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第11章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11章

小说: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末清初是中国公案小说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两部包公判案最著名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就是这时期代表作。

后世地方戏剧便是取材自《百家公案》第七十五回的“仁宗皇帝认亲母”;以及《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桑林镇”一章。

“桑林镇”描述的是,包公从陈州赈济回朝,路过桑林镇遇流落民间的仁宗生母李宸妃,这才掀开刘后如何勾结郭槐陷害李妃的皇室奇案。至于“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则是后来《三侠五义》这部小说又增加上去的。

在正史里,宋真宗的刘皇后和宋仁宗的曹皇后,并称宋代二大贤后,但一落入小说家之手,却变得如此不堪,这真是成就了包黑子的全名,而坏了刘后一生之大节。

智慧悟语:《佛家感应录》有句话:“拿人一生之大节,快我片刻之狂谈,半夜必有鬼敲门。”

“毁谤”有时会伤害最有德行之人,正如鸟雀喜欢喙食最好的果实。一颗表面受伤的水果,内里往往是丰美甜密的。

41。宋朝第一名将——狄青

宋代名将多为家学渊源再因战功获至擢升,而名将狄青却是从行伍小兵干起,一路做到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的第一人。

狄青,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他本是农家子弟,自少习武,善于骑射。应募从军后,碰上西夏发动对宋的战争。狄青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宋史》本传说他:“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高强的武艺加上特殊慑人的装扮,狄青前后打了二十五次和西夏的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却从未吃过败仗。

狄青因为出身贫寒,识字不多,范仲淹惜才,便送给他《左氏春秋》说:“做为将军,却不知古往今来的事情,就只有匹夫之勇的见识。”狄青于是刻苦读书,把秦汉以来的兵法熟记于心。

果然,狄青终于成为宋仁宗时代的栋梁之才,不但抗击西夏,还平了广西南蛮智高之乱,名垂青史。

狄青出身寒微,却不轻贱自己,一路自修、习艺而为宋朝第一名将。

狄青远征南蛮之时,边将轻视他的出身拒不听命,他斩了三十人以统军令。然后按兵不动,让敌人以为军中将帅失和,¨wén ;rén; shū ;wū¨再以一昼夜间突然进军昆仑关,大获全胜。

狄青战功显赫,有一次宋仁宗告诉他:“你已经做为大将军,但脸上还留着当年出身行伍的烙印,应该以药除去,免得他人知道你的出身。”狄青回说:“陛下以功擢臣,应该不问门第,如果这样,臣宁愿留在军中也不愿到朝廷为官。”可见狄青的文武胆识的确有他过人之处。

后世通俗小说《五虎平西前传》和《五虎平南后传》,写的便是狄青抗西夏、平南蛮的故事。只是加进太多神话,又是王禅老祖、又是达摩道人、又是荷花池降妖等等,加了太多水分,精彩有余,题旨倒被淹没了去。

智慧悟语:美国演员寇克·道格拉斯讲过一句颇有智慧的话:“我的孩子们永远得不到我得到过的福份,我出身贫穷。”

不是么?英雄不怕出身低,别在意你来自哪里,重要的是你给自己什么样的锻练和修为。

42。臣强主弱说寇准

北宋时期,宋、辽两国交战频繁。公元一○○四年秋,辽军大举进犯,兵临澶州城下。

个性怯懦的宋真宗听了臣僚们的建议,一心想要南逃金陵避难。此时,宰相寇准力排众议,态度坚定地说:“为皇上献南逃之策的人,其罪可杀。如果大驾亲征,一定可以破贼。皇上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河北官军日夜都盼着皇上亲临鼓舞士气,如果我们往南走几步,那么军心崩溃,敌人一攻过来,陛下就是想偏安金陵也恐怕到不了。”

寇准说得义正辞严,而且又是二朝元老重臣,宋真宗只好勉为其难,御驾亲征。

前方将士一看到辇舆亲至,都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震骇……这一战,果然打退了辽军。随后,双方相持不下。辽国派人谈和,宋真宗贪图苟安,便告诉使臣说:“如果能以钱财解决,那是最好了,汉朝也有赐玉帛给单于的往例呵!”后来,便以三十万钱财达成和议,签下中国与外夷的第一次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当宋、辽二军相持不下之时,寇准曾主张,趁敌人深入、后援不继之际,迫其称臣和收回幽蓟失地。他告诉真宗说:“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辽军又会有犯界之心!”但真宗却说:“数十年后,自然会有捍卫疆土的军士,还是谈和了。”寇准眼见皇上大计已定,坚持不过,只得依从。

