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情灵 >

第1章

情灵-第1章

小说: 情灵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言妍


缘起

因为笔力有限,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永远藏在心底了。

就在去年初SARS首次冲击着整个华人世界时,电视报纸每天布满着哀伤难过的消息,令人恐慌的传染途径,染病患者和家属们的无助,插管、呼吸器、垂危、死亡……我的记忆又回到多年前,那些被迫的隔离、医院的来回奔波、加护病房外的焦虑等待,彷佛再一次重现,类似的情况,母亲患肺结核的岁月。

肺结核曾是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首,甚至被称为国民病,人人谈之变色。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几乎全部的医疗心力都投注在这方面,使台湾公共卫生的发展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不少国家都来观摩学习。

那时候,常可见白衣护士骑着脚踏车,带着医护包,以天使般的笑容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间,去探访居家病人和贫苦家庭。这本书的女主角晴铃就是其中一位,男主角形容她,像一只翩翩飞舞的白色蝴蝶。

她代表着我所知道的那些热忱、奉献的医护人员。

当大家批评着现在公共卫生制度名存实亡,应付不了紧急事件时,我突然好想写她,写那曾经存在的美好一页。

刚开始,只是先尝试记下一些场景,暂且搁着……再经过半年,觉得或许可以了,才动笔写我“台湾调”的这一段故事。

〈孤儿意识〉

曾有读者说言妍书中充满了孤儿和孤女。算算看,父母双亡的、有父无母的、有母无父的,女主角有一半以上,男主角有三分之一强,几年没计画地写作下来,我也没想到会有这种结果,有点惊心,但其实是可以分析的。

由个人来看,小时候家附近有个“明心育幼院”,我常常去玩,又是个爱听故事的孩子,耳朵早早装满各种破碎家庭的沧桑史,按照“孟母定律”,我脑子必然受到影响,变得特别容易感应人间孤苦伶仃的伤痛。

由社会来看,台湾有很长时期处于孤儿的心态,如日据时代的怨忿、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忧怅,都有极深的认同、追寻、何处是儿家的问题。

在这两种氛围下长大,人就不得不染上一种奇特的飘零感;后来,自己也在一个半月内相继失去父母,就更加强那种感觉了。

于是,拾取一块块流散的碎片,以妍美的文字来补成圆满,即使最“一无所有”的废墟,都想办法让它发出最大的光亮和热度,将天地无情变有情,成为我最强烈的本能。

这本书中的男主角雨洋,即代表着一九六○年代岛上一群孤独流浪的人。

至此看来似乎非常严肃,项姐还曾写下数百言书来婉劝,怕我走火入魔,直到看了我前几章初稿,才放下心来。

我绝对、绝对遵守言情小说的规则,一切以“爱情”为主,以上种种都化入背景,成为朦胧的时光流转,只放一些在前言,供想看清楚的人做小小的参考。

〈爱情的原貌〉

爱情的原貌,我想,应该是两情相悦、天长地久,由绚丽到淡美、由激情到柔情,源源流过我们的生命,一种身心无可比拟的结合和满足,决定着人生是否幸福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因为时代环境的异迁、思考模式的改变,爱情也如万花筒,尽管那些形状、色彩、珠子、亮光都在,但每一旋转,都呈现令人眼花撩乱的各式图案。

过去几年来,我试着书写不同世代的不同爱情,就台湾本土乡情的有:

一九四○年代未能逃脱封建重门的朱宽慧、逃脱出来的朱惜梅。

一九五○年代逃婚的杨君绣、嫁父亲学徒的黄敏贞。

一九六○年代挣脱贫民区的伍涵娟、嫁外省人的陈晴铃。

君琇也是嫁外省人,但《荒雾奇缘》比较偏向浪漫传奇的调性;而《情灵》中的晴铃,则是采取较写实的笔触--这两个故事可算一组,彼此“对照”。

另外,书里还有两个小对照,一是稍早发生的“挽歌小姐”事件,因属真人真事,不便明说:一是稍后的郑荣美事件,曾在《带翼天使》中出现,也因偏言情而一笔带过,如今回复它省籍悲剧的本质。

〈诗人〉

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困难度--男主角雨洋是一位诗人。

诗,曾是我最爱的文学形式,在少女唯美梦幻的年龄,最先学的也是诗。

后来,悟性太差,半途而废,转呀绕的,竟改行写小说去了,回头再看“诗人”二字,总是既伤心又害怕(所以,我书中不时会冒出几首诗来,那叫做“阴魂不散”,常在夜深人静、神窍涣散之际,如被我埋葬的死不暝目冤鬼,呜……呜……地,由笔尖底飘出来)。

正如我其它书中的人物,这位诗人也有本尊的存在,因为偷偷侧写之故、版权问题之故,即使他有许多好诗,也不敢拿来大方使用。

只好翻橱倒柜去也,找出自己以前习作的残诗断诗,看能不能“弃诗回生”,来稍稍充混一下。结果,我的程度实在差诗人太多,不敢张冠李戴,怕错毁诗人名声。几番考虑下,还是决定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诗的部份点到为止就好。

总之,诗部份不好,是我的错,与诗人无关。

况且,写的是爱情小说,不是诗人传记,请大家多多包涵!

