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拣宝 >

第580章

拣宝-第580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

就是这样,前后花费了七年时间,直到黄公望辞世前不久,这幅宏篇巨著终于完成了。整幅画作宽三十三厘米,长达六百三十多厘米,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

在书法之中,兰亭序是什么地位,那么在绘画之中,富春山居图就是什么地位。这样的神品画作,自然得到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的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

不过真迹也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毕竟大家都有敝帚自珍的习惯,得到了宝贝之后肯定是藏得严严实实,不可能大肆宣扬。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版本的仿品自然应运而生。

当然,就算是临摹的仿品,也分等级的。就好像现在大家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仿品,就是明代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张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他擅长山水画,重视写生。最重要的是,在他临摹作品的时候,富春山居图还是完整的画作,而且他还是对着原作临摹的,仿品自然比较形似,属于最为逼真的作品。

另外还有沈周、董其昌也临摹过富春山居图。两人都是著名大家画,对于这样的神品自然也有自己的理解,肯定能够把握到其中的神韵。所以他们两人的仿品,肯定是最为神似的。

不过十分可惜,无论是张宏的仿品,还是沈周、董其昌的临摹之作,流传到现在也是属于名花有主的状况。要么是藏在故宫之中,要么就是在地方博物馆里,再不济就是上了拍会,被大藏家拍走了,常人难得一见。

现在王观想要确定的是,眼下的这件清代仿品,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或者说想知道这到底是名家的杰作,还是普通文人的仿品。

名家之所以是名家,不仅是因为他有名气,更主要是他有实力。先有了实力,这才会有名气,这是因果关系,千万不能颠倒过来。

古代的名家,可不是现代名家能够比拟的,人家的作品那是真的好,所以价格肯定便宜不了。至于普通文人作品嘛,多少有些良莠不齐,那就要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心念百转之间,王观也轻轻把图画铺开了小半。毕竟是几百厘米的长卷,桌子不够长,只能铺开一点,不过也足够他仔细鉴赏了。

富春山居图,尽管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山水的景色,但是开卷看见的不是景物图案,而是密密麻麻的题跋。

这也是古代字画的常例了,不管原作有没有题跋,反正后人就喜欢帮它附加一些文字。而且代代流传,题跋越来越多,有时甚至还会盖过原作……

第676章 海内第一

当然,对于鉴赏家来说,题跋就是研究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不能忽略。

现在王观就在研究跋文,首先看到的就是黄公望自己的题跋,颇长的一段文字,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情况,点明这画可能会让人觊觎,进而巧取豪夺……

话说又回来,黄公望还真是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这画的水平怎么样。画成至今七百多年来,围绕这画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传奇故事,直到现在还广为传诵。

言归正传,从题跋的文字来看,临摹作品的人应该也比较有水平。反正在王观看来,这些字写得不错,就算不是什么名家大师,起码也属于比较高的水准。

在题跋之后,就是山水景观了。峰峦叠翠,松石挺秀,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确实是富春江的景观。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那是由于有些赝品伪作,纯粹就是臆造品。

在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他却偏偏泡制出来了,而且死鸭子嘴硬不承认是假的,另外给自己找了诸多借口,甚至于让人拿出假的证据来,着实让人无语。

所以且不提这幅作品的真伪,首先人家很有诚意,端正自己的态度,认认真真的临摹,这就十分值得肯定。

况且从这些山水景物之中,王观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感。第一印象就很好,觉得这画应该是古代的仿品,而不是现代的赝品。

实际上现代也有许多富春山居图的临摹之作,而且具备了极高的水平,颇有收藏价值。但是如果把现代的作品做旧了,再按照古代的东西来卖,那么也只能归类于赝品一流了。

不过王观仔细研究许久,发现这幅作品没有做旧的痕迹,而且颜色较为深沉,古朴自然,也说明了贾芹没有撒谎,这画是清代仿品的可能性很大。

仔细把全图浏览一遍之后,王观目光落在长卷的左下方。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存心伪造,那么就算是仿品,也会留下临摹作者的名款,让人清楚的知道这是仿作。

显然,这幅作品也是这样,临摹的人不仅写下笔款,还附盖了印章。

“乌目山人……”乍看之下,王观皱起了眉头,仔细思索起来,却是依稀之间感觉这个名号有些熟悉。

在这里也要吐槽一下,古代文人有一个不良习惯,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人名士,总是喜欢不断的更换名号。几乎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就要更换一个名号。

