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河南人惹谁了 >

第4章

河南人惹谁了-第4章

小说: 河南人惹谁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生在河南的又一件吹牛事件是“红高粱”的兴衰。曾扬言于2000年在世界各地开2万家连锁店,与世界巨头“麦当劳”一决高下的“红高粱”餐厅在一番自我膨胀后“喜鹊未报乌鸦叫”,所设分店很快就相继夭折,连锁大厦在创建之初便倒塌了。
历史的和现实的“吹牛”事件当然给社会上的好事之徒提供了“烹调”河南人的佐料。

在口舌文学里表现出的河南人的吹牛形象中,有凑了一万元钱想要承包铁路修建的村民,有想给导弹刨光的作坊,当然也有许许多多要给宇宙装空调、给长城贴瓷砖的河南人。近日在网上又看到一则“烹调”河南人的段子,不妨摘录于下:只说这一日,正在新浪IT论坛神游,来了电话。

——有公司出1000万买我80%股份,我不卖,想听听你们专家的意见(声音低沉,语调流利——不像做IT的,倒像跑生意的)

——80%?那不要你们的命嘛?您是以您的网站为事业的,控股权都没了你就没事干了,你如果急于想引资,可以卖给8家,每家各10%,你还是大股东啊……

——哦,是啊是啊,我委托你做独家全权代理好了,事成后……

——那您的要求?

——1500万出让60%以下……

靠!按照惯例,事成之后,佣金加股份,最少也有160 万啊!头脑“嗡”的一声热起来,急急忙忙地点开他给的地址。

——您哪里人?

——河南……

靠,凉飓飓的,虽然他的嗓音一片诚实……这就是网上爱吹牛的河南人,如果有时间人们可以打开电脑,在各种网页上尽情地以冷眼观看爱吹牛的河南人。网站和网民甚至还会从河南的历史经济上找到一万种理由证明河南人天生就爱吹牛。比如:河南人穷,又爱面子,所以就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看见沿海地区富裕起来,河南人自觉就是长四条腿也追不上,就在嘴上过把瘾……河南人没见过世面,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觉得自己的东西是全世界最好的,就是个破罐子也把它吹成是诸葛亮用过的宝贝夜壶……河南人没什么本事,刚干出点名堂就膨胀得找不着北,信口开河……

如果把河南人的“吹”与“骗”和“假”结合起来说事儿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正河南人放惯了卫星,绝对不可信。
在口舌文学里,河南人嘴角似乎都挂着泡沫——口水都能吹出泡来。

“河南人身上会不停地往下掉土……”

在北京劳动服务市场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个高档酒店招聘服务员,但声明不要河南的,一位来自河南的民工“不知好歹”地前去询问,老板告诉他,如果一个河南服务生站在酒店大堂里,那这里将永远打扫不干净——河南人身上会不停地往下掉土。

也许时光倒退20年,河南人与外省人应该是“卖煤的遇见卖炭的”,彼此彼此地黑,原不存在什么土与洋的分别。尽管在西方国家人的眼中,中国人的分别似乎并不大,但脱下棉袄换上西装的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却是敏感的,早已忘了自己的父亲和爷爷的农民身份——抖了起来。吃了几顿西餐,住了几天洋房,便从骨子里对于农村,尤其是中国第一大农业省的民工另眼看待了。这种地域文化歧视被很多“高贵”的人挂在了嘴上,但这些“高贵”的人并没有学会尊重他人的绅士风度。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在他们中间流传的段子等口舌文学中,河南人的土简直是可以掉渣的:穿着土:与西部地区民众的穿着相比,河南人没有很传统很民族的服装,也没有什么“白羊肚头巾红腰带”,否则的话可能还会使这些喜欢附庸风雅的“假洋鬼子”和真洋鬼子一样以猎奇的眼光欣赏一下。河南人服装的样式太一般、太简单了,黑色的棉衣,分不清颜色的裤子,腰上再点缀根草绳,如果是像陈佩斯和小香玉演的小品中的“狗娃”那样西装外套件棉袄,将领带叫成飘带,则会更让外地人不屑。

说话土:河南话不好听。这一点网上的一位人士曾做过概括:不知中了哪门子邪,河南话一出口都是打喉咙眼儿一股浓气似地往外弹,高音,仿佛是从压抑的深谷往峰顶上冲,到了最后一个字,雷霆万钧。如果有音箱,听者耳朵里肯定是“轰——”!

