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有我-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黄道:“去过了,毫无头绪,这种案件就是吃力不见得讨好的,蹲点喂蚊子呗。要不,你跟我再出去一趟吧,熟悉熟悉环境,说不定有什么新发现。”
张新道:“好的。那走着?那小区保安那没有监控录像吗?”
老黄道:“有,但是不能全角度,就大门口那摄像头比较全些,派出所的同志帮着排查过了没什么大用。咱先去现场吧,你开车,给你过把瘾。”
张新笑道:“好嘞!”
名园小区是一个相对高档的住宅小区,住在这里的美女尤其之多。平时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气,但等到周末,车库里、道路两旁,全部停满了高档的轿车。【。。】
张新将警车停好之后对老黄说道:“哎,每次来到名园小区,看到这么多美女,我就想到了安江大学,美女也多,每到周末的时候,来接这些美女的停在相对僻静的安江大学北门的小轿车可以塞满整条两公里的街。”
老黄笑了笑没有说话。
两个人夹着公文包先去了保安室,这里的小区保安相当热情,又是递烟又是陪同。名园小区的案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业绩和奖金。虽然他们的薪水实在少得可怜,但是却不得不为之打起十二万分的小心,在他们的心里将那些盗窃贼恨不得砍上七八十刀。
在小区保安的陪同下,老黄和张新一路巡视着。张新早就掏出了白纸,一边记录着小区的结构,一边记录着特殊的地方。转过一圈下来,才发现尽管这个小区比较高档,尽管这里的物业公司比较负责,尽管这里的小区保安也比较用心,但是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无论是监控摄像头的布局,还是围墙设置,楼宇间隔,绿化设置都为窃贼提供了方便。
至少有5个点以上可以轻松翻阅围墙而不会被任何人发现。进来之后物业公司辛苦花钱建的绿化带和自然景观为窃贼窝藏搬运隐匿提供了天然条件。楼宇间间距、楼层间间距也非常小,只要有个不短不长的梯子就可以自由来去,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跳下去。
一切的情况根本无法让人判定,窃贼究竟是外来人,还是小区人,也无法确定窃贼究竟如何行窃。这是一桩相当令人烦躁的案件。
在回刑警队的路上,张新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那个小区保安队长苦着一张脸,不停递烟讨好的模样,心里突然涌出很多的酸楚。在这样一个崇尚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精英主义至上的社会里,谁会关心一个月只有1000元的小区保安的利益?谁会教他们生存的技能?谁会给他们生产资料?谁会给他们与那些精英平等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他们的腰板似乎只能一直这样弯着。如果幸运,他们的后代或许会经过废寝忘食的学习,再进行10年的艰苦奋斗成为精英,但那个时候他们的老父亲,那个保安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他的人生已经注定了。
张新不知道为什么,忽然间对于社会,对于人性越来越容易引发自己的悲悯和思考。
老黄的一句话打断了张新的思考:“我估计赃物大部分可能还在小区内部,里面住户虽成分比较复杂,小区民警虽然大多熟悉,但也是有心无力。排查起来很困难,我觉得还是得从赃物上下手。那窃贼跟搬家似的,不光现金、金器、珠宝、存折、电脑什么的,连家用电器都偷了毕竟赃物特征比较明显嘛。”
张新道:“这事还得靠领导,安排大家伙都帮忙,那些收废品人员应该是第一排查监控对象。两个月前在鞍山市也发生过一系列类似的盗窃案件。我总结了这个团伙的几个特点,说出来老黄你给指点指点,第一,这个盗窃团伙很专业,分工明确。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痕迹、指纹,目击者。第二,这个团伙肯定最近很缺钱,不论处于被雇佣的目的还是纯粹的盗窃,我相信没有团伙敢这么顶风接连作案。而且做的都是大案,每一笔至少都是上万的。这是大案,我觉得肯定要向领导汇报,最好由省公安厅成立专案组。”
老黄笑道:“成立了专案组还要我们干什么?如果什么案子都要靠省公安厅成立专案组,那他们不忙死了。还是先向队长汇报吧,初期侦查的信息搜集差不多了,开个案情分析会,确定一下具体侦查方向,让领导给安排任务吧。”
张新挠挠头道:“对,我也不是领导。还是让领导头疼去吧。”
第五章 王老板和崇老头
淮城城东十里庙,这里仍然属于刑警三中队的辖区。张新被领导派往这里与一个常年收废品的老人接触。名园小区连环盗窃案没有半点线索,只能用传统方法从赃物调查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先要调查废品收购站,因为这里往往是销赃的第一选择路线,但对于这么专业的盗窃团伙来看,想从这里找到线索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不仅如此,近些年公安机关对于废品收购站的管理也是日益严格,他们也不愿意做那些高风险的事,仅仅靠开废品收购站已经足够致富了,苦的反而是送废品来卖的那些整天穿梭在大街上的人,这些人经常兼职环卫工人,靠乞讨,捡废品来度过艰难的一天。