〈矿场〉

台湾北部的基隆河中、上游,曾是开采煤矿的“黑金之乡”,由桐菁、平溪、三貂、瑞芳……轻便火车来去,鼎盛一时。

我很久以前去过几次,但记忆已然模糊,本来想跳过不写。但男女主角的确待过矿场,也是他们恋爱很美好的一段,我不得不硬着头皮稍稍叙述。

一九七○年代,由于石油的大量使用,加上矿区灾变频传,这条煤矿带逐渐没落,如今只能供人怀古凭吊了。

大家若有兴趣,可沿着铁道去参观那儿的老矿区和博物馆,也可感受一下我故事中的那段山林岁月。

楔子

(遗址)

到台北来,若不是那么匆忙,也风清日爽的话,就走一趟公园路吧。

明丽昂扬的大道上,有学校、国家图书馆、中央部会机关,来往的叠踏人潮,有的步履闲适,有的急促如飞;有时脚底轻快如生莲,有时又稳重如缚石。

时间够多的话,还可以驻足在学校外听读书声,再到图书馆闻书香,喝完一杯咖啡,然后往火车站的方向走。

面朝左边巷弄,可寻到排比的书店和各式的小吃;肚子饿了,点心挑千层糕、水晶饺,正餐是色料淡美的海鲜面。

右边呢?右边是属于古老回忆的。

如果这一天正好心脏够强可以不怕在人群中哭泣,也正好想翻开被岁月封尘的往事,就向右弯进某一条叫“青岛西路”的街吧!

那条街怎么看颜色都暗淡一些,耳边总有隐隐的秋风萧瑟声,座立于旁有一栋曾是“慢性病防治局”的建筑,更以前叫“结核病防治院”、“防痨局”的,多少年来始终像一张没有换过季节的旧照片,惘惘地存在着。

自一九五○年开放门诊起,至一九九八年搬迁止,半个世纪来它曾眼见人间无数生离死别的哀恸;对某些人而言,那是遗址中的遗址、禁地中的禁地,是不堪回首的红尘烟雨断肠处。

天若有情天亦老,它又怎能不沧桑呢?

如果心还平静的话,就来说说“结核病防治院”时代的某日吧。

那日天气不冷不热,近秋末的感觉,门口几十级的石阶一如往常,上下着脸孔和身形都特别单薄的人,他们面色泛红伴着咳喘,衣裾飘晃像一片叶子。

叶中还有小苞似的影子依附,是陪父母来看诊取药的孩子,他们天真单纯,看着阶与阶之间黑幽幽的空格,不安地问:“跌下去怎么办呀?”

不知情的孩子,不易感染生死情绪,在他们童稚的眼中,医院还不如脚下的阶梯来得重要。当走到那扇封闭的大门前,想到里面安静肃穆的气氛和消毒水的味道,就抗拒说:“我们在外面玩。”

“要小心呀!”父亲或母亲有气无力地叮嘱着。

那时候,街上汽车少,坏人也没那么多,孩子单独在户外大都安全。既有多格的石阶,他们爱一个在最顶层、一个在最底层,玩剪刀、石头、布,赢的人可以向前跨一步,看谁先到达终点。

从远处望,他们又像不停挪移的小棋子,穿梭于爬梯的大人之间,路线一会直一会歪,迂迂回回地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游戏,然后开心大笑,不亦乐乎。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等不耐烦或疲累了,就进医院找父母。

医院内是慑人的景象,磨石子地刷得亮白,穿过天窗洒落的阳光,刺得教人睁不开眼。长长的走廊没有人,两旁列着或开或关的门,属于日据时代的设计风格,原是用来疗养的,偏居家的隐密感,静得使人害怕。

孩子们不敢出声,踮着脚往每扇开启的门内窥探,彷佛偷偷闯进的小猫咪。有的门里没人,有的门里人忙着,都不像自己生病的父亲或母亲。

突然“笃笃”的脚步声传来,有个护士拿着银色拖盘走近。

“小朋友,不可以随便乱跑喔!”她微俯身说。

银色拖盘的高度正好让他们看见上面的针筒,吓得退后好几步。

“你们来打预防针的,对不对?”她故意说。

孩子们连忙摇头,各家父母的声音纷纷传来:“你们吵到阿姨了吗?”

“不吵、不吵,他们很可爱!”护士立刻回答。

父亲或母亲就在几步外的房间内,一身便服换成了医院的袍子,难怪先前认不出来。他们坐在诊疗台上说:“你们再出去玩一下,很快就好了。”

孩子们走出大门,外面的空气新鲜多了,不再有令人窒息的森冷,但没有父母,感觉很寂寞,内心有不合年龄的忧伤轻轻吃咬着。

门又开了,方才的护士向大家招手。天光之下看得比较清楚,她很年轻,头发扎在帽底黑白辉映,脸庞显得秀净,加上甜甜的笑容,还真像天使呢!

她从口袋掏出几包健素糖和钙片,亲切地说:“小朋友好乖,阿姨请吃糖,是补充身体维他命的好糖喔!”

孩子们爱吃糖,小的立刻伸出手,大的有几分迟疑。

“爸妈说可以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