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解码西游记 >

第31章

解码西游记-第31章

小说: 解码西游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几个要吃唐僧肉的蜘蛛精,孙悟空也不像以前对白骨精那么狠。当蜘蛛精在濯垢泉中洗浴之时:

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这棍子往池中一搅,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可怜,可怜!打便打死他,只是低了老孙的名头。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第七十二回)

什么“男不与女斗”,不过借口罢了,难道白骨精是女的?说来说去,还是为自己不肯下手找理由。这背后反映的基本事实是:悟空的心还是变善了。如果是刚踏上西行路途的孙悟空,哪会有这些杂七杂八的考虑,全部消灭不就完了。

   从无性到成佛是一个循环(1)

孙悟空的人生经历无疑是独特的,但是,在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中,体现出很多普遍的规律,并能给我们带来特殊的启发。悟空经历的特殊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分析上的一些盲点。悟空最终成功地被天界收伏,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人事管理方面的启示。

◆从无性到成佛的变化

孙悟空一开始的性格是“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他一开始的无性,并不是因为修养高,而是因为他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并且由于没有本事,从而没有自信。以至于到了祖师的洞府门口,“看够多时,不敢敲门”,连敲门进去都不敢。这个“无性”并不是高明的境界,而是无能的反映。在中国古代,百姓对于官府、对于有权力的人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是一种相似的态度。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说不清道不明。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就是人的本性,就是无性吗,我看未必。把这称为没脾气更恰当一些。另外,骂就还口、打就还手,不也是人的天性的流露吗?

随着悟空本事增强,脾气也相应见长,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个发展过程直到遇到如来才终止。以被压在五行山下为分界线,悟空的性格又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这个变化以他到达西天成为斗战胜佛为一个临时终点。自此以后,神界系统不再需要用紧箍咒来对他进行管理了。此时的悟空,不会再像大闹天宫时那样,嫌弼马温的官小,甚至稍不如意,就要大闹蟠桃会,声称要搅攘得天界永不太平。确实,连唐僧这样的人他也能鞍前马后服侍十四年,忍受很多没有道理的训斥和唠叨;在五行山下“饥餐铁丸,渴饮铜汁”,五百年的苦日子也都熬过来了,对他来说,还有什么逆境和困难是无法承受和克服的呢?

一个人的脾气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关系特别是自身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所处位置的影响。从孙悟空的情况看,他的本事与脾气之间确实有内在的联系,这一点即使在取经过程中也没有改变。唐僧师徒路遇青牛怪,孙悟空丢了金箍棒,到天宫求助时。葛仙翁笑他为何“前倨后恭”,悟空说:“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这就是悟空对自己态度变化的亲口解释:现在手里没了金箍棒,底气就不足了,所以见到玉帝,态度也是客客气气的。可见实力还是基础性的因素,有实力就有自信,这是一点不会错的。

综观孙悟空所走的道路,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形结构。初见祖师的时候,他还是一只“无性”的猴。学了本领之后,他就不甘于做一直没有脾气,被人打骂还要向人赔礼的猴子了。在祖师洞府中,悟空在师兄弟前卖弄本领是变化的开始。祖师洞察到悟空这一变化的端倪,马上把他赶走了,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可以说学了神通,是他生性的开始。以后大闹天宫则是一种任性的表现,真的是“从心所欲”、无法无天了。悟空大闹天宫,做了普通人想做而不敢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孙悟空大闹天宫,表面上看是在挑战天庭的权威,实际也是在与自己的“心魔”搏斗。只是到了第七回,得意忘形的孙悟空才在如来佛的手心里发现自身原本的渺小,自我膨胀的泡沫破灭了,他又退回到有限的尺度。

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再获新生,是悟空收性的开始。这一阶段,悟空逐渐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社会中生存,不能没有规矩、没有约束。这个变化的开端是悟空表示“我已知悔了”。但他到底为什么悔,悔什么?尚不清楚。十四年取经路途的磨难,是归性的过程;及至彻悟成佛,又回到新的“无性”层次。这个层次与他早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不同。他早期的没有脾气,是因为没有本事,到他成佛之时,他已经对强盗、对妖怪表现出以前所没有的仁慈,这不是因为没有本事,而是因为心中有了“善”念,因为他的心胸、视野更开阔了。与此同时,他的心智更为成熟、有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已经能够在神界社会中生存而游刃有余了。

