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金陵新传 >

第373章

金陵新传-第373章

小说: 金陵新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绪海还领着记者看了当年张学良睡觉用的小摇篮、吃饭用的小八仙桌,还有当时的一口破箱子和半扇门板。

据说,这些旧物都将放到“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可以让人稍稍看到那个岁月的一点痕迹。

在草房后面的菜园里,有一株合围粗的老枣树,依然枝繁叶茂。赵绪海说,这个老枣树已经有二百多年了,现在还能结果子。当年,这株枣树一定给年幼的张学良凭添了不少情趣。。屯子里许多人都问:“听说张学良要回来了么?”眼里满是期望。

在此以前,张学良曾与大陆有关人员有过书函来往。1990年2月,《辽宁日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张学良给辽宁大学历史系两位素昧平生的学者的亲笔信,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信是这样写的:德良、毅二乡弟鉴:来书和寄来的《东北军史》、《张学良将军诗词注释》已收到了,谢谢。余老矣,恕目力不佳,不能多写,写字相当困难。请原谅。愿上帝祝福!张学良顿二月七日。

这两位学者是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德良、副教授周毅,同时他们还分别是张学良及东北军史研究会和张学良研究基金会的会长、副会长。1989年末,他们把研究会的概况和46万字著作《东北军史》寄给台湾张学良将军,不久意外的收到了张将军的亲笔复信,更增添了他们对东北军研究的热忱。目前,随着张学良回来探亲的沸扬之声,该研究会和两位学者备受中外关注,不时有来自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的学者或记者前往探访。

其实,与张学良有了联系的不只这两位教授。4月,浙江省青田阜山中学接到了辗转捎来的张学良为该校的题词。题字笔力遒劲,内容为“青田阜山中学六十五周年纪念,培育英才,九一老人张学良书”。4月8日,根据少帅题词制作的校牌,挂在了阜山中学校门口。

早山中学创办人陈瑛,65年前是张学良的德语教师。陈后因患肺病告别张学良回故里青田定居养病。张学良为感谢老师教育之恩,送四万块银元给陈瑛养病并颐养天年。陈瑛从中拿一万元,创办了阜山村师范学校,此后该校易其名。

马年腊月24,阜山中学通过张学良的友人寄信张,请他给学校题词。羊年正月初五,张学良为该校题了词,题词辗转友人之手捎到青田。

1990年4月2日新华社电: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主席台,记者见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杨拯民常委喜形于色。一追问才知道日前他接到一帧台湾来的“飞鸿”——少帅张学良先生给他捎来的亲笔题词。

“能给我们看看吗?”

“当然可以。”说着,他打开了公文包,取出一张复印件。只见精美的信笺上凸印着一个圆形的篆书“张”字。杨拯民说,这是张府的专用标志。题词很短:拯民世弟爱人如己张学良敬书杨拯民告诉我们,这帧题词是1990年12月31日张学良先生在台北的寓所内亲笔写就的,最近才托人带到他手中。去年张学良先生九十大寿时,杨拯民曾去电祝寿,后来又写信去台,再次表示祝福之意,并请少帅给题个字。张学良的题词就是对此的回复。

杨拯民解释说:“‘爱人如己’四字虽然是少帅皈依宗教后的心境流露,但也是他高风亮节、善良为人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企望泯灭仇怨、天下大同的古道热肠。”

西安事变前,杨拯民由陕西去到北平。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当即被幽禁起来。从此杨拯民就失去了与这位世叔的联系。杨拯民随身的笔记本上,曾工工整整地抄录了张学良新近的一首祷:“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他表示理解这位前辈曾经沧海之后淡泊人生、超然世外的心境。他说:“我是多么希望早日重逢与我父亲有过患难情谊的世叔啊!”

1991年初,张学良到美国进行私人访问,一时间,“张学良要取道美国回大陆”的议论充斥了整个大陆,这念头在人们心中急剧地膨胀起来。

3月24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姚广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张学良本人愿意回大陆看看,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将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在美国逗留期间,张学良在纽约与吕正操见了面。吕正操曾作过张学良的部属。吕向少帅表示大陆人特别是东北家乡的人都热切地欢迎少帅早日回去看看。张学良豪迈地说:“要回去我自己会回去,不需要你们特别安排,也怕别人代我安排。”

“大陆当然会欢迎我,可正是这样的欢迎越发令我难以成行。”

难道张学良不想回老家看看吗?

