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新传-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何任粤东潮州——梅县战区警备司令。
1927年4月,蒋介石与武汉当局分裂,在南京另立反对派政府。决定分三路继续北进,分别由蒋、何、李宗仁指挥。8月蒋介石辞职前往日本。蒋隐退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改编为军事委员会,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组成常务委员会。11月24日,国民党包括何在内的派系成员在蒋介石上海官邸聚会,讨论国民党的统一问题,12月何应钦率领一军北进以对付孙传芳的威胁,占领徐州后,何及其他国民党将领发表宣言,实际是拥护蒋介石的声明。1928年1月,蒋重新掌握军政大权后,何任浙江省主席。二月中,何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何任国务委员。11月,任军训部部长。1929年,在国民党三中全会上,何被选入中央执行委员会并任“中政会”委员。同年被任命为海陆空三军参谋长。1929至1930年,历任开封、广州、郑州及武汉战区司令。1930年10月,任国防部长。
何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在农村消灭共产党势力。被任命力所谓国民党的“剿匪”军司令。1930年12月,第一次进攻失败,1931年2月,任南昌行辕主任,指挥赣、湘的部队与共产党作战。6月,何围剿战役失败,蒋亲自任指挥,何任“剿匪”野战军司令。他对江西的共产党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但又毫无结果的战斗。
1932年,为“中政会”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3月12日,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主任。与黄郛合作企图通过政治协商阻止日军前进。1933年5月31日,签订了塘沽协定。
许多老百姓抵制签订这个协定,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冯玉祥也动员组织了抗日联军来表现群众的愤慨。
1933年11月,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交给何及黄郛一项叫做振兴华北的临时计划。后来的谈判导致华北及满州傀儡国之间铁路交通、邮电的恢复。
1935年,日本要搞华北五省自治,同年6月10日,何与日本驻华北警备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所谓“何梅协定”。
在北平,何除了担任国防部长及“军委会”北平分会主任外,还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他在国民政府中,是制定对日政策的制订人,成为人们仇恨的主要目标。“何梅协定”虽是秘密协定,但不可避免地为人所知。1935年秋,学生、群众反对华北自治,游行、示威愈演愈烈。
从上述简历可知,何应钦在国民党位高望重,但蒋介石用人首重浙江老乡,其次是黄埔生,再次才是他旧日的密友如张群等人。陈诚在北伐时只是一名团长,胡宗南在北伐时才当上营长,这两人受蒋青睐,以后扶摇直上。胡宗南成了“西北王”。陈诚呢?始终未脱离过直接带兵的部队,抗战前期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任九、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蒋还把陈安置在何应钦的禁区——军政部兼政务次长,到抗战后期,索性就让陈兼任军政部长,一脚把何踢开,何虽然还有大本营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头衔,实际上却被架空了。
为什么如此?其一,何应钦不是浙江人,虽有多年辅佐之劳,蒋在权衡利害时,仍不能不加以抑制。
其二,何应钦是国民党军队元老,他与元老军人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国民党老一辈的带兵人如李宗仁、程潜、唐生智以及白崇禧、顾祝同、刘峙等人,对陈诚以后的飞扬跋扈、把持一切着实不满,他们处于兔死狐悲之境,常常互寄同情,互相默契,联合拥何(应钦)反陈(诚)。1949年李宗仁当代总统,便请何应钦当行政院长,并支持顾祝同当参谋总长,虽然内里有多种因素,也是李宗仁对付蒋介石的一着。蒋对此感到憎厌与不安。
其三,最使蒋难忘的,还是1936年的“双十二”事变后他陷在西安的经历。当时,黄埔系的激进派与国民党人中的保守派,力主讨伐张(学良)杨(虎城),拥何当“讨逆”总司令,何也飘飘然,动员、指挥军队沿陇海路向西安挺进,井派飞机往西安一带轰炸。道路传闻,据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想趁机把蒋炸死,以便何自己取而代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回南京后获悉此事,对何又不便率尔行事,只好把贺衷寒(军委会政训处长)、曾扩情(专管军队党务)大骂一顿,将他们撤职放逐出国。蒋、何关系上从此也蒙上一层阴影。由于这些原因,1949年何应钦到台湾后,便退居
第二线,落得个被冷落的可悲下场。
