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御-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边第二人,头戴高冠,神色一丝不苟,对蔡邕等人的谈话显得十分投入。
刘槊走出来,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刘槊身上。
蔡邕微微一笑,道:“槊儿,来,为师给你介绍几个前辈!”
听到蔡邕的话,刘槊有些激动,而那几个人神色各异,只是都带着浓浓的好奇看向刘槊。
蔡邕是谁他们自然之道,一生都没收过弟子,现在突然冒出来个弟子,他们能不关注么,而且,还专门邀请自己几个人,估计也是为了这个小家伙。
更何况,身后还有一个刘宽。
刘槊朝着众人施了一礼,这才走到跟前。
蔡邕带着刘槊走到中间,说道:“这位是议谏大夫马日磾大人,乃是马融先生的族人,学识渊博,以后你可要多多请教!”
蔡邕指着左手第一个人,介绍道。
马日磾闻言苦笑道:“若说学问,恐怕还没人能比得了你蔡伯喈,莫要寒碜我了!”
“小子见过马大人!”刘槊一拜。
“这位乃是杨彪大人,杨大人为人刚正,心系大汉,为国尽忠尽力,你可要多向杨大人学学。”蔡邕指着右手第一个人。
杨彪年岁不大,也是就三十多四十岁的样子,刘槊明白,眼前这位就是那个“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的老爹,只是,他的年龄还不能够坐在这里吧?
刘槊不知道的是,杨彪可是出自真真的世家大族,比所谓的四世三公袁家可要底蕴深厚多了。
见礼之后,蔡邕指向左手第二人,道:“这位是王允大人,王允大人一身正气,不畏强权,你以后可要多和王大人亲近亲近。”
刘槊见礼,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位施展“连环计”的能人和傻帽。
王允连说抬举之类的话,欣赏的看着刘槊。
蔡邕指向最后一个,身体微胖,头戴高冠,仔细打量自己的人。
“这位是司徒崔烈崔大人,崔大人心系国家,关心黎民疾苦,说儿以后多和崔大人学习,莫要忘了百姓苦难!”
刘槊行了一礼,心中却好奇,这就是那位买了三公高位的崔烈,真是有钱人。
刘槊见完众人,这才指着刘槊道:“这是蔡某学生,衣钵传人,刘幽州的次子刘槊,蒙的文饶兄推荐,才能收的佳徒!”
四人了然,原来是刘虞儿子,怪不得呢,只是,蔡邕的赞叹也不是作假,不知道这小子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第十九章 震撼非常
四人恍然,却又生出另一种疑问,哪怕是刘幽州的儿子,也不至于如此郑重吧,而且不是长子。
心中疑问,几人也没说出来,静静的等待着蔡邕的下文。
“今天请诸位来,一来做个见证,二来我们也好久没能相聚,借着机会咱们也好好聚聚,三来新年一过,陛下祭祖之后,一定会临朝,也该谋划谋划。”蔡邕缓缓说道,也不避讳刘槊在跟前,王允还是白身。
蔡邕说完,其他三人老神自在,没什么表示,王允则是感激的看了眼蔡邕,毕竟他的身份才是在座几人中最低的,白身,哪怕是有诺大的名望,可是政治集团议政这种事情能让他参与,已经是莫大的信任了。
刘槊则是愣愣的,这不对劲啊,从来没听说过这几个人有什么勾搭,怎么着几句话就牵扯到朝政了?
“伯喈兄,不知道刘幽州的次子有何奇特,竟然能够入得你蔡大家的法眼?”蔡邕说完,几人表情不同,王允好奇的问出声,王允问出来,其他三人也不在沉默,纷纷表示好奇。
“哈哈,诸位可莫要震惊,来,诸位看看我这学生如何?”蔡邕先将《三字经》递给马日磾,淡然的在一旁等着。其他三人好奇,蔡邕今日有些反常啊。
不过好奇归好奇,谁也没有打断马日磾,而是静静的等着,马日磾出身马氏,马融的后人,马融是谁?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学问大家,儒学宗师,一生门徒无数。
别的不说,郑玄郑康成,卢植卢子干二人就是其中代表。
既然是书籍,自然马日磾是有资格判断和评价的。
只是,马日磾看着,从一开始的淡然,渐渐变为凝重,又变为恍然,接着变成敬佩,最后更是带着深深地震撼和羡慕。
王允三人看着好奇,不好意思打断,王允坐的比较近,出于好奇,也没顾及什么,凑了上去,接着王允的目光便离不开了。一会儿,四个人凑到一起,谁也没有出声,死死地盯着马日磾手中的书,仔细品读。
蔡邕和刘宽两人静静的看着,刘槊和刘松一起也在静静的等待。刘槊心中得意,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几千年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博大精深。
良久,马日磾才一脸赞叹的抬起头,十分感慨。抬头,便看到三个大脑袋凑到自己跟前,出神的看着自己手中的《三字经》,微微一愣,恍然的点点头,将书递给杨彪。
三人惊醒,才发现有些失礼,却谁也没在乎。杨彪接过书,回到座位,仔细品读,其他两人意犹未尽的回味其中深意。
王允性子直,罢官之后性格也没多大改变,率先问了出来:“伯喈兄,这?令徒所著?”