   从无性到成佛是一个循环(2)

悟空的变化过程,套用一个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说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无性走到其对立面,从与世无争发展到与天庭争锋,然后又从与天庭争锋发展到其对立面,即重新皈依,最后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无性阶段,终得圆满。

被压在五行山下,象征着悟空必然会遇到的一个人生障碍,这个障碍可能是五行山,也可能是别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客观限制与主观意志的区分。悟空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大自在,这个追求在碰到如来佛的时候,终于遇到挫折,也就是遇到了对自己能力的客观限制。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分叉,不同的人在这些人生关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差别越来越远。在巨大的困难和苦难面前,有些人变得更加坚强,而其他人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毁了自己的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说,孙悟空没有在五行山下变得消沉,是很难得的,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对如来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我们该怎么看?如果孙悟空的自由以及人性的完满发挥需要以战胜天界第一高手来实现,如果他必须成为天界第一高手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那么,打败如来对悟空来说是一个喜剧,对我们人类来说则是一个悲剧。我们的追求不可能是使自己成为第一人,这个目标即使用一生去追求也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我们的自由不以此为基础。自由正体现在我们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追求上,它是在客观限制的约束范围内,做我们认为正当的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协调与他人的关系。

简单地说,可以把孙悟空的变化总结为下面几个环节:①在孙悟空早期精神状态下,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心无窒碍,吃蟠桃、闹天宫是其体现;②这一做法直到行不通为止,不得不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③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了解到存在外在束缚,然后逐渐认识到是些什么束缚;④之后是一个历练的过程,慢慢学会在外界的束缚之内做合理的事情;⑤逐渐进入自觉状态,此时实现的是真实的自由,即在真实世界中求自由,而不是幻想中的自由。他学会经过理性的反思来做事。在反思达到圆融的境界后,做事仍然是心无窒碍,这是另一种悟。是在现实中的悟,并最终成佛。

◆灵山是个什么所在

关于取经成佛,我们还可以问的一个问题是:灵山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太愚蠢,灵山不就在西天吗?好,如果灵山在西天,那怎样才能到灵山?这个答案似乎也很简单,就是“走过去”。但真的能“走”到灵山吗?如果这样,住在灵山近处的人有福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到灵山比其他人方便多了。

灵山真的在西天吗?似乎不尽然。孙悟空曾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就产生了一个表面上的矛盾。一方面灵山在人心里面,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灵山;另一方面,取经队伍又辛辛苦苦地在向西天的灵山进发。这两种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两个灵山相比较,到底哪一个更真实?

我觉得,恐怕心中的灵山才是更真实的灵山之境。唐僧曾对孙悟空的话评论道:“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像悟空后来说的,“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因此,到灵山的路,不只是一条物质之路,更是一条心灵之路。真正要到达的,也是这样一个灵山,即人人心中有的那座灵山。

快到布金禅寺的时候,唐僧曾亲口肯定悟空对《心经》的理解,认为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为什么能够以“无言语文字”解经,并且获得的还是真解?关键在于,经文的真谛在人心而不是文字,所谓不立文字,直指本心,当心灵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具体的文字反而不重要了。

一方面,对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对佛学真义的把握最终又要超越语言,语言无论如何不是意义本身。如庄子所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无言语文字的真解,就是得到了“真意”而忘掉了语言,以至不用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以更玄妙一点,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既是可道的,又是不可道的。不可道之道要通过可道之道来表达,反过来,可道之道正是为了传达那不可道之道。哎呀,太玄妙了。

   从无性到成佛是一个循环(3)

灵山是那个心灵的灵山,并没有使到达灵山变容易,事情反而更难了。麻烦在于,物质的路我们知道怎么走,路再崎岖、再遥远,一步步行来,总有到达的一天。心灵之路要怎么走,没有简单易行的法子,不是光靠能吃苦就可解决的,还需要有适当的法子。需要遵循心灵、心性的逻辑来进行修身、养性什么的才行。

在取经队伍刚出发两三年之际,唐僧师徒远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