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唐MM-第8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少金狼军,都有醒目的榜文张贴出来,由最大嗓门的人给大家宣读。
跟随在他身后的,是伤残累累的士兵。
他们身上的伤疤,就像星星一般,不少人肢残指断,不少人还包扎着染血的绷带,不少人身体消瘦如铁脸色苍白如纸。大家一看见他们,就会打心底疼出来……当大家安居乐业之时,守护大家这一方乐土的英雄将士们,却是如此的模样。
白文原忽然举手,一千多骑人马忽然翻身下马。
他们面对着心疼得有如窒息还无法张口说话的洛阳人,缓缓下跪。当大家还在惊愕之时,白文原低沉地道:“各位父老乡亲,白文原无能,昔日随大军出发者,足有两万之众,现在,华夏军仅剩一千六百九十七人回归。白文原对不起大家,大家把儿子送进华夏军,可是你们却可能……永远也等不回亲生儿子了……”
“白将军!”众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我五个儿子都随白将军出征,在半个月之前,我接到了他们的噩耗……他们,没有一个回来……”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忽然冲了出来,在众人的惊呼之中,她冲向白文原,大声喊道:“他们没有一个回来!我五个儿子,也没有一个回来……白将军,你怎么……不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留下一点盼头……”
“对不起!”白文原双膝跪地,深深地弯下腰,眼泪长流道:“请您责打我吧!白文原无能……”
“他是保护我们的大英雄!不要打……”众人想冲上去,可是志愿者们却极力不让大家骚乱,否则会发生难以想像的后果,不少人看见英雄长跪于地,而他面前的老婆婆,却白发苍苍,五子齐丧之痛,谁也无法指责她的激动,个个都泪流满面,希望这个老婆婆在日后再向华夏军重提此事,让他们瞻养她安度晚年。
“我的五个儿子都很孝顺,他们都是我的心头肉……”老婆婆又深深地哀哭道:“我的老五,今年才刚刚十八岁,我还给他说了一房媳妇……指望打完仗之后……回来完婚……白将军,当大家都欢天喜地的时候,我的心就像刀割一般……五个儿子,我齐齐把他们送上战阵,原本就没有指望他们能够……全部回来……但是,我还是想,能有一个……那怕只有一个回来……”
“请大妈你责打我们吧!”白文原身后的千人士兵大喊道:“如果您愿意,我们都来做你的儿子!”
“我死了五个儿子,却多了一千多个儿子……”老婆婆听了,身形颤抖,眼泪滚滚而下。她掩面哭泣一会儿,又问道:“白将军,你……也愿意做我的儿子吗?”
“愿意!在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娘!”白文原大哭,他带着千人向老婆婆磕头,喊道:“娘,您的儿子回来了!”
“我的儿子……你们都回来了?”老婆婆颤声问。
“娘,您的儿子回来了!我们都回来了!”千多人齐声大喊,人人都长跪于地,眼泪长流。
“我们回来了!”白文原将老婆婆抱到自己的马背上,亲手执缰,牵着她转向那些士兵们,吼道:“一千六百九十六名华夏士兵,向我们英雄的母亲,敬礼!”
不论是士兵,还是看得泪流满面洛阳民众,都情不自禁,举手给这位五子齐齐捐躯的英雄母亲敬礼。
一些同样承受丧子之痛的老人,也由身边的人认出,再把他们请到场中,接受大家的致敬……骑兵们把这些老人,抱上自己的马背。他们一个个亲手牵着缰绳,牵着马,长流着热泪,一遍又一遍地大喊道:“娘,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
“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
第860章 大军归来
洛阳。
白文原与那一千多前锋军,在洛阳城外,如枪挺立,等候着后面的华夏军的大军归来。
无数的民众围在他们的身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华夏军。所有在战斗中失去亲人的老人,都会受到身边任何人的祝福,她们被请到迎接华夏军而搭的高台上,佩戴上鲜艳的红花。原来驻守洛阳的华夏军士兵,告诉她们,在这里,徐公子会带着大军,给她们行礼,向她们致敬。
当然,徐公子,还将在这里亲自接见她们……
看见远在十里之外,华夏军的士兵终于久久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无论商贾学儒,无论老少,都齐声欢呼起来。尽管大家都在刚才为英雄的母亲英雄的家伙掬了一把眼泪,但是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风暴般的欢笑马上就能把泪水驱散,就像最为自己儿子感到悲痛的母亲,也因为华夏军大部队的回归而暂时忘却悲痛……
战马嘶叫,大鼓擂得震天响。
华夏军的军旗成了一片血色的海洋,人人挥舞着大小旗帜,齐声欢呼。
