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金陵新传 >

第262章

金陵新传-第262章

小说: 金陵新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挡患眩备衅7Γ蜃芡城氪恰U獠⒎翘颖茉鹑危强峙掠惺柚笆亍5糯尉煽仪形苛簦傩菅�9月初,适逢葛乐礼风灾发生深感救灾善后责任重大,故提前销假。近两月来,健康尚未恢复,医嘱仍须休养,因又请求辞职,始蒙批准。本人感谢总统德意,实非吾语可以形容。希望在健康之后,能继续以有生之年,全力报效国家。”

陈诚为何辞去“行政院院长”兼职,海外新闻界见解不同,香港的国民党报纸说他是因为“劳瘁”而坚辞;美联社的电讯则说他的下台实际上有政治原因。1964年4月22日,香港《联合评论》刊载一篇署名效微写的题为《陈诚被迫辞职的经过补述》的文章,分析比较全面,现摘要如下:如所周知,陈诚是蒋介石最亲信的人,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可以说,也是蒋一手扶植的。可是,自蒋经国的势力逐渐扩张后,陈诚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尤其是三任总统非法连任以后蒋介石对陈诚也颇疑忌。

虽然陈诚被迫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与蒋经国的利害冲突;但导致了蒋介石断然准许他辞职,也有若干近因的。首先是,去年有一架飞机飞往大陆投向中共,美国人曾有责难。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常会席上提出此事,参谋总长彭孟缉认为是由于军队的待遇太过菲薄所致,蒋即指示应增加军人待遇。陈诚则说,一旦增加军人待遇,则文官的待遇势必随之增加,政府实无此财力。张其昀、谷正纲亦主张增加军人待遇,陈诚很不高兴,认为他们有意和他为难,反问他们从何处筹钱,并斥责他们说话“不负责任”。蒋即拂袖而退,陈也声言将辞职不干,这一次的中央常会也就不欢而散。稍后,蒋为了要任命蒋经国的人做国防后勤部长,准备将原任部长石党调任交通部长,陈诚认为观任交通部长沈怡的政声甚佳,不宜更动,表示坚拒。蒋乃将石改派为考试院铨叙部长,但对陈如此不服从指示,深致不满。

美国总统肯尼迪安葬,蒋廷黻曾来急电询问是否将派大员前往送葬。沈昌焕得电后,立即直接向蒋介石请示,结果决定只派蒋廷黻就近代表,陈诚始终未闻其事,后来美国舆情大表不满,留美华侨更为愤怒,蒋介石也觉得过意不去。陈诚曾在行政院会议席上对沈昌焕大加指责。接着行政院酝酿局部改组,陈诚拟以张厉生为副院长,陈雪屏为教育部长,并准备将沈昌焕及司法行政部长郑彦■、经济部长杨继增免职。蒋经国即欲以邓傅楷为教育部长,并维护郑彦■,蒋介石和宋美龄也维护沈昌焕,陈诚则认为沈非去不可,又在行政院会议席上,对沈大加指责,沈自恃能兼得蒋家父子主妇三人的宠信,竟亦反唇相讥,陈诚一怒而离席。行政院那次的会议几乎无法结束,还是政务委员余井塘以和事佬的姿态出来打圆场,才草草了事。

陈诚离开行政院后,余怒未息,即向蒋当面报告经过,并表示辞职不干。他也许以为可以迫使蒋同意将沈昌焕撤换,却不料蒋顺势说道“你太辛苦了,休息一下也好。”随即把此前陈诚因病请辞的一件旧呈文取出,在上面批了“准予辞职”四个字,用总统府的正式公文发回“行政院”,于是,陈诚不得不辞职了。

蒋介石迫陈诚辞职后,为了安抚后者,又嘱他推荐继任的人,陈乃推荐严家涂井建议以余井塘为“副院长”,蒋表示接受。但余井塘初不允就。陈认为如余不就,势必被蒋经国或属于他的人所夺去,乃亲往劝驾。为了防止蒋经国的人乘机渗入,其他各部会官员,陈也要求一律不动。

由于陈诚的个性倔强,平素不大买“立法委员”的账,他此次被迫辞职,许多原属CC系的“立法委员”都引以为快。严家涂被提名为“行政院长”后,虽得CC系的元老余井塘为“副院长”,但CC系的若干立委仍表示决不听余井塘的话,迫得严分别登门造访,他们始允支持,结果严获得的同意票,还比陈诚当年所得的为多,人们最初以为这是严谦恭为怀的收获。但事后的事实,证明实别有原因。在严阁组成不久后,“立法委员”即每人获得向“国家银行”借款6万元,分10年偿还的优惠待遇,蛛丝马迹,使人不能不怀疑这是他们投同意票的交换条件。此事本属秘密进行,不料被“国大代表”得悉,即发动签署运动,要求“总统”召开“国大”临时会议,“蒋总统”深知代表们用心所在,一面宣布即将召开临时“国大”,一面指示“行政院”,应即依照“立委”先例给予“国大代表”以长期借款。但因人数太多,每人减为4万元。代表们凭空得了这笔巨款后,也就不再坚持召集临时“国大”了。不过因此一来“国库”即无端损失约一亿元之巨。