十里废品收购站,门前的废品堆放井井有条,并且还留下了大片的空地以供废品整理,真正大量的废品在后院。
张新向前台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之后就看见一个西装笔挺的老板面带笑意地走了过来。此时,或者我们可以将这间看起来很有秩序的废品收购站换一个时尚的称谓“资源再利用中心”。
老板姓王,五十岁上下的年纪,穿着休闲西装,温文儒雅,看起来很有文化。走进办公室,一眼望去,有时尚的办公桌,在老板椅的后面有座书橱,里面有不少相当厚的“大部头”。张新隐隐看到牛津英语词典的字样,心想难道这还是一个可以出口创外汇的废品收购站?抬头就可以看到办公室里悬挂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这也是掌权者的时尚,在他们的私人地方往往很容易看到同样的这一幅字。
王老板伸出手笑眯眯道:“我是这里的负责人,有什么事警官就直说吧。”
张新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就是知道王老板的人面比较广,对于整个淮城的资源再利用行业也非常熟悉,我们这边有一个清单,希望王老板能够配合我们,发现清单上的东西时候可以通知我们。这是我们局里发出的通知。”
王老板依旧保持风度翩翩的笑容:“那没有问题的,配合警察办案嘛,是我们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十里庙也是隶属于华夏集团的,整个华国谁不知道,我们华夏集团是最支持政府工作的了。我会安排好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张新立马觉得无趣了,这还没说几句话,也没客气地请喝杯茶啥的,就要开始撵人走了啊?这个王老板也太……不过的确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告辞了。
其实王老板原本没有必要见张新这个小警员的,作为一个纳税大户,环保标兵,经常跟市委领导接触并隶属于华夏集团的企业负责人,能亲自见张新已经是一个很给面子的行为了。但是人往往是这样的不能从多面考虑问题,总是期盼得到更多的尊重。
每天24小时上演的破事太多,张新也没有因为一点点的芥蒂还郁闷多长时间,出了十里庙资源再利用中心的大门,便将此事忘诸脑后了。
跟随张新办案的派出所的同志此时却向张新提供了一个新情况。
在这附近有一个姓崇的收废品的老头有过好几次犯罪记录。这个姓崇的在动乱年代曾经因为和人打架结果被判了20多年的刑,这是判重了的,后来服刑七年后放出来了。老婆也跑了,家里人也都没了,就剩他一个了。他也干不了其他工作,什么手艺也不会,也没念过什么书,就一直靠收废品过活。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当这个姓崇的老人家感觉到身体哪里不舒服了,就会自动犯点小事,蹲蹲看守所,改善改善生活,同志们很多人看这老人一个人也,没个人照顾怪可怜的,都对他还不错。这姓崇的老头也有过销赃罪被判过的,有着很多年的销赃经验,可以去探探口风。
张新见到崇老头的时候,崇老头正收拾着满院子的矿泉水瓶,啤酒瓶,分门别类的用蛇皮口袋扎好,但更多的是乱乱的堆成一团。
张新和同伴打了个眼色,由同伴去与崇老头聊天,而张新自己却四处看看能不能找到有用的线索。
张新一个人无趣地翻着垃圾堆,感慨着崇老头生活的艰苦,甚至都不忍心看崇老头的皮肤和身上穿的衣服。找了几分钟一无所获,张新从钱夹里掏出二百块钱,向崇老头走去。二百块虽然不多,但也是张新一个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了。
崇老头颇为意外地看了一眼张新,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紧紧拉住张新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直接拉着张新和片警往他家里的屋子走,如果那能称为屋子的话。
用木板、厚塑料、搭建起来的简易棚,浑然丧失了一些精英知识分子们向往的田园生活形象。他们都有院子,只是一个院子里种着所谓高洁的梅兰竹菊,另一个院子里摆满了杂乱的各种瓶子。
棚子里非常昏暗,有个旧的缺了一条腿的歪斜的柜子,还有有一张简易的钢丝床,床上有被子,成色还算比较新,崇老头解释道:“这被子是十里庙派出所的小王会计给买的,这么多年,十里庙派出所人都帮过我,我这个还没吃完的面包是里面搞户籍的那小李闺女给买的。哎……”说着说着禁不住的眼泪又涌了出来。
张新这时才细心地打量他的仿佛黑色的稻草倒伏在泥泞中的面容,心底实在忍不住心酸起来。
崇老头拧开了灯,拿出两个瓷缸,用有些黄的毛巾擦了又擦后,又赶紧拎起塑料外皮都发黑的开水瓶倒水招待张新。
“老崇,民政局那边能领到钱吧?”张新关心地问道。
老崇呜呜咽咽地道:“能,一个月能有200块钱呢,这也是王会计给帮忙张罗的。哎……你们给我的恩啊。如果没有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