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华百家姓谱 >

第72章

中华百家姓谱-第72章

小说: 中华百家姓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隗姓人家在这大山里繁衍生息,逐渐的壮大起来,隗姓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隗氏家族一些人就开始不断地走出大山,遍布了全国各地,像河北有、河南有、山东、陕西、东北三省、台湾、香港、湖南、湖北、江浙一代,都有隗氏的子孙后代,在我们房山地区当地百姓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几百年世事变迁,隗姓人家的文化一脉相承。

三、历史名人——

隗嚣:东汉西州名将。王莽末期,据陇西起兵,初附刘玄,任御史大夫;旋归光武,封西州上将军。

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他少年时勤奋好学,以砍柴为业,每日担负经书去砍柴,在闲暇时间阅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他既明经,又通星象,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

隗炤:晋代术士。他精通周易。临终时他对妻子说:“五年之后的春天,有一个姓龚的人会来,他欠我钱。”到了五年后的春天,果然有一个姓龚的人到来,占卜后说:“我不欠你钱,你的丈夫自己有钱,他知道你会渐渐贫困,所以把钱藏起来以便日后供你使用。一共有五百斤金子,放在青色的缸里,在屋子的东面,离墙壁一丈,地下九尺处。”隗炤的妻子依言挖掘,果然得到了金子。

隗顺:在岳飞被害后,他的遗体被临安隗顺(狱卒),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20年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慎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飞的遗骨才得以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让后世之人络绎不绝地于墓前凭吊。要不是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的遗体了。

四、郡望堂号。1、郡望:余杭郡:原为秦代会稽郡所辖之余杭县,隋代置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汉代沿之。相当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2、堂号:江石堂:三国时有个叫隗相的,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不愿吃江边的水,嫌脏,必须得是江心的水才喝。于是,隗相就每次撑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没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难。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块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边,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们都说是隗相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所以称“江石堂”。

隗姓与威、魏、委、未、维、卫、微、韦、蔚、危、崴是十一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48、山

始祖:神农族叔烈山氏。历史名人:晋文学家山涛;唐僧山康;明将山云;明臣山青;清僧山止等。

历史来源:山姓源出:

1、出自姜姓,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后。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为姓氏。望族出于河内。

2、源于以官为姓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代有山务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为氏。周代掌管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叫山师,也有称山虞的。有人世袭山师,子孙便姓山,称为山氏。

3、出自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

4、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古代有复姓吐难氏,北魏时改为山氏。

5、出自回族中有山姓。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得姓始祖:烈山、叔山冉。山氏的姓源久远,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且来源不一。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说,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代,望族出于河内,此支山姓奉烈山为山姓的得姓始祖。又春秋时楚国有个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字为姓,世代相传。叔山冉的后代中也有以“冉”为姓的,所以叔山姓和冉姓,有同一个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为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山东省:朝城山氏。“朝城山氏”,自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今山东省莘县董杜庄镇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族谱记载“吾山氏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务之官,掌山林以官为氏。然迄商周以至汉魏历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无所考。及传至晋始有吾涛祖、简祖、遐祖相继名诸简册。涛祖时称“竹林七贤”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阅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说祖、忄宗祖、褥环祖相继见于列传,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历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内卜居鲁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镇守汶阳复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县山家营一支即后裔也。再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时琮祖已传六世,镇祖卜居于齐东黄县,由是西系尊琮祖为始祖,而东系尊镇祖为始祖,各有族谱可据”。(黄县即龙口市)“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乐年间有讳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将军印,用兵如神,晋封侯爵。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来。然家谱无存,尚未详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谱)。临邑县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临邑交界居住书香传家。(原载黄县家乘朱笔眉批)苏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坞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县有山家窝铺世居山姓五百余户。于光绪三十年间,山福全同父贸易行走河南省泌阳县境,名山赵岗。在同仁堂药铺与山道魁相会,又与山庄的山道学常有来往,该庄百余户字纲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以上载于嘉祥《山氏族谱》)山东聊城市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山东济宁市嘉详县马村镇山营(近万人)、山东龙口诸由观镇唐格庄村、山东郓城县李集乡山家庄(约500人)(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叶由河南迁到山东朝城即今山东莘县一带。尊元朝大德三年状元山琮为始祖,山琮字秀石,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行辈字纲为:‘作福军长显相传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统永承宗‘,其中‘作‘字为第二十世。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山家庄,后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是为龙口山氏始祖)山东临沂、山东日照、青岛市的胶南市泊里镇有山家村。河南省新野、洛阳。四川省邛莱市火井镇山家营村(人口约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广元县苍溪约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阳迁入字派分为:龙应秀玉思有毓资凤中万清永生华之至今已经有21代)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还有分布:四川名山县、天全县、泸定县、眉山市、都江堰市、温江区等地)青海省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迁入,现分布在湟中县、贵德县、西宁市、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其中湟中县分布最广,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区的山姓人大多从湟中县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区的。青海湟中县又有三个山姓分布区,分别为公牙、王关和海地沟,人口约万人。辽宁、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有本书叫做《上海姓氏寻根》,记录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项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约1600余人。天津、黑龙江、吉林、江苏、南京、无锡、盐城、浙江、杭州、温州、云南、昆明、文山、陕西、咸阳、户县。

郡望堂号:浑璞堂‘:晋时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在赵国任丞相,入晋后为吏部尚书。他在朝中清廉俭约,刚正无私,选拔人才都是当时俊杰。他曾经谏议‘州郡的武备不能减‘,皇帝称为‘天下名言‘。王戎称赞他是‘浑金(浑好似全的意思,浑金是赤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的玉。郡望: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今河南省武陟一带。

家族名人——

山涛(205─283):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山涛的老姑奶奶(即其父山曜(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