的,韩信的死并不是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骑,那个说法不准确,他就是按照这么一步一步被杀死的。
那么这个夷三族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三族都包括什么?这个历史上说法不一。比较早的有一种说法,比如像《周礼》,《周礼》是汉代人郑玄做的注,讲的是父子孙三代,就是父亲这一代、自身这一代、儿子这一代,指的是这三族人;第二种说法是《大戴礼记》的记载,这个说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是这三族,这个范围就很大了,和父亲有关系的、和母亲有关系的、和妻子有关系的这三族全要灭族;第三种说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张晏的人作的注释,他说这个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产。什么叫同产呢?同产就是同一母生下来的兄弟。他这里说的有父母,有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妻和子,还有兄弟。这第三种说法范围就小了一点。后来,发展到三族杀得不过瘾,加到五族;五族不过瘾,七族;七族还不够,九族,最后发展到明成祖杀方孝孺,杀了多少?灭十族。这个明成祖真可谓登峰造极。明成祖朱棣本来不该他继位,朱元璋死了以后,朱棣是燕王,他就起兵造反,四年时间打到南京,占了南京以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下落了。当时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是一个威望很高的人。燕王朱棣就要降服方孝孺,他叫方孝孺为他服务写一个诏书,方孝孺就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朱棣叫他改他不改,然后朱棣就火了,说你不怕死吗?方孝孺说我不怕。朱棣又说,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说,别说灭九族,灭十族我也不怕。朱棣一气之下,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学生,他的门生,合起一下子灭了十族,杀了837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灭十族的来历。在古代社会,刑罚是没有文明进步可言的,在一个家庭中,只要丈夫犯了罪被杀,妻子一定得跟着受诛连,随意滥杀无辜形成惯例,这是毫无道理可讲的。
吕后能够在她主政期间做到废除苛法灭三族罪,应当说是她的德政。她废除的不光是灭三族罪,还有妖言令。这个妖言令也是秦始皇兴的,什么叫妖言?就是你的话说得不合适,我听得不顺耳,就是妖言。这个妖言令也是很厉害的,它等于是用透明胶把你的嘴巴封起来,钳制你的言论,任何人也不能随便讲话,否则就是妖言惑众,这个也要杀。吕后她废除秦朝的苛法,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统治阶级和老百姓的矛盾,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另外,她还废除了对商人的很多限制。刘邦在世的时候,对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商人不能乘车,吕后都给它废除了。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对商人压制得很厉害,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吕后废除对商人的限制也是她德政的表现。
在吕后掌握权力的十五年时间里,她实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她的德政。虽然她也有很多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但她掌权期间的德政与秽政是并存的。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们只记得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制造的人彘事件,在功臣韩信、彭越身上制造了灭三族事件,以及吕后对刘姓皇族毫不留情的杀戮事件呢?吕后在人们记忆中的形象如此恶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但是这个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点,就是吕后的德政,我发现老百姓都没有记住,吕后的秽政人们都记得可清楚了,这个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读《史记》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吕后这个人尽管确实很坏,但是她还是做过一些好事,只是她做的好事没有被人记住而已。如果今天不在这儿替她说两句,我觉得对她有点冤枉了,当我站在这儿评价吕后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很矛盾。吕后要作为一个人来说,她简直就不是个人,但是她确实也做过一些好事,这样的人,该如何评价她?一提起吕后,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人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呢?我们对待历史人物,历来都是有两种评价,一种是历史评价,一种叫民间评价;历史评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都要说到,不能只是片面地说这个人是如何的坏,同时还要顾及到她在历史上的一些功劳。民间评价就不一样了,民间评价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别重视人性,而吕后的民间形象非常恶劣,这就导致了人们疾恶如仇的心理,记不住她有过的德政了。
吕后的民间评价如此恶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三点:第一,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司就是管事,司晨就是那个鸡早上管打鸣,牝鸡司晨翻译过来,就是母鸡报晓。这是有性别歧视的,它专门讽刺的是女性主政,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的称制者,所以她的行为特别受人关注。比如说,刘邦有八个儿子,那么他至少有八个妻子,其实远不止如此。但是,吕后呢?她有一个宠幸的臣子叫审食其,这个审食其据说是中国十大男宠之首,我们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刘邦有那么多妻妾,大家觉得很正常;吕后要有一个男宠,就觉得这不得了,这个就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特别容易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作为一个女性的领导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点,人性缺失。民间评价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吕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误,就是缺少人性。我们可以分析她的三件事,比如说杀功臣,在这件事情上,她刚好和民间的评价相背离。民间评价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知恩报恩,韩信是吕后的恩公,同时也是汉朝的恩公,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当时韩信在齐国统领三十万大军的时候,假如他帮助项羽,刘邦就灭了;结果他帮助刘邦,项羽也就灭了,他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但是吕后把他杀了。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说吕后把韩信用一个布袋兜起来悬着,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用竹签字一点一点地把他刺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是有来头的,它的来源是源于对吕后残忍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如果吕后是一个很贤惠的人,你杜撰这个没有人相信。这个三不见流传很广,很多人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的记载,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的事。但这事恰恰说明了吕后的民间形象恶劣,她知恩不但不图报,反而是以怨报德,怎么能够得到民间老百姓的善评呢?我们再看她杀戚夫人,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当诛,不至于死,而且她的死是人彘事件。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吕后还让她的儿子汉惠帝去看人彘,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竟然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吕后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更何谈老百姓会怎么看待她这件事情?吕后把戚夫人杀了不说还要制成人彘,还要向她的儿子来炫耀,这在她所有的事情中间,数这个人彘事件是她最大的败笔,这在她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最黑暗的一幕,也是最不为后人所齿的。民间老百姓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她的取死之道,但她在挑战失败以后,已经是弱者了,对待一个弱者,怎么能这样残酷地虐杀她?吕后这样做当然得不到民间的善评。从这一点上说,她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丧尽天良。吕后不光是这样残酷地对待戚姬一个人,而且是极不人道地对待很多人,用我们今天的反人类罪给她戴上,那也是不为过的。
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事情就是封诸吕,这个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的善评。因为人们在民间评价中间,除了我刚才说的同情弱者,以德报德,知恩报恩以外,民间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民间评价非常强调的是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如果你吕姓的人立了功被封侯,或者是刘姓的人封王,大家无可厚非。可是你吕姓没有立功,非要占那个王,民间就不认可。从这一点上说,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重要原则,就是正统的思想观念,她的做法是和正统观念背道而驰的。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