陈诚被迫辞职之初,尚随时向人表示,他并没有病,他的辞职,完全是被迫的。事闻于蒋经国立向乃父报告,于是“蒋总统”又频发一道命令,说陈诚的病虽因免去“行政院长”的烦劳而日渐康复,但仍不宜操持“副总统”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准其离开台北,择地静养,俾得早日复元。陈诚奉此一命令后,虽然仍在台北,但只得在家闭门静养,拒见外客了。

人情冷暖尽管陈诚与蒋经国之争喧腾已久,但陈诚病死之日,蒋经国立即表现出“沉痛哀感”,表情十分精彩,据当时台湾报纸报道,蒋经国大清早就到陈诚住所,“没有吃中饭,也没有吃晚饭,站了一天”,直到黄昏陈诚死去,还随车送到殡仪馆。并向记者发表讲话,说是痛失“追随了近30年的导师”,说他多次晋见陈诚时陈曾紧握其手,勉励有加。言外之意,自不可提“子承父业”,即继承此政敌“导师之业”,亦有“遗言”可按。《中央日报》还煞费苦心在登载“蒋经国悼念副总统”的新闻旁边,特意刊出“俞大维闭门嚎陶大哭”的消息来烘托,以示“蒋族亲家”亦对小蒋的“对头”同表哀悼。陈诚死后,台湾当局为了掩饰内部倾轧大办丧事。例如宣布下半旗10天,设置有10个组的庞大治丧会,所有官报报头、文字、广告均不套红,60万蒋军一律缀佩丧章等,用民众财产来寄“哀思”。

尽管是大办丧事“哀恸逾常”,台湾《联合报》仍在字里行间作了暗示。这家报纸在报道陈诚断气时屋外两景,标题是“如泣如诉一窗雨”,“泣”字自为“酬世”之文,“诉”字则颇堪玩味,道出国民党明争暗斗的内幕。《联合报》还报道陈诚在死前一日向他的家人说:“别人要来看我,你们不必再阻止他们,让他们进来,见我一面。”这说明陈诚死到临头,还不甘心,还要看看蒋帮小朝廷内的人情冷暖。

陈诚之灵柩于8月30日安葬于台北县泰山乡荣村塞园。

1965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到上海欢迎李宗仁回归大陆。在虹桥机场候机厅里,聚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叶剑英、陈丕显、曹获秋,陈东生等。还有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50余人。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周恩来说:“。。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可惜他的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发表。看来他的主张不受台湾当局欢迎。。。”

1988年4月5日,大陆《团结报》刊登了周祖羲、徐济德的署名文章《陈诚和他的遗嘱》,对如何评价陈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19年,陈诚心怀救国之志,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班,投身军旅。后来,他仰慕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进入黄埔军校当军佐。陈诚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屡立战功,从连长升到师长。北伐成功后,陈诚积极参加了蒋介石对李宗仁、唐生智的战争以及蒋冯阎的“中原大战”,蒋介石曾通令嘉奖他,赏奖金20万。

抗日战争爆发,陈诚受蒋介石之命,拟定长期抗战全国动员方案。他主张扩大湘沪战争,诱敌到上海,牵制华北日军沿平汉线南下武汉。蒋介石采纳了这个意见,使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日军付出伤亡10万人的代价,国民政府得时间撤退几百个工矿企业和几十所大专院校,还奠定了沿长江节节抵抗的长期抗战局面。其后,陈诚和李宗仁指挥百万大军,进行武汉保卫战,日军伤10万。1940年6月,日军攻占宜昌威胁重庆,陈诚出长第六战区,保卫战争的陪都。1943年2月,陈诚任中国远征司令长官。5月,陈诚奉命回恩施,指挥打退自宜昌、石首、监利西犯的日军,保卫了重庆。1944年,日军集重兵40万,发动一号作战,陈诚出任第一战区司令官兼冀察战区司令,指挥北线作战。

但是,陈诚反共也是不遗余力的。在第二次国内战争围剿苏区红军,陈诚所部是主力。

第三次围剿时,他任第二路军总指挥,侵入黎川、广昌、于都等大片苏区。

第四次围剿,他先任北路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后为“赣闽边区剿共”中路军总指挥。辖三个纵队,12个师,猖狂向广昌进攻。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办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陈诚为副团长,训练围剿红军的排以上军官3200多人。

第五次围剿陈诚接受过去失败的教训,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建筑碉堡,步步为营。这时的红军,在左倾冒险主义的指挥下,导致了历史性的错误,被迫长征,陈诚遂得立下汗马功劳。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当上了总参谋长的陈诚,高喊“三个月内消灭共军”。他调兵遣将,并到各地督战,眼看东北大势不妙的他兼任“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接替熊式辉主持东北战争。虽然增加了5个军和坦克、炮兵、汽车部队,但还是损兵折将,丢城失地。1948年12月29日,陈诚出长台湾省军政长官,后来,陈诚出任“副总统”、“副总裁”,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