也许是为了聚气,河南话说出来普遍短。北京话是大舌头,搅着唾沫,连汤带水绕圈子,有开头没结尾。河南话不言则已,出口一锤定音。所以,你与河南人说话,你发现他尚未开口脸已憋得通红,拼命想用几个词儿、一句话,表达出万千种意思。属表达高手的,还行,你能听明白。表达能力差一点的,你感觉是莫名其妙。他那么激动,那么斩钉截铁,貌似权威,但你到头来没听懂。

吃得土。网上的文章是这样勾画河南人的:由于历史上太穷,河南人吃饭简单而不讲究,一天三顿面,面条、馒头加面汤,一块儿咸菜吃三天,土豆、白菜、萝卜是一年的美味,一点不懂营养。若是饭桌上掉根菜,不管桌子多脏都会用手抓起来塞在嘴里。如果是夏天,不管是村庄还是城镇,一人端着一个装着面条的跟盆子似的大海碗,蹲在树下,肆无忌惮地把面条吃得呼噜呼噜响。就是民工进了城,也仍旧是筷子上面串俩馒头,端碗青菜蹲在墙角吃起来。若给他吃蛋糕,他说味道不如玉米面;让他吃鲍鱼,他说跟咬馒头差不多。河南人啊,就是这土命。

身上脏。一次一个广东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河南人那么脏?是不是因为用黄河的泥水洗刷的缘故。我说:“你小子咋那么有想像力,你连河南都没到过,怎么知道河南人脏?!”

那位朋友见我发火,便连连解释是从网上看到的议论,为了证明他言之不虚,他就将看到的文章给我发了过来,此文看来是评价河南人脏的“代表性作品”,现摘录部分内容:河南人的“脏”,在全国首屈一指。凡是从郑州始发的火车,很难找到一列干干净净的,列车员在车上公然吸烟,随地吐痰。郑州的出租汽车也脏得让人无法人坐,很多司机蓬头垢面,都好像一个月没有洗脸和刷牙了。省会尚且如此,其他地、市、县,就可想而知了。

还好,此文没有再深人地去虚构地、市、县的卫生,否则他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想像中的河南下层人的脏而破口大骂起来。

大量的口舌文学犹如漫天的沙尘暴又使河南人灰头土脸了。在大大小小的报纸上,“士头土脑”成为描写河南人时用得相当多的词汇。电影、电视上的河南人不是灰尘中的建筑工人,也就是打扫灰尘的小保姆。这些描绘自然不会是对于“土”的河南人像土地般的赞美,而总是以俯视的角度来看这些“土里刨食”的河南人的。

不错,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有着中国最多的农民,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恶劣生存环境使他们满面灰尘,但同时也创造出了中国当时可以自傲于世的农业文明和中华文化,哺育了东迁的、西移的拓荒者,哺育了散布于东南沿海以至于海外的客家人。如果是在1000年前,如果是在洛阳、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的“九朝古都”、“七朝古都”之时,相信没有人会认为河南人“土”。

讲到此可以有这么一个联想: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是说战国时一个赵国人听说都城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就到邯郸去学走路,结果非但没学会,反而忘了自己原来怎么走路,只能爬着回家了。可以想见,在战国那个“小国寡民”的时代,都城的东西为人们崇尚已至于此,那么唐宋盛世时期的东都洛阳、东京汴梁在国人心中、眼中该是何等的辉煌,谁说河南“土”肯定就是对华夏之邦的侮蔑,全民共讨之,君臣共诛之。

当然,后来中原衰落了,水旱蝗汤以及后来的“左”的路线使河南滞留于历史的古道上,但今天的中国在前进,沿海在发展,“不东不西”的河南也在奋然前行,在这片黄土地上目前生产着中国最多的粮食,生产着优质的棉花与花生,有着可与沿海农村比美的新乡刘庄和巩义竹林,也有着大量用于出口的南阳黄牛、漯河双汇火腿,有着新飞电器、洛阳玻璃……

上查三代,大家都是农民。莎士比亚说过:三天可以出一个暴发户,三年出不了一个贵族。富的地方——也只是相对富裕的地方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河南的土气难道别的地方就没有?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的绝对不是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尚不发达的河南,与刚刚进了一趟城,看见“革命党抢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和“杀革命党”的场面就对小D趾高气扬的阿Q 相比实在没什么区别,这种对于贫穷的歧视和地域文化的歧视,难道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在西方的电影界,很少有人将摄影机对准东方。但如果需要表现一位处于社会下层、从事低级劳动或做违法之事的贪婪而报琐的角色时,中国人通常是主要的选择。因为在不少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落后的,中国人是愚昧的——也就跟中国人说的“土气”一样。近年来也时而听到在国外的华侨或华人出于民族自尊前去电影公司抗议的事情,某些外国人无视中国的发展,丑化中国人的做法应该受到义正词严的谴责,但在中国国内,有人以种种言行进行地域文化歧视、丑化河南人,难道河南人就没有权利对其提出抗议与批评吗?

 第一章 荒诞世界——被丑化了的河南人

 二、丑化河南人的过程

历史是一面镜子,会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留下各异的影像。如果让人们描绘一下镜子里河南人的形象,相信民国时期可能是饱受战乱、水旱的“流民图”,五六十年代也许是(奇*书*网…整*理*提*供)捧着麦穗的公社社员、修建红旗渠的劳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有《朝阳沟》里的栓保和银环。但到了今天,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历史这面镜子随着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异化”而变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