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拣宝 >

第646章

拣宝-第646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观唯唯诺诺,心里却觉得,不是自己把人心想得险恶,而是某些人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小心提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当然,王观也没说这些煞风景的话,而是在行李箱中把赤壁赋长卷拿了出来,然后在旁边的长桌铺开了小半,再回头笑道:“钱老,东西在这里了,您慢慢鉴赏。”

“嗯,确实要好好看看。”钱老点头道:“不仅是我,知道这件东西是你的,易之也嚷着要向你借来观赏研究一段时间。”

“好呀。”王观笑道:“到时候再请周老帮忙临摹一幅,再挂在拾遗阁当招牌用。”

“这主意不好……”钱老轻轻摇头,随即笑眯眯道:“一幅太少了,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轻易借人,至少要两幅三幅吧。”

“明白。”王观深以为然。

在说笑之中,钱老也拿出了一排放大镜,收敛心神,仔细观赏长卷。专注打量十几分钟之后,他的脸上才重新露出赞许的笑容,显然也是确认东西是真迹无疑了。

一个专业的鉴定师,绝对不会人云亦云。不能别人说是真的东西,就觉得肯定不会假。没有主见的鉴定师,永远不可能再进一步。

但是太有主见也不成,这样又容易听不进正确的意见。所以优秀的鉴定师,却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把握住平衡点。不仅要有自己的主见,更要充分参考别人的意见,最终顺利鉴定出东西的真伪。

现在钱老就是这样,就算相信田老等人的鉴定,不过也要综合自己的判断,才确定赤壁赋长卷是真迹。说白了,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收藏鉴赏家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绝对不是什么空话。

时代在进步,每年不仅是科技在日益更新换代,连做假的手法也是在不断的演变。如果觉得自己的经验足够丰富应对一切造假伎俩,那么离打眼的日子也不远了。

王观最佩服的就是钱老这种每天都在坚持学习的毅力,不仅是钱老,几乎每个大收藏家都是这样,时时刻刻在汲取养分,免得落伍了被淘汰。

就是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所以尽管王观取得了常人难以期盼的成绩,却不敢有任何的骄傲自满。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成绩蕴含了极大的水分,根本不像钱老等人,完全是踏踏实实,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根基非常沉稳,无可撼动……

第749章 夜光杯的传说

谦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骄纵。

王观是幸运的,在钱老等人的以身作则下,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苗头。或者说就算有这样的苗头,却被钱老察觉出来,及时予以掐灭。

在钱老等人看来,有天赋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天赋的人不走正途。比如说朱大先生,以他巧夺天工的仿古技艺,完全可以成为受人景仰的大师。指不定再过两三百年,他的名声就可以和清代的唐英相提并论。

毕竟唐英也是以仿古出名,不过人家不是单纯的仿古,也会适当的创新,所以深得世人的敬重,甚至把他在瓷都督陶时期的窑口称为唐窑。

能以姓为名,可见唐英做得多么成功,别说两三百年了,就是再过两三千年,只要陶瓷这门技术没有消失,他绝对还会出现在陶瓷史册上。至于朱大先生,就算有名,估计也是留下骂名。而且在正经的史册上,绝对不可能提到他的名字。

人类的社会属性,必然是要抑恶扬善。如果是正史,或许还介绍一下奸臣佞臣的事迹。毕竟古代的奸臣佞臣,除了个别罪恶昭彰的人,其他人到底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但是陶瓷史却不同,这算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史册,只会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是谁创造发明了什么东西。绝对不是提到某年某月某日,谁制造出假以乱真的赝品。所以说,类似朱大先生这样的人,注定要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被后人熟知。

钱老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在王观身上,在他看来以王观的天赋,只要用心学习下去,到了他现在的年纪,取得的成就肯定要远远超过自己。

尽管王观从来没有拜师,但是钱老已经视他为自己的接班人了,自然要用心指导,免得他误入歧途,白白浪费了大好天赋。

对此,王观多少有些明白,心中也十分感激。所以看钱老专注观赏赤壁赋长卷,或者有些口渴了,就顺手奉上一杯清水。

“谢谢……”钱老微微点头,顺手接过杯子啜了口清水。

一瞬间,王观笑眯眯道:“钱老,滋味怎么样?”

“嗯?”

钱老一怔,不解道:“什么滋味?”

“水的滋味呀。”王观笑道:“能喝出是什么味道吗?”

“突然问这个,是不是有什么古怪?”钱老思维敏锐,立即发现了王观的异常,同时再次举杯抿了口清水,稍微品味就笑道:“西湖龙井茶……等等,好像有些不对。”

适时,钱老低头看了眼玻璃杯,只见杯中的水清澈透明,根本不是茶汤的颜色。要知道但凡是茶,经过开水冲泡之后,茶汤总会有各种或浓或淡的色泽。清澈透明的茶水,一般情况下已经没有茶的味道了。

然而,钱老却在这杯清水品尝出浓郁的清香味道,自然让他有些奇怪。不过他却十分淡定,只是轻微笑道:“说吧,又淘到什么宝贝了?”

