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更为确切的记录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篇文字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很难进入墓室。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曹操的部下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在已很难想象。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西汉盛行厚葬之风,但凡家境殷实的,少不得带些财宝到另一个世界,何况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据传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有其事。由此看来,曹操盗墓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墓中珍宝招来群贼如潮
曹操以后的近两千年间,汉梁王墓附近到底发生了多少事?又有多少盗墓贼进入过汉梁王墓?这些我们已无法考证。但是就是在频繁被盗的情况下,梁孝王墓里剩余的财物仍然可以让现在的盗墓分子铤而走险。
1995年春,在芒砀山发生了一起盗墓大案,一伙盗墓贼炸开了夫子山上的汉梁王墓,盗走价值连城的玉璧等宝物数百件。案件发生后,国内外文物贩子云集永城,准备重金购买这些宝物。
接群众举报后,时任永城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的王学习为了尽快破案,化装成一个从广东来的文物贩子,打入盗墓贼内部。他先从一个小文物贩子入手,经过一层层的介绍,找到了芒山镇前窑村的一个盗墓贼冯化连。王学习与冯化连商定,以58万元的价格购买冯化连从夫子山一个汉代梁王墓室里盗出来的玉璧、玉衣片、玉环等文物300多件。
盗墓贼给王学习蒙上眼,把他领到一个农户家中。看了文物后,王学习又被蒙上眼睛带了出来。最后双方商定:1995年9月7日上午,在永城市薛湖镇一个窑场内交货付款。9月7日那天,王学习带着两名扮成保镖的刑警,开着一辆广东牌照的三菱吉普车,提着58万元现金去赴约。王学习把现金放到窑场让盗墓贼们检验,自己带着一个刑警到两公里以外的一个村庄去验货。当时,另外有14名警察扮成走亲戚的人,在薛湖镇陈寨村内接应。在验货现场,几个歹徒身捆炸药包,手里紧握开关,那架势很清楚:如果交易不成,就同归于尽。
王学习把歹徒们引到院子中间时,看到有人身上带着枪。临出门时,王学习突然拔出手枪,顶住带枪那人的头部,缴了他的枪。然后他鸣枪示警,院外的民警迅速冲进房内,当场抓住5人。
此次行动中,警方追回夫子山3号墓出土的汉代文物309件。这个抓盗墓贼的故事后来被拍摄成6集电视连续剧《追踪309》。这个盗墓大案被侦破后,盗墓贼们并没有停止冒险,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芒砀山汉梁王墓葬群依然经常被盗。
汉梁孝王陵墓出土文物
汉代梁王生前奢侈腐化压榨人民群众,死后又都梦想继续过天堂般的生活,故不惜重金装饰自身归宿之地宫。两地墓室的陪葬品都极为丰富。
1971年12月保安山北侧汉墓发现一套金缕玉衣,玉片精美,金丝的串结超过河南满城汉墓。
1986年夏僖山汉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被列国宝。
1989年,前窑汉墓发现比较粗糙的玉衣片可能为银缕或铜缕玉衣。
在夫子山一、二号汉墓附近群众还拾到很多玉衣片。
………………………………
军队的“副业”:曹操盗掘汉梁孝王墓(3)
………………………………
另外,在梁孝王王后墓仅车马坑一次就出土珍贵文物鎏金铜车马器等近2000件。柿园汉墓除被专家认定的国宝:巨幅彩绘壁画外,尚有陶器、225万枚铜钱、车马器和兵器等万余件文物出土。
夫子山一号墓还未来得及发掘仅开山打石就已经出土20余件陶俑、50余件车马器和金狮头、金羊头等价值连城珍贵的文物。
除上述珍品外,现在尚未来得及发掘而已有线索的夫子山二号汉墓,欠角山一、二号汉墓和黄土山等处汉墓又有多少珍贵文物实在难估计。虽然汉代梁国十三陵多被盗,但是仅从残存数万件珍贵出土文物看,所有汉代文物芒砀山都应有尽有了。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物资料。
现代考古:柔情难度黄泉道
1991年4月,河南商丘的村民在永城芒砀山崩山采石,炮声过后,尘烟散尽,一片金黄呈现在人们面前。已经有了经验的村民,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墓。他们不敢怠慢,立马报告了文物部门。
在现场发现的一枚“梁后园”铜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考古人员由此初步判断:此墓应是梁孝王王后李氏之墓。
李王后墓同梁孝王一样,也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的大型岩洞墓,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该墓是一个由两条墓道、3条甬道、前庭、前室、后室、隧道、排水系统和34个侧室等部分构成的庞大地下建筑群。李王后墓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余立方米。因为墓内容积巨大,李王后墓曾被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这个墓从东到西贯穿了整整一座山,所以当地老百姓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李王后墓的巨大:“从山东到山西。”
其实李后的墓有如此规模也并不令人奇怪,要知道从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去世,到公元前132年李王后去世,李王后墓至少建造了21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为修建李王后墓所动用的人力之多,花费的财力之大,实在难以想象。
李王后墓有东西两个墓道。东墓道位于山峰的东坡,是在岩石上露天开凿的,总长37.7米。东墓道的西端连接前庭,前庭北壁有两个侧室。侧室门口发现刻有“东车”、“西车”字样。东墓道西端有门和甬道相连。甬道南北两侧各凿有两个侧室,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
李王后墓的前室西部有一斜坡甬道与回廊和后室即主室相连通。后室是李王后墓的主体建筑部分,周围有回廊环绕。后室西半部凿有一长方形凹槽,后室北壁凿有棺床室、侧室和过道。过道西壁有两个小侧室,南侧室为浴室,北侧室为厕所。厕所内有便池及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