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在欢呼什么,没有人在乎自己的身份是否一个德才兼备的谦谦大儒。在人群的前面喊叫得最疯狂的,就是最著名的大儒王通。这个老头子带着他的一班弟子,占在最前面。在他的身边,最老的儒士已经耋耋之年,最小的学生,却还是幼龄小童。
大儒王通一向稳重淡泊,是洛阳人人敬重大家,但是在此刻,他跟大家没有什么两样,都在振臂高呼。
带着他的弟子们,抖动着美须,大儒王通很是激动。他有激动的理由,普通人也许不知道,但是作为华夏军儒学的总教习,他知道这个胜利对于华夏军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这,不但是战场上的胜利,还是儒学崛起之战。
如果此仗败北,华夏军存亡受到威胁,那么注重发展儒学,而对佛家道家两派应付了事的徐公子,将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大力建书院,修学舍。
之前所做的种种,都将付诸东流之水。
所有的莘莘学子,所有的儒学发展,都将在刚刚起步,就让失败后的困局所扼杀。
华夏军注重教育和培植后人,是世间任何势力都没有的。这与徐公子本身的才能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他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势力的君王,会挪用自己修造皇宫的钱,来兴建书院。在这位徐公子的心目中,一个人可以没有衣服穿,没有饱饭吃,但是不能没有知识,不能不明白基本的做人道理。
对于这一点,王通是绝对拥护的。
如果说徐公子品行不足,个性风流,那可以说成是年少轻狂;如果说徐公子不重官吏,逆经离道,那可以说成是大志革新;如果说徐公子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那可以说成是一统之需;但是如果有人敢说徐公子挥霍无度,骄奢淫逸,或者好名不实,讨民欢心的话,那么大儒王通会亲自去,将自己的墨砚砸到那个家伙的鼻梁上。
对于徐公子的挣钱之道,治民之举,无论他是用何种手段,大儒王通都觉得并无不合义理和民心。
虽然认识这位徐公子不久,但是大儒王通对于这位真心为民的徐公子还是看得很透彻,他虽然不是那种爱民如子圣贤君王,但是他绝对不会剥削自己的人民,相反,他想尽办法让他们富裕起来。也许这位徐公子用的各种手段不一定很合大儒王通的心,但是,对于一位不想搜刮钱财来满足自己私欲真心为民谋利的君主,大儒王通除了暗暗感动之外,不觉得自己还需要有更多的奢求。
并不是为了讨好自己,也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是真心让人民读书,明理。
这位让世人称为轻浮好色的徐公子,一次又一次地把华夏军的金钱贮备,一次又一次地把华夏军的国库资金用在兴建书院,学舍,义居这些之上。在别的势力,根本就不可能看见有一种叫做‘养老院’的义居,也根本不可能看到一种叫做‘学校’的学舍。
在‘养老院’里,任何的老人,都可以进去居住,不论是家中儿孙满堂,还是孤寡老人。
在‘学校’里,任何的小孩子,都可以进去读书,不需要金钱,相反,如果表现特出,甚至还会对他们进行奖励。任何儒生,都可以进去教授这些幼龄之童,从来没有办法有固定收入来供养自己读书的儒生们,在这个叫做‘学校’的学舍里,可以光荣地享受华夏军的供薪。
儒学在佛道两派的打压之下,几乎让世人淡忘,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成了家人的负累。
但是在华夏军,儒学却中兴起来。
徐公子从来也不会把银两去捐赠哪一座佛寺道观,就算四大圣僧来洛阳颂经,这位徐公子也只是负责提供三餐的米饭,他甚至让圣僧们在大广场上颂经。如果换作别的君王,早就让人民捐款修建佛塔还愿了。
如果华夏军与金狼军的大战失利,那么整个华夏军林立修建的数十座书院学舍,会全部停工,资金调集军事,甚至更有可能一败难起,书院从此再不提起。徐公子不大力发展军事兵工,而花钱修建书院致使华夏军大败的事迹,相信会成为世人的笑柄。
这一仗的胜利,是那么的重要,在大儒王通的心中,他几乎是想亲自上阵作战,帮助华夏军取得胜利。
华夏军的胜利,代表着徐公子带领的华夏汉人已经完全走向崛起之路,代表着汉人儒学在千年的浮沉之中再次露出一丝的希望。真正的儒学中兴,指日可待。
想到日后千万个学子于学舍里朗朗而读,想到日后千万个汉人无不知书明理,无不饱才德备,试问大儒王通,怎么能不激动?
河道之中,扬起千帆。
华夏军的水军回来了,他们是龙泉之战的功臣,不但攻下了渤海国的龙泉,还援助了高句丽盟国扫平了伪王朝新罗和百济,消灭了契丹马贼,最后更是全歼了东突厥大汗颉利的十数万金狼军。他们把无敌的神话一再地继续,一再地延伸,从来也不负人们的期望。
他们由原来的小公主领导的华夏水军,变成了数个强力军团联合起强大水军。
有岭南宋家的水师,尽是岭南一族的子弟兵所组成;也有臂扎绿巾的江淮军,由大总管杜伏威统领,除了在竟陵失利于徐公子之外,江淮军也一直无敌于群雄之内;又有新加入的高句丽兵众,由奕剑大师傅采林的三徒牡丹女傅君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