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讲 大封诸吕
吕雉做了皇后,吕氏家族的人也跟着沾光,享受着皇亲国戚的生活。然而刘邦死后吕后大权在握,她的私心开始膨胀,她想让吕氏家族的人既富且贵。但刘邦生前曾和大臣杀白马为盟,约定非刘不王,不是刘姓族人不能封王,否则“天下共击之”。吕后想分封诸吕为王,面对这个约束,大权在握的吕后是怎样一步步地突破这个约束,最后成功地分封诸吕为王呢?
吕后残杀了戚夫人,可以说是她的气出了,而且是出足了,出够了。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她残杀戚夫人的过程中,却意外地搭上了她的儿子汉惠帝早逝。汉惠帝受不了他母亲虐杀戚夫人的行为而过早离世,这对吕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记得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多子的皇帝,他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标是他立的太子,朱标立为太子以后,朱元璋有一次和他有一段很有趣的谈话。朱元璋拿了一个长满荆棘的树枝递给朱标,朱标就不敢接。长满荆棘的枝子,手一摸的话肯定就要刺手,朱元璋就跟他说,你不敢接,是因为这个树枝上长满了刺,如果我把这个刺一个一个剔掉,你还敢接不敢接?朱标就笑了,说那我就敢接了。所以,朱元璋开国以后杀了很多功臣,他杀功臣那个做法,就是他和儿子的对话中所说的剔刺,他要把开国功臣当成他儿子继位的障碍,这个刺要一个一个全部剔掉。吕后的情况和朱元璋类似,吕后杀韩信,杀彭越,话虽没有那样讲,实际上她做的就是跟朱元璋一样,想把荆棘的刺拔掉,让惠帝继位。惠帝倒是继了位了,但是他受不了他母亲这种严重违反人道的行为,最后,惠帝过早地夭折了。这个打击对吕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惠帝是她惟一的独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继续执政的希望所在,所以惠帝的去世,吕后应当感到非常悲痛。但是,在为惠帝发丧的时候,吕后竟然哭而不泣,只哭不流泪,这是非常反常的。
对汉惠帝的死吕后哭而不泣,这个事情被张良的儿子发现了,张良的儿子叫张辟强,这时候只有十五岁。张良在惠帝初年就已经死了,汉惠帝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张辟强已经在皇宫中做官了。张辟强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跟陈平讲了一番话,他说,你知道太后为什么哭而不泣吗?陈平说,不知道啊。张辟强就说,我认为太后是因为嫡无长子,惠帝死了以后,她没有年长的儿子,太后又非常畏惧你们这些大臣,所以她哭而不泣。我建议你们怎么办呢?一是让太后的几个贴心的侄子去掌管京城的军队。当时汉代京城的军队就是南北二军。再一个,就是让诸吕,让吕氏家族的人到宫中去掌权,这样太后才放心,你们才能避免灾祸。张良这个儿子怎么那么聪明啊?他才十五岁,就把吕后的心思猜对了。但是,张辟强这个主意出得是有问题的,这个主意就是让陈平作为宰相提出建议,把汉朝的军权交给吕氏家族掌管。陈平怎么想?陈平竟然同意了,他马上就向太后报告,提议让太后的侄子们去执掌南北二军。这个南北二军我们稍作一点说明,南军是驻扎在京城南边的军队,北军是驻扎在城北的,这南北二军属于国防军,他们的任务就是保卫京城。所以,谁掌管了南北二军,谁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京城,也就控制了整个朝政。本来这个南北二军都归太尉周勃总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陈平把这个意见一说,吕后当然就同意了,既然大臣们提出来了,正好合她的心意。吕后的人掌管了南北二军以后,她再哭儿子的时候,泪也下来了。陈平这个做法,遭到了不少人的一致反对,这个做法的实质要害在于谋身不谋国,安吕不安刘,他是为自身考虑,为了让太后更信任自己。陈平主动为吕后考虑,当然吕后更信任他。但是这样一来,军权从此失去了,落到了吕氏外戚派的手中,也就是落到吕后手里去了。吕后在汉惠帝在世的时候,军权是在大臣周勃的手里,她那时并不急于去抓军权,但是惠帝一死,她就急于控制军权在手了。
吕后在汉惠帝死后已经是太皇太后,在汉朝宫廷内外拥有无可比拟的最高权力,已经富贵到了极点。而当时的政局也比较稳定,吕后为什么还要急于把军权控制在吕氏家族的手中呢?吕后掌握军权的目的是什么?掌握军权后吕后是不是想有什么行动呢?