蔡邕点点头,眼角挂着笑容,哪怕是涵养再好,此刻也有些得意,这是自己的传人,传承自己的衣钵,你们就羡慕吧。
王允震惊,其他几人也目光热切的看向刘槊。
“字字珠玑,字字入耳入心,通俗易懂,开启民智,可以广为流传,只是其中有些地方,感觉有些不太恰当,好像是完整的一本书,从中间掐掉一部分,然后用另外的东西填充上去,不妥,十分不妥……”马日磾摸摸胡子,肯定的同时,也一遍就看出其中的不妥。
刘槊汗颜,也有些震惊,其中除了自己忘却的部分,还有更多的则是不能出现的,比如“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后面六个字是万万不能出现的。
就算是东汉这个词眼,也是比较敏感的,不过众人也算理解。
后面一部分更是描述大汉之后,到民国的历史进程,没有发生,你能写出来么?
而其中关于名人事迹的部分也被刘槊改的面目全非,所以马日磾才有些感慨。
可是后面的东西出现,怎么解释?所以刘槊很明智的选择删除,然后绞尽脑汁,才凑了一部分。只是,当了几年警察,天天和案件打交道,能有什么才华,怎么能够比上几千年积淀下的精华呢。
所以,被人发现,也正常,刘槊虽然心中有些汗颜,却没有多担心,不同于蔡邕,他们的态度已经不能阻挡刘槊出名,而他们友好,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刘槊还知道,在座的几位,也不一定是完全友好信任,至少,蔡邕就是被王允下令杀害的,而杨彪求情也不起作用。不过,知道归知道,人家的关系,刘槊也不能直接干预,而且王允现在还是白身,刘槊相信,他的运作一定会改变一些东西的,比如,蔡邕和蔡琰的命运,洛阳的命运……
……
短短几百字,说尽了历史变更,沧海桑田。短短几百字,断定了人物是非功与过。短短几百字,教人学习进取,励志向上。别人终其一生也不能听闻与明白的东西,这短短的几百字,就全部囊括期中了。
虽然有些还是不够应景,感觉像是拼凑,但是也掩盖不了这本书的精髓,精深博大,值得作为一生的期待和追求。陪伴终生。
“不错,《三字经》,当得起“经”这个名字,伯喈兄收了个好弟子啊!”崔烈也露出深思的表情,对蔡邕深深羡慕,看向刘槊也惊疑不定。
他曾经是个富豪,虽然学问深厚,心系天下,但是官位终究来的不太体面,以前交好的朋友,现在也没几个愿意来往。学生更是无从谈起,有志向的不愿意沾染铜臭,没志向的,趋炎附势的,他自己又看不上。
“是啊,此书一出,必定天下传唱,千古留名。”王允赞叹,看着杨彪手中的薄薄几页纸,带着浓浓的不可思议。
心中也有些明白蔡邕和刘宽几人的打算,在座的几乎可以代表天下所有势力了。
杨彪代表天下士子世家,自己可以代表寒门清流,刘宽则是代表皇室,蔡邕代表天下读书人,马日磾代表天下名士,崔烈则可以做主朝中和地方,刘槊本身就是封疆大吏的代表。
除了军队,这里汇聚了天下势力。
不过对于兵权,几人也不大在意。
第二十章 如此谋划
再想想蔡邕如此郑重,目的,不言而喻。而且,《三字经》问世,必然传唱天下,届时,一番必要的运作是免不了的。
或许,自己还能再度出士,哪怕是郑康成再一次出士也不是不可能。
王允想到这里,对于蔡邕感激更深。
众人议论了一会儿,便有蔡邕一锤定音道:“槊儿,《三字经》乃是传世经典,只是其中有些地方依旧需要修改,不若先别往出传,我们几个再斟酌斟酌,然后传遍天下,你看如何?”
刘槊心中欢喜,他自己的水平他是知道的,哪怕有了那莫名奇妙的一世轮回记忆,也仅仅是连年征战,学问水平低的可怜,现在有大汉朝最顶尖的文人学者帮忙,自然是极好的。
至少,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使的《三字经》变成糟糠之作。
“全凭老师做主!”刘槊恭敬的回答。
蔡邕点点头,郑重的将书收起来,小心的放好,这才回到座位,镇静的坐下。
……
接下来,众人又叙旧,谈天说地,对刘槊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和期待,对蔡邕也有深深的羡慕和祝贺。
良久,几人才平静下来。
刘宽押了一口茶,然后神色肃然,道:“初九,陛下祭祖。新年,朝中定然会有一些变更。
只怕那些宦官又会从中作梗,做出些鱼肉百姓,损害社稷的事情。陛下听信谗言,亲信小人,我等,不可不防啊。”
刘槊静静的听着,杨彪愤慨道:“阉党祸乱朝纲,混淆视听,以至陛下乱了心神,两次党锢之禁,皆是宦官作祟,如今,袁逢被免,阳球等人被杀,郑师又隐居不出,我等举步维艰,还得图谋思变才是!”
王允和崔烈与蔡邕三人静静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