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

第111章

王立群读史记-第111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寂傻墓叵荡筇迳匣故强梢缘摹�

吕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才干破天荒地以母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越过幼主直接掌握朝纲八年,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的历史中,君死主少历来是一个困境。而按照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中的顾命制,在君死主少的情况下,应当由顾命大臣来辅佐幼主。那么在吕后称制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遇到顾命大臣的挑战呢?顾命制与母后称制孰优孰劣呢?另外,我们更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那么垂帘听政与吕后称制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吕后这个称制要叫我们今天来看确实是破天荒。因为吕后面临这个困境古人也遇到过,她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困境呢?就是四个字:君死主少,老的君主死了,幼主年龄很小,这是一个很大的困境。中国古代的君王传承制度,最早是禅让制,就是选贤,从夏商周的夏开始,废了禅让制,采用了世袭制。世袭制是传子不传贤,这就是家天下的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它面临一种困境,就是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太小的问题。比如说周武王,周武王灭商以后,没有几年就死了,周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周成王只有十三岁,怎么执政?周武王发明了一种制度叫顾命,我们讲熟悉的垂帘听政中经常提到顾命大臣,这个顾命,就是从周武王让周公做顾命开始的。什么叫顾命呢?顾命就是老皇帝、老君王临死前的遗命。周武王去世以后,周公姫旦就辅佐周成王,当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相信周公,说了很多不利于周公的话,认为周公不会交权。周公是力排众议,兢兢业业辅佐成王,一直到成王亲政,然后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周成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我们知道,周公是儒家所尊称的圣人,所以在儒家的传统中,周公辅佐成王顾命这个办法,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破解幼年君主继位的良好办法。但是吕后竟然把顾命制给抛到一边了,她所采取的就是直接称制。称制的说法我们大家听起来很陌生,我下面讲的时候就给它变一下,把称制改成垂帘,我想大家都能听明白了。在中国历史上,原来垂帘跟称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哪儿呢?我们讲慈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垂帘听政,所谓听政是太后有听政权,但是太后并没有裁政权,她只是听政。称制是由皇太后直接掌管朝政,吕后就是这样做的。垂帘是太后听政而不裁政,但是听政的结果最后都是裁政、干政、执政、操政。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诱惑太大了,谁能光坐那儿听,不去发表点意见,不亲手去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垂帘听政名义上是听政,实际上就是裁政、执政。所以,垂帘听政和吕后的称制是一回事。下面讲我不说称制,称制听得很陌生,很别扭,还要拐一个弯路,我们就称垂帘。

这样一来,在中国帝王继承权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叫顾命制,一种叫垂帘制。顾命制跟垂帘制是不同的,它的最大不同在于,顾命制的顾命大臣是由先皇指定的,它是先帝意志的体现;而垂帘制是先皇没有让太后掌权,在老皇帝死了以后,太后利用自己的手腕掌握了政权。所以,垂帘跟顾命最大的区别,就是顾命是先皇的诏命,体现的是先皇先帝的意志,它的法理依据就在这儿。而且顾命大臣的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亲,二是贵。比如像周公,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他的地位又显赫,是既亲且贵。历代君主在自己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为幼子选顾命大臣都是本照着亲和贵两个字来选的。这个选择标准换成我们今天流行的说法,叫执政能力,就是你有亲和贵这两个身份,执政能力一定很强,能够把握朝纲朝政,也能够很成功地去辅佐这个幼子,让他将来学会掌权。所以,顾命制应当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破解困境的方法。垂帘制总的来说比顾命制弊端要多,它的第一个弊端是太后终身制。太后好不容易掌了权,在她未死之前,她能够放弃最高统治权吗?不可能。所以一般来说,凡是实行垂帘制的太后,她绝不愿意当太皇太后,如果升成太皇太后,等于把垂帘的权力就交给她儿媳妇了。垂帘制的皇太后绝不会立孙子,一立孙子她就成太皇太后了,她一定想方设法立儿子,而且一定要立幼主,这样一来,垂帘制的女主往往是她不到死绝不交权,这就形成了一个终身制。垂帘制的第二个弊端在于外戚干政。垂帘制是女主掌权,有的女主有执政能力,比如说吕后,她不需要她的两个哥哥来帮她,也不需要她的外戚来帮她,她自己什么都能办。有些女主未必有这个能力,如果这个女主掌了权,她又没有执政能力,怎么办?她靠谁?最亲的无非是娘家人,娘家爹、娘家兄弟全来了,这些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危害非常大的外戚。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两汉史,西汉的后期,为什么最后王莽能够篡夺汉朝的权力?王莽是外戚出身,他仰仗着外戚的权力,一点一点把皇权挖空了,最后皇帝一点权力也没有了,由他取而代之了。我们刚才痛斥垂帘制,但是不等于说顾命制就绝对地好,只是说顾命制总的来看利大于弊,不等于顾命制就没有死穴,顾命制也有死穴。如果这个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他迟迟不交权,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康熙亲政的故事,康熙十四岁就应当亲政了,但是首席顾命大臣到了他十六岁还不交权,康熙也没有办法。这一点就说明顾命制也有它的弊端。