果然在掌握了军权,安排了惠帝的丧事以后,吕后紧跟着行动就来了。她想做的事情就是封诸吕为王,主要是封她的几个侄子,因为她抓住了军权就放心了,所以她可以封王了。她封王这件事情首先还是和丞相等人在一块儿商量,当时的丞相有两个,右丞相是王陵,左丞相是陈平,还包括太尉周勃在一起。结果,右丞相王陵第一个表示反对,王陵打出来的旗号就是刘邦的白马盟誓,王陵说,高祖曾经和大臣们杀了一匹白马,用白马的血涂在嘴上,表示要信守这个诺言。行白马盟誓其中核心的一句话,就是非刘不王。王陵就把这句话撂出来了,他说今天你要封吕氏为王,这不符合当年高祖皇帝的白马盟誓。右丞相的反对使吕后碰了一鼻子灰,她转过来问左丞相,又问太尉,陈平和周勃他们两个人话就不是这样说了。陈平和周勃回答说,当年高皇帝打下天下,分封他的刘姓王子为王,现在是太后主掌天下,封吕氏为王,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氏一听心里自然非常高兴,她知道,陈平和周勃赞成她的意见,惟一反对的就是右丞相王陵。下罢朝以后,王陵就逮着陈平和周勃责问,说当年白马盟誓的时候,你们俩都在场,为什么你们今天不坚守高皇帝当初的盟约呢?陈平笑着回答说,今天你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太后,我们确实不如你,但是话说回来,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你也可能不如我们。这个话,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牵强的狡辩。因为,陈平和周勃这时候根本没有思想准备,毫无任何计划在胸,今后的形势会怎么发展,怎么能够保证刘姓的江山不会旁落?他们今天不过是为了屈从吕后的意志,做了一点开脱而已。倒是王陵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也是沛县人,王陵当年在沛县还是一个豪强,年龄比刘邦还长,而且刘邦当年对王陵就像对兄长一样侍奉。刘邦起兵以后王陵也起兵了,后来在南阳王陵归顺了刘邦。我们讲项羽荥阳会战的时候,曾经讲到过南阳。有一次刘邦和项羽作战,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抓起来了,逼着王母写信,叫她的儿子投降归顺项羽。后来,王陵就派了一个使者来了,王母见到使者后说,你告诉我儿子,汉王是一个忠厚长者,一定要叫我的儿子好好地辅佐汉王,我不会拖累我的儿子,说完话后王母就自杀了。王陵的母亲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忠心耿耿地跟着刘邦,所以王陵这个人很耿直,他母亲教给他忠于刘邦,他也确实是如此。因此,吕后想改变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王陵是坚决不同意。当然,王陵的反对没有什么作用,过了没几天,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前面说的在汉惠帝的后宫儿子中立了一个前少帝。吕后就说,前少帝年幼,就让王陵去做前少帝的太傅吧。名义上是让王陵去做皇帝的太傅,实际上是要他把右丞相的权交出来。当然王陵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干脆就请病假不上班了,几年以后王陵就死了。
右丞相王陵遵守刘邦生前和大臣约定的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坚决反对吕后要分封诸吕为王的想法。但吕后手中掌握大权,不听话的王陵被明升暗降。那么王陵的抗争有价值吗?吕后经过了王陵抗争的事件之后,在分封诸吕的事情上又会怎样做呢?
王陵想阻挡吕后的封吕姓为王没有成功,但是王陵的抗争是绝对有价值的。它让吕后看到了,刘邦的非刘不王的这个盟约,在当时朝廷大臣中是非常有影响的。王陵可以丢官,但绝不能背弃当年的盟约,这一股力量对于吕后是个强有力的约束,这使得她一直不敢走得太远。大臣们的抗议起了作用,功臣派对她的约束,王陵就是一个代表。在这一点上,王陵尽管抗争失败,但是它体现了一种道义的力量。因为有功臣派坚守白马盟誓的道义力量,所以吕后暂时不敢轻举妄为。
这样一来,吕后先是夺取了军权,又排除了她封诸吕为王的一个最大障碍王陵,然后,她把认为效忠于她的陈平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腾出来左丞相的位置,任命了她的信臣,也就是她非常亲信的审食其,审食其开始进入宰相的行列。吕后这时候认为各项准备工作都齐了,于是她就开始谋划封王之路了,我们看她的动作。吕后第一步做的,就是封了她的长兄吕泽,这个人早就死了,吕泽是高祖八年死的,吕后这个哥哥确实立过军功,死之前已被刘邦封为侯。到了吕后的元年,她追封吕泽为悼武王,追封了一个死去的吕氏的王。这个做法是投石问路,就是她先封一个死人,看看朝中大臣有何反应。当然朝中大臣也不傻,吕后掌了那么大的权,王陵抗争就被撤职了,或者明升暗降了,那么她现在封的是一个死去的人,对刘氏江山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因此大臣们没有作什么反应。但吕后这一步,实际上是在破坏白马盟誓,尽管封了一个死去的吕泽为王,这已经是破坏了非刘为王的原则了。第二步,她封了自己的女婿张敖为鲁王。她的女婿那也是刘邦的女婿啊,这个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张敖也没有多大的能量,封了就封了吧,封张敖的意义和封吕泽一样,这是封了第二个非刘姓的王,大臣们实际上是不满的。这个不满并没有爆发出来,是因为吕后还不敢一步到位,她下面要采取的办法是笼络人心。因为在朝中除了吕姓一派以外,还有势力非常强大的功臣派和皇族派,这两派都需要安抚,所以,她连续封了几个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