早在1980年的10月10日,国民党当局曾安排张学良参加了庆祝活动。

10月20日,张学良由当时的“副参谋总长”马安澜和“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陪同,乘专机前往金门“参观”,张学良在金门古宁头以高倍望远镜眺望大陆。这一活动由官方的“中央社”和军方的“军闻社”作了报道。并配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张学良眯起眼睛,把脸贴在高倍望远镜上,贪婪地观看海峡对岸的大陆家园。从那次回来后,他激动得连着几天睡不着觉,夜夜都在念叨大陆、家园和留在大陆的故旧亲朋们。

那么,张少帅到底何时才能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乡以了夙愿?现摘录美国之音“新闻广角镜”节目记者对张学良的访谈,以飨读者:问:少帅,自从发生西安事变以后,您的住所一直飘泊不定,这些年来您一直住在台湾,现在来到美国看家人,您觉得现在您的家究竟在哪啊?答:我年轻时当然是家在东北,我飘荡不定,随遇而安,我还是想我自个的大陆故土,我还是怀念故土,自从“九·一八”后我就没回到东北老家去。

问:您既如此想家,这次您有没有打算就便的回东北去看看您的故土,看看老乡亲?

答:当然我是很愿意回到大陆,大陆方面也表示,我回去绝对给我一切的自由等等,但因政治时机尚未成熟,到了我是很愿去的,政府对我也没有限制,但对政治上仍有影响的事我不愿意,我是闲云野鹤,不愿再影响政治。问: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什么政治变化下您会回去?目前时机成熟了吗?会在这月、下月、今年,或在您在美度假的期间?

答:假若两方敌对的问题完全没有了,我就可以回去。

问:也就是说这次度假完了您不会回中国大陆去了?

答:我想不会,我还是不去的好。

问:那您度完假就回台湾了?

答:到现在我仍要回台湾。

问:台湾经济进步,政治上也开明了许多,台湾称他们为自由中国;中国大陆行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您对海峡两岸的看法怎样?两岸都说要和平统一,你对此有何希望?

答: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如中原大战种种事我都是如此,我很反对内战的,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第十六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李登辉抛出六条。大势所趋,不信东风唤不回

第一节第一次“汪辜会谈”圆满成功良好的开端1993年4月29日。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深受现场气氛感染的大陆记者李大宏、薛建华,曾用生动的文字,如实地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

上午10时40分,新加坡海皇大厦四楼签字厅里灯火通明。两岸授权民间团体的最高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郑重地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份文件上签字,然后,缓缓地站起身,互换文本,握手致意。

两位古稀老人睿智而深邃的目光,相互凝视着。他们知道,两岸关系的历史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汪辜会谈”是因应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实现的。

4月25日,汪道涵抵达新加坡樟宜机场,即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提出“两岸同胞应更具前瞻性地去面对未来,把握住国际发展的趋势所予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机遇,以宽阔的胸怀向前看,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共同振兴中华。”

第二天下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抵达新加坡。从他在机场发表的谈话中,记者们发现,汪辜二人不仅赞美新加坡的话语不谋而合,而且讲话的主旨内容也何其相似乃尔。他说:“纵观世界潮流,‘对抗’已经为‘和解’所替代,而‘和解’也逐渐迈进‘互利互惠’的阶段。今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应该扬弃‘零和’的逻辑,秉持‘双赢’的理念,相互扶持。”汪辜二人的看法,正是对当今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反映。假如时间倒流回十年以前,有谁会料到紧张对峙的海峡两岸,会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平等协商呢?

在长达40多年的隔绝之后,海峡两岸能打破僵局,授权两个民间团体的最高领导人进行首次会谈,本身就是一大历史的进步,是两岸关系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历史性的一步两岸具有实际意义的直接接触、协商和谈判,或可说始于1985年5月的“两航(中国民航与台湾华航)谈判”。此后,随着两岸各种交流的日益扩大及由此衍生问题的不断增多,两岸间围绕具体、个别的事件或问题进行的接触、商谈也愈益频繁。特别是1991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相继成立以来,两机构之间为处理两岸的有关问题积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就一时一地一事的随机性处理方式,很难适应两岸关系现实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两岸许多事务性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有鉴于此,海协倡议举行“汪辜会谈”,得到了海基会的积极响应。“汪辜会谈”的顺利实现,则为结束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会谈过程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和科技文化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