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激情福利电子书 > 性的学习 >

第2章

性的学习-第2章

小说: 性的学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阳被认定为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在这自然法则作用下,人类不断地繁衍后代过程亦即“易”。据考证,东周时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它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易者,变也)的原理。说明在远古就已经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文化,系统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殖文化,并把生殖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易经》在阐述阴阳变化万物的哲学观念时,也有许多有关性的描写,如“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些阐述赞美宇宙生成万物的伟大,把两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合的广阔领域,并把对人类性和生殖行为的赞颂普及到对社会、政治、道德的产生与运动的赞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合阴阳》更是一本纯粹的性学著作。此外,在商周时代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也有不少有关“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
  阴阳之道缘于商周,后来被道家所发展,并成为以后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基础。道家认为,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应“阴阳结合”、“阴阳互补”,甚至“采阴补阳”。以后,这种阴阳论的思想又被作为男尊女卑的理论根据。《易经》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就从天与人关系中进一步印证并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可信性。
  先秦性学著作的兴起
  先秦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的奠基并兴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关性学的学术专著已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及房中八家的著作。这些著作为后人在相关领域的拓展与研究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1。《黄帝内经》  这是先秦时期面世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成书于春秋时代,其内容广涉民间多门类的学科。《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都记录了不少关于性学方面的知识和中医诊治概要。我们可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证:(1)阴阳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点:古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均以阴阳分类,这在《内经》中有较多论述,这些认识虽不一定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但其所据“人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论却是不无道理的;(2)对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认识:《灵枢》认为已婚女子停经,如其寸口脉搏动非常有力,则是怀孕之兆,《灵枢》还认为男女两性婚配交合可成孕,但精气Jing液则是成胎的基础;(3)男女性疾患的记述:如对筋痿(阳痿)的认识,《素问》已认识到情性的欲虑太多,且为外界性刺激所惹发的淫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满足,或房事过于频繁,可使性功能的松弛纵退,同时还记载有许多病症名,此为后世男科、女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探索性疾患的病机:如《灵枢》已经提到当心祖先有病邪,继之肾应而乘克时,则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头部位的为小腹疼痛之证,在鼻头下的为睾丸痛,在鼻头中间直线上的为荫茎痛,上部为茎根,下部为Gui头,狐疝、阴器溃烂等病,《素问》提到任督脉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等;(5)记述性疾患的诊治:如《素问》认为,孕妇近足月,虽感不适但脉象却无异常时即可估计其临近分娩,在治疗上,对孕妇如因病须用某些反应较重的药物时,也可考虑能减病之大半而止的药量;(6)有关性养生的认识:《素问》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可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性快感,故常损寿命……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这是合乎养生之道的。从如上六个方面,充分说明《内经》在性、性生理、性诊治、性养生诸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的阐述,这为开拓和发展中医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汉墓《养生方》  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其成书年代至少早于公元前100年,是古代性养生学的最早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合阴阳》、《杂疗方》、《十问》和《天下至道谈》四部书。《合阴阳》出土时,和竹简《十问》合卷在一起。帛书整理小组根据简首语以“合阴阳”作为篇名。全书讨论了阴阳交合即男女中提的“十动”、“十节”是指模仿动物活动姿态的十种性茭运作及抽送效果。“十修”、“八动”则提出了男女性茭体位、频率、姿势、深浅等技巧问题。《杂疗方》中有几段主要论述了男女性功能的补益。帛书有破损,但大致内容能够了解。《十问》出土时与另一部竹简医书《合阴阳》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阴阳》在外。《十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要顺天地阴阳的发展规律补阴养气,要善于保护性功能,强调对Jing液要守而不泄,要服用滋阴之品,性茭应和气功相结合等。《十问》的论述把养生、气功、房中术结合得相当紧密,从中可见古人很讲究吸气、滋补、性生活保健,有不少科学道理。《天下至道谈》和木简《杂禁方》合为一卷,《天下至道谈》在内,《杂禁方》在外。所谓“天下至道”,即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是属于房室生活中的养生之道。其中有些内容和《十问》近似,且有些重复,但也有不少新的内容。该书对女子性反应做了较细致的描述,如从女子喘息的“五音”判断其性兴奋的程度,列举了女子荫道12个解剖部位的名称,探索如何根据女子性反应的特点进行性茭等。
  3。房中八家著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房中八大家有关性学的著述早已失传。但从《汉书?艺文志》及后代有关医录(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中可知其内容的要点。《容成荫道》由我国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该书主要精神在于引导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性事结合气功导引,呼吸吐纳;房事有节,固护精关,补虚泻实。《务成子荫道》为务成治所著,此人是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书为性养生专著,强调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进行房事。《尧舜荫道》系假托尧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该书认为性事关键在于有节、食物滋养、固护精关。《汤盘庚荫道》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点是倡导房事结合气功导引和食疗以补益阴精,并蓄积精气以防性功能早衰。《黄帝三王养阳方》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养生著作,借黄帝与夏禹、商汤、周文王间有关房事养生的讨论而立说。其要旨在于结合食疗以滋阴壮阳,闭精不泻。去病培元,此外,尚有《天老杂子荫道》、《天一荫道》、《三家内房有子方》等,其内容虽已难确切考证,但估计和上述各家性养生、性防治等学术思想大同小异。


  鼎盛于秦汉隋唐
  秦汉隋唐时期,尤以汉代,我国性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其中也包括男女房中术的捭阖宣染。诸多学者倾情注入,掀起了一度又一度的房中性学研究热,故此时期数得上是我国中医性学显著发展鼎盛的黄金岁月。1。秦汉时期秦始皇虽统一了中国,踌躇满志、励精图治,但可惜在位时间短,未实现更多的夙愿,其中,刚刚兴起的性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即为大汉嬗递,故此时期中医性学的发展以汉为主。根据《史记》、《玉房秘诀》、《抱朴子》等书记述,西汉时的性学在继承先秦有关房中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充实和阐扬。其中被后人广用的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武威医简》、《白虎通》、《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等书。概括起来,这些书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一是竭力提倡男女性事的谐和协调,使双方达到“神和意感”的境界;二是倡导性生活宜有节制,不可频繁放纵;三是告诫故意压抑性欲情事,也常有碍健康;四是发现了许多性疾患,尤以某些性功能障碍,如男子百闭、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阴冷、性欲低下等,可通过某些简易的气功导引,或改变性茭姿势或体位予以治疗,多可获效验;五是提出了对一些性疾患防与治结合的方法,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使其与气功、药物结合运用,多可获壮阳补养、却病延年之效。2。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隋代历时不长,所以中医性学发展多突出在大唐年代。据《隋书?经籍志》所录,有古代房中著作11部34卷,辑录了《彭祖养生经》、《素女秘道经》、《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彭祖养性》、《郯孚说阴阳经》、《徐太山房内秘要》、《新撰玉房秘诀》等。此外,涉及“性”的著作还有《养生注》、《养生术》、《养生经》、《养生传》、《帝王养生要方》、《养生要术》等,只惜多已失传。不过,这时期对性学有贡献的中医药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书,都在秦汉性学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其中《诸病源候论》对病种有许多新的认识突破: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Jing液异常、前阴病症和某些男子杂病等,并对若干病症的具体性质和分类。《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在这基础上又增加了病种:如茎中病、尿精、精血出、阴痛、阴冷、失精、阳痿、阴缩、阴下湿痒生疮、阴肿、核疡、阴卵大、卵偏、阴卒肿、阴囊肿痒、囊肿、核肿、疝等。《千金要方》记有治癃闭,用葱管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