这段时间,“健康常乐”和“择善固执”成了他的座右铭。1971年10月4日,《亚中时报》曾有如下报道:栽植兰花,观赏兰艺,占据了何老将近三年来大部分的闲暇,三年的时间,他对“兰艺”由陌生到登堂入室,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去“钻研”,现在,只要他见到了“外行”总会亲切和蔼的拉到一旁,上一课速成的“兰花经”。何老将军爱上兰花是非常偶然的,三年前,一位日籍友人为了向这位老将的“八十大寿”祝福,老远送来一盆“芙蓉殿”,何老将并不在意这盆看似平常的花草,就搁置在门口,两三天后那位日本朋友登门道贺,惊异于他的“外行”和“不惜花”,原来这竟是一盆价值廿五万元日币的名贵品种,喜爱国艺的何老将,从此引发了兴趣,在庭院中加盖了三间兰屋,取名为“常乐轩”,从此,鱼池中的廿四条华贵“金鱼”,又增加了一位美丽的朋友。何应钦将军所栽培的兰花将近两百盆,每天清晨六时他就起床亲自照料这些娇脆的生命,他拥有的“名花”非常的多,象目前身价颇高的“鹤之华”、“太阳”、“瑞宝”、“墨兰”等,及台湾少见的中国春兰“汪字”、“大富贵”、“余蝴蝶”、“翠一品”、“宋梅”、“集圆”、“如意素”,他都有栽藏,其中,“汪字”和“宋梅”在台湾仅有两盆,另一盆是栽培在总统官邸。
用“白手成家“来形容何将军的“产业”——兰花,该是最恰当的,他虽然有各品种的兰,却绝大部份是朋友送的,他说:“养兰必须要投下大资本,我自己是买不起的”。
国兰原产于我国,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早在二千四百年前国人即知道兰花的欣赏栽培,由于兰的高尚雅洁,自古以来一直为骚人墨客所吟咏,入清以后,兰艺更是盛行一时,江浙一带书香人家几无一户没有兰花。
八十余高龄的何将军有一根细致的拐杖,但是他只有在赏兰时才用,每当他见到一株亲手培养的兰花发了新芽或是有演变成第二代的趋向时,他就会兴奋的举起拐杖频频指点说:“有希望!有希望!”。
也许是何将军认真、勤恳的精神感动了一盆“瑞玉”兰,在短短的三年内,竟由八英寸长长到二英尺大,这在兰艺界是很少见的,何老将在看到了他在兰花上可观的成绩,就如同他过去那些彪炳、煌耀的战绩般令他激动,他说“这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何将军的恃从参谋魏中校说:“大家都尊敬他、爱戴他,他就象我们的老师,没有距离,部属们都赞佩他的‘大公无私’。
何将军的个性平和,他能和各阶层各年龄的朋友愉快相处,尤其是他轻松、幽默的谈吐,更使年青人如沐春风,敬而不畏。
他从不象别人一样责备今日的年轻人狂妄、无知、享乐、好逸恶劳,他认为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他总是以长者之风勉励青年人“勤能补拙”,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对于国家、民族要忠贞不二,在这些方面,他确实是元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
年轻时的何将军,虽然戎马倥偬,却也度过了一段今天年轻人所最向往的岁月,他精于骑、猎,在他的“摩登”时代,他还记得他的坐骑是一匹黄色的壮马,“我的骑术不错”,他的口气中透着些自豪。
打猎也是个热门的玩意,惊险、刺激,及足够的机智,何应钦将军的足迹遍及大陆各省,来台后,也曾带着猎狗在高雄、嘉义、宜兰等地射猎山猪、野兔,他说:“打猎是猎狗第一,猎枪第二,技术第三”,自从前年他到屏东打了最后一次猎后,将近两年之久,没有再玩过枪了。
何将军同时也是位桥牌高手,台湾的桥牌盛行也是他一手提倡的,曾经是桥社名誉社长的何将军,如今因为“年纪大了”,只偶而在家中自己玩玩。有人玩笑性的向何将军说:“您是很现代,很时髦的吧。。”,何将军也不置可否,他的高尔夫球技硬是不弱,走上两圈都不会气喘,这就是他的健康之道了,所有的运动都是他维护健康的方法。
将届八四高龄的何应钦将军,确实懂得“健康而后常乐”的道理,他从不轻易发怒,看看他聪敏的双眼、双耳,和数得出的儿丝皱纹,他真不像一位八十几的老人,更不像一位曾经百战、驰骋沙场的老将,倒像一位哲人令人景慕。
南京受降出尽风头纵观何应钦一生,最风光的时刻莫过于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典礼了。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八年的含辛茹苦、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昭书”,正式接受波茨但公告,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根据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部划分的受降分工,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是北纬16度以北地区,包括中国大陆、越南北部、台湾、香港和海南岛等岛屿。后来因香港原为英国殖民地,临时又通知划归英军受降。
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被中国政府任命为中国战区的受降主官。
因此,何应钦领导并主持了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整个活动,尤其是亲自主持了南京的接受日军投降典礼。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投降过程,是按三个步骤进行的。一是芷江洽降;二是南京投降;三是全国按十六个受降区分别投降。芷江是湖南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