宋真宗派使臣曹利用谈和时,给了一个谈判上限,就是百万两之内皆可答应。可是寇准私下却警告曹利用,如果谈判超过三十万,一定将他斩首。曹利用后来跟辽军讨价还价,终以每年送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达成和议。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对寇准论功行赏。谗臣王钦若进言:“澶渊之役,有如城下之盟,只有耻,哪有功?”又说:“寇准好赌,而好赌之人都喜欢孤注一掷,皇上被他当成孤注筹码了。”后来,真宗逐渐疏远冠准,并将他二度贬官。臣强主弱,此后宋朝是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了。

智慧悟语:哲人格拉辛说:“要在你自己之中混合鸽和蛇的成份,才能够免受到伤害。”

着眼于一时和平的假象,是无法终止战乱和纷争的。适当的危机处理在于正确认知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并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43。“变法”先“变人”!

“澶渊之盟”后,宋朝传了四代,由神宗主政。因为承平日久,社会上充满了“太平病”,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故启用王安石为相,主导熙宁变法。

王安石一上台便百政同时并举,又是青苗钱、又是免役法、又是市易司……仿佛一切“大有为”之事,全都迫不及待推出。

但变法毕竟非一人之力所能独当,熙宁变法功败垂成便是与王安石的个性息息相关。

王安石是个爱唱高调的人。有一次神宗问他:“唐太宗如何?”王回答说:“唐太宗算老几?要嘛就效法尧舜!”可见这一脚踩在云端上的“大志”有多不切实际!

王安石个性上的另一毛病,就是狂妄跋扈,所有不同的意见全被视为“流俗之见”、“唱衰之言”。大臣韩琦上书指摘变法“使农怨于畎亩,商叹于道路,长吏不安其职。”王安石的儿子知道变法受阻,竟建议他:“将韩琦等反对人士的首级砍下来,悬在闹市,不就得了!”也可见子承父“气”。所以新法之败,不在于立意和制度,而在于人谋!

自古以来,才智之士总有特立独行之处。这种特质如用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那人格与文格或可分离相看。一旦涉入众人之事的政治范畴,便会立时充满矛盾。

王安石的人格特质可用八个字概括:“志大意骄,我行我素。”这一点,可以从他生活上的小细节看出端倪。

史载王安石是一位极为邋遢的人,不但不喜洗澡,就连衣服也不常更换。身上经常散发出一股怪味道,薰臭难闻。苏洵在《辨奸论》一文说他“衣臣虏之衣,食犬豖之食,囚首垢面而谈诗书”便是指责他的卫生习惯,当然这“奸”是用得重了。

不过,王安石的人格缺憾倒不影响文学上的成就。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造诣仅次于苏东坡,是持平之论。有名的诗句如《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妃曲》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一代文豪没事跑去变法,结果不胜感慨应是可以预期。

智慧悟语:台湾《天下》杂志创刊号封面标题:“乱世新领导──人格、真诚、理想。人格优于能力,真诚优于策略,理想胜于才情。”在狂妄之前,我们不妨静静想想这句话的真意!

4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北宋一朝以文治国,造成结构性的国势衰弱,但文学、艺术却臻于极境,贤人与君子辈出,其中,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等人”的范仲淹,便是宋仁宗时代的贤相。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衰之后,喝粥度日,但他却自勉为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志。曾为诗抒怀:“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游学南京期间,有人送来美食,他婉谢说:“我已习惯过喝粥的日子,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当官之后,生活也毫无改变。

范仲淹在当兴化县令时,有鉴于长江北岸经常泛滥成灾,曾亲率数万民夫,一马当先卷起裤管合力筑堤,时人感激他,命名为“范公堤”。

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上了一道《十事书》,锐意改革内政、经济和边防武备,奠下了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基础,史称“庆历新政”。虽然功在朝廷,但因个性耿直,得罪众多权贵,三次被贬。离开京城后乃忧国忧民,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垂千古。

后人读《岳阳楼记》皆知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误以为他是以文章传世。其实,范仲淹在政治、军事、财政上的成就,远高于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可以说,少了范仲淹就不可能有宋仁宗在位四十年的鼎盛王朝。

范仲淹的正直敢言,事实上是比包龙图还激进的。他曾上书刘太后还政给仁宗而犯颜力谏,群臣都说他不识时务,但他却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应。对太后如此,查办那些贪官污吏当然下手更是毫不留情。

元初文学家王恽游开封时,见知府碑上刻有范、包二人的名字,曾为诗说: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此诗以“霜威”形容二人,“惊鸟”比喻贪官,可说恰如其份。但后世也只见包拯、不见范仲淹,是有些轻重不分的,希望这篇短文能为范公“平反”。

智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