吕后是中国后妃史上的第一个女强人,她在某些方面比刘邦更果断,比如刘邦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导致了后来的后、妃之争。而吕后在皇帝的废立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心狠手辣。那么吕后有这样大的权利和能力,为什么没有像后世的武则天一样把男性皇帝推下龙椅,自己戴上皇冠自己称帝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秘呢?

吕后为什么不当皇帝?她其实是有资格的,她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共过患难,她为刘邦坐过牢、做过人质;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杀了功臣崛起于政坛;汉惠帝继位以后她就控制了大权;汉惠帝死了以后连皇帝都由她说了算。我们刚说的那个前少帝是汉惠帝后宫六个儿子中间的一个,吕后把他立为小皇帝时才三岁,过了没几年小皇帝大了,小皇帝后来听说,他的亲生母亲被太后杀了,这个小孩就说了一句实话,他说,太后怎么能够杀我的母亲呢?我要是长大了以后,一定要把姓吕的都给灭了。这个话还能说啊,这就叫童言无忌啊!这要换一个成年人,稍微有一点常识性的政治经验,你心里再想都不能讲,这个小皇帝就说出来了。他这一说出来,这个报告立即就打到太后那儿去了,吕后一听这还得了,立即把前少帝关起来,关到戚夫人的那个永巷。关起来对外隔绝,不让任何人见他,说他病了,然后就跟大臣们说,皇帝病了,不能执政了,皇帝是要亲理天下的,我们还要再立一个皇帝。她就又在汉惠帝剩余的五个儿子中间选了一个,这就是后少帝。你看她的权力多大,说杀就杀,说立就立,说废就废。

读《史记》我总感到吕后比刘邦的手腕硬。刘邦是两个儿子比较比较,不肖子跟爱子他始终摆不平,最后闹得后妃相残、爱子被杀,闹了那么一个结局。可是吕后,不是太子换位置的问题,而是杀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杀一个皇帝。就这,她上朝跟大臣们一说,你猜那些大臣们,包括陈平、周勃、灌婴这么多跟刘邦打天下的大臣,怎么回答吕后的话呢?说太后为天下苍生考虑啊,太后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得这么深,臣等奉召,没有一个唱反调的。所以,这么一个蛮横的君主,在位之日你可以为所欲为,一旦你去世那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吕后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中第一个原因是,白马之盟是刘邦在晚年,和功臣们在一块儿杀了一匹白马,然后用马血抹在嘴唇上立了一个规矩。白马盟誓的内容全文没有传下来,目前我们看到的记载有四处,其中最有名的一处我介绍一下,就是吕后临死之前说了一番话。她说,高皇帝在日曾经跟大臣们约定,非刘氏者不得封王,如今我封了这么多姓吕的为王,大臣们心里都不服。一旦我去世以后,你们要各自坚守自己的岗位,任何人不得为我发丧,就是连送葬你们都不能去,一旦你们离开那个岗位,大臣们就会把你们做掉。吕后这个话最后是应验了。这个太后还是有政治才干的人,她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从吕后这个话中间起码明白一个事实,刘邦在晚年曾经有一个白马盟誓,这个白马盟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姓刘不能封王。王都不能封,何况是称帝呢,吕后怎么敢称帝啊!她封个王大臣们还不服,她临死之前还念念叨叨,让她的侄子们都掌着兵权,连送葬都不能去,离开兵营就可能会被杀。你想想,她知道天下人对她怨恨到什么程度,大臣们对她不满意到什么程度。封王尚且有这么大的风险,称帝的风险吕后能承担得了吗?另一个理由就是,吕后是开国皇帝的皇后,这是个特殊背景,是什么特殊背景呢?就是在她身边,有一大批和开国皇帝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元老,这一派人是很有能力的人,她要敢夺权称帝,这一帮人立马就把她给做了,所以吕后一直到死她不敢称帝。但是不管怎么样,吕后总算是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第一个女主掌权、称制临朝的这么一个先例。吕后在称制的过程中间,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连汉惠帝的儿子,也就是前少帝、后少帝,她都能够随意地废立。掌握了这么大权力的吕后,会不会威胁到在世的几位皇子的命运呢?请看下集《皇子命运》。

第7讲 皇子命运

刘邦在位的时候,吕后就开始杀韩信、诛彭越。惠帝继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