说话之间,钱老目光扫视,忽然在桌上发现一件被丝布覆盖起来的东西,更是摇头轻笑起来:“神神秘秘的,又打算给我什么惊喜?”

“钱老法眼如炬,什么都瞒不过您。”王观一脸钦佩之色,在瓷都的时候,他刻意让高德全不告诉钱老,就是打这个主意。没想钱老比想象中的精明多了,马上就识破他的用心。不过也没有关系,就算知道了用心,也未必知道东西是什么。

想到这里,王观笑道:“您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

“一点提示都没有,叫我怎么猜?”钱老轻轻摇头,话虽如此他还是仔细的打量起来,通过丝巾的轮廓,若有所思道:“有点儿像碗。”

“不是碗。”王观否决了,随后也不再卖关子,直接把丝巾扯开,笑容可掬道:“而是杯,圣陶杯。”

“圣陶杯?”钱老一愣:“项圣思的圣陶杯?”

“没错,确实是项圣思的圣陶杯。”王观笑道:“不过这个圣陶杯并不简单,反正和南京博物馆的那个具有天壤之别。”

“是吗?”

听到这话,钱老定了定神,认真的打量起来。

乍看之下,杯体精致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杯身整体的构造,就好像一个被切开半边的大桃子,杯柄为古拙苍劲的粗枝干制成。内外壁光滑平润,大小枝叶、桃花错落有致地紧贴杯壁,宛如在风中摆动,生动而秀美。

枝端上的小桃,为老桩增添了活力,而稍稍伸出的叶端、小桃和枝干,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正好三足鼎立,成了杯底的三个支撑点,使桃形杯稳定地立在桌面上。这样的构思,这样的精妙程度,足以在紫砂工艺中傲视群雄,也难怪项圣思的桃杯被世人誉为神品。

当然,一切的前提,则是桃杯温润的颜色,细腻的光泽,才显现出桃杯造型的生动鲜活。不然的话,还是和之前一样,看见煤渣似的色泽大家就不想看第二眼了,怎么可能注意到杯杯造型的精美、栩栩如生。

“咦。”

与此同时,钱老也注意到了杯中的铭文和图画。只见在平静的水底,一个相貌清奇老人煮茶的场景十分清晰,尤其是画中柴火正旺,把水壶煮得蒸气袅袅上升的时候,杯中的开水恰好也冒出了阵阵热气。

如果眼花的话,着实让人弄不清楚这热气到底是属于虚实,还是现实。然而不管怎么说,看清楚杯中的图文情况之后,钱老立即惊讶道:“茶仙陆羽煮茶图。”

我国的茶史历史十分悠久,但是真正使得茶叶风靡天下成为大雅之物,从而形成流行风尚的却是一个人,一个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人。

不言而喻,这人就是钱老所说的陆羽。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并且书写了一本流芳百世,更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在这本书,让陆羽成为了茶业的祖师爷,深受世人的敬重,把他视为茶道中的仙圣神。

所以说,项圣思在杯里描绘陆羽的形象,倒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过钱老眼睛可是没花,却看得十分清楚明白,杯中的图文不像是铭刻。

这仅是其一,另外在低头打量的时候,钱老也嗅到了一阵清香,雅致的茶香。然而杯中可没放茶叶,仅是注满了开水而已。开水清澈透明,本身又没有味道,哪里来的茶香?

就是这两个异常情况,却是让钱老动容起来,惊奇问道:“王观,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说不清楚。”王观笑道:“您老亲自感受一下就明白了。”

说话之间,王观把圣陶杯中的水轻轻倒了一点到玻璃杯中,再示意道:“钱老,您品尝一下看看这滋味怎么样?”

“嗯!”

钱老有些恍然,端起玻璃杯仔细打量,杯中的水依然清澈透明,不带丝毫杂质。不过温热的气息之中却蕴藏了比较浓郁的茶香,让他感到十分惊奇。

随即钱老也没有犹豫,举杯抿了口杯中清水,一时之间,他只觉得一阵醇厚的茶香在唇齿之间流连,正是纯正的狮峰龙井茶的味道,口感极佳。

“空壶注水也有茶香?”

此时,钱老神情略有几分激动,忽然又摇头道:“不对,空壶注水有茶香的情况,那是由于使用久了,壶壁吸附茶气,才有淡淡的滋味。可是这杯分明是直接把水化为茶汤,与夜光杯的性能差不多。”

“夜光杯?”王观错愕道:“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吗?”

“没错。”

钱老再在圣陶杯中取了点清水细品起来,然后娓娓说道:“传说之中,在西周的时候,西域有使者朝见,进贡了一个夜光杯给周穆王。据说夜光杯是白玉之精,不仅在夜里能够绽放出如明月一样的光华,而且可以直接把清水转化成醇香的酒……”

说到这里,钱老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