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辞典-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流底柱】见“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亦作“中流底柱”。语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四》:“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激流中。宋·朱忠贯日月”。
【中冓之言】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诗经·啵纭で接写摹罚骸爸袃谥裕豢傻酪病!薄逗菏椤ぜ么ㄍ趺鞔罚骸安豢斯朊胖剑胖袃谥浴!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喻东西虽轻微,用时便十分珍贵。《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中馈犹虚】指没有妻子。《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两现状》第七十回:“久而久之,~,你便知道鳏居的难处了。”
【中立不倚】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流击楫】立志奋发图强。《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中心摇摇】形容心神恍惚,难以自持。《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为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
【中原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忠肝义胆】忠心耿耿,仗义行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忠驱义感】谓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忠孝节义】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忠心赤胆】形容十分忠诚。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忠心耿耿】形容十分忠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忠言逆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贞不渝】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终身大事】关系一辈子的大事,多指婚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但~,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
【终天之恨】至死不除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明·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卑人空怀罔极之思,徒抱终天之恨。”《醒世姻缘》第七十六回:“万一尚得相见,免得~,事在不疑。”
【钟鼎人家】见“钟鼎之家”。
【钟鼎之家】富贵宦达之家。
【钟鼓之色】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钟鼓馔玉】谓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钟鼓之色】见“钟鼓之色”。
【钟鸣鼎列】见“钟鸣鼎重”。
【钟鸣鼎重】谓官高位重。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豪华。语本《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伎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样~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钟鸣漏尽】①昼漏尽,晚钟鸣。谓晚上。②比喻衰残暮年。汉·崔寔《政论》:“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三国志·魏书·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直到~,方始酒阑人散。”
【钟漏并歇】比喻年老衰残。
【钟鼎山林】比喻富贵和隐逸。
【钟灵毓秀】谓美好的风土诞育优秀人物。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之德了。”
【螽斯衍庆】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冢木已拱】比喻老死多年。
【冢中枯骨】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吾早晚必擒之。”
【踵决肘见】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来,拔一拔鞋,脚后跟露了出来。形容非常贫穷。《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参见“捉襟见肘”。
【踵足相接】同“踵趾相接”。
【踵武相接】同“踵趾相接”。
【踵事增华】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后以“踵事增华”指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踵接肩摩】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踵趾相接】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踵迹相接】同“踵趾相接”。
【众寡不敌】少数敌不过多数。唐·孙揆《灵应传》:“众寡不敌,三战三北。”鲁迅《两地书·二一》:“群众是浮躁,急不可待的。忍耐不过,~,自难免日久变生,越发不可收拾。”
【众寡悬殊】双方力量悬殊。
【众好众恶】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口纷纭】见“众说纷纭”。
【众口难调】原意难以做出符合众人口味的菜。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众口铄金】铄shuò。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群言淆乱,异说争鸣;~,积非成是。”
【众口一词】大家都这么说。宋·欧阳修《论议濮安懿王典礼札子》:“众口一辞(词),纷然不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适才仇老所言姻事,~,此美事也,有何不可?”
【众毛攒裘】喻积少成多。见“集腋成裘”。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常言道:‘~。’”
【众目睽睽】指在众人注视之下。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众目昭彰】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众难群移】众人心中都有疑难。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众怒难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你们来意甚善,只是~,赶快去吧。”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明·张岱《募修岳鄂王祠姆疏》:“盖众擎易举,独力难支。”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奉请开复。”
【众人国士】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之士。《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岂不闻豫让‘~’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
【众人拾柴火焰高】喻人多力量大。
【众矢之的】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众所周知】谁都知道。
【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他非去不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众星拱北】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