注意,这里说的是名号,而不是名字。古人把名、字、号,分得十分清楚。名与字一般是不会更换的,但是号却好像衣服似的,天天在变换。

以张大千和齐白石为例,一生之中使用的名号数不胜数,如果不是仔细研究的话,常人根本列举不出来。当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主要是防止别人伪造自己的作品罢了。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换代一批新的印章,相当于现在的防伪标志。

说起来,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不过却为难了研究他们作品的后人。

反正为了背下历代名家的字号,王观平时也没少下工夫,所以稍微思索了下,顿时露出惊诧的表情:“清四王之一,王翬。”

对于自己的记忆力,王观还是比较自信的。又是清代作品,又有乌目山人的款,除了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他还真想不出有谁了。

不过王观也不是很确定,因为王翬的号也蛮多的,号烟客、烟客外史、耕烟散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清晖主人、虞山人……

然而,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王翬确实临摹过富春山居图,更重要的是他的仿品也得到世人的承认,属于十分珍贵的摹本。

为什么珍贵,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原因。王翬这个名字,除了比较专业的人士,估计一般人也不知道他,反正肯定没有唐伯虎这样的名气。

然而,在中国的书画史上,王翬却属于一个画派的扛鼎人物。

他出身文人世家,幼时爱画,因家贫,为画商摹制古画出售。所以临摹了许多宋元名迹,取法宋元诸家,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往往是借他的临摹得以有传世的稿本。

临摹的名家作品多了,王翬也博采众家之长,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山水画,笔墨纯熟,功力相当深厚,被时人誉为海内第一。而且画风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更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

至于王翬所在画派,就是虞山画派,中国画的主要流派之一。画派的宗旨是崇古摹以拟风尚,在清代的影响力极大,而黄公望就被虞山画派的门徒尊为奠基之祖。

这种情况下,王翬临摹黄公望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据史料记载,他曾经三临富春山居图,而且由于仿得极为逼真,所以摹本受到世人的哄抢。

关于这三幅仿品的下落,大家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只是传说有一幅流失在海外,至于另外两幅,根本没人能够说得上来。没有想到,其中的一幅居然在这里出现了。

一时之间,王观自然有些惊喜交集。

“眼力果然不错。”

与此同时,贾芹微笑道:“这确实是王翬的仿品,其中的价值你是行家,估计也不用我多费唇舌了。一句话,东西我带来了,你收不收?”

“呵呵,让我再看看。”王观一笑,也没有急于下定论。

如果作品真是王翬的真迹,那么只要价格合适,肯定收上来。要是作品是仿品中的仿品,那就没必然费事了。

想到这里,王观又继续鉴定起来,反复的研究许久,等到心里有了初步的判断,再使用异能确认。毕竟东西很珍贵,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肯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乍看之下,一抹杏黄色宝光就浮现空中,可以肯定这是真迹无疑。

见此情形,王观满意笑了,直接点头道:“收,我们开门做生意,只要贾先生舍得割爱,我们没有不收的道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在价格方面肯定要低于市价的。”

“这个我明白。”贾芹轻轻点头,伸出一根手指头:“一千万。”

这个价格不算很贵,要知道去年一个大拍会上,就拍卖过一幅董其昌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最终成交介高达六千万。而作为清代画圣的王翬,他的仿作报价一千万,倒也不算是狮子大开口。

“太高了。”然而,王观却不假思索,直接来了个腰斩:“五百万。”

“压价太狠,你没有诚意。”贾芹不悦道:“如果不是熟人介绍,说你比较爽快,我不会来你这里,而是到荣宝斋了。”

“哦。”王观一听,也有些好奇道:“谁介绍你过来的?”

“陈老。”

贾芹也没有隐瞒:“他说你虽然年轻,却不注重名利,没有染上古玩奸商的恶习,现在看来是他料错了。”

“陈老?”王观自然有几分惊讶,还真没有想到是陈老介绍来的,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人脉积累的重要性了。有时候就是旁人的一句话,说不定就能做成一笔大生意。

“既然是陈老的朋友,你应该早点说的。”

随即,王观笑了笑,主动提价道:“七百万吧,这是底线了,就算拿去荣宝斋,估计也是这样的价位。当然,如果你不急,倒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