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自忠把手枪营大部派出增援。看到东山口方面第四四三团不敌日军,他又将身边仅有的一个手枪排派去支援。这样,他身边只剩下张敬和马孝堂少校等人。
3点钟左右,天空下起沥沥细雨。东山口守军大部战死,余部溃散。张自忠派出的手枪营士兵,撤回杏仁山脚下,作最后的抵抗。
面对步步逼来、怪声吼叫的大批日军,跟随张自忠多年的忠诚士兵,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顽强。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血肉之躯将绝对优势的日军阻挡在山脚下,达两个多小时。
厮杀在雨中持续,手枪营士兵所剩无几,王金彪也在激战中阵亡。张自忠眼看前方官兵一个个倒下,再也按捺不住,提起一支冲锋枪,大吼一声,向山下冲去,扣动扳机,向日军扫射,十几名日军应声倒毙。这一刹那,远处的日军机枪向他射来,他身中数弹,右胸洞穿,血如泉涌。马孝堂见他突然向后一歪,飞奔上前为他包扎,鲜血溅了一身。
伤口还没包扎好,日军就一窝蜂冲了上来。张自忠对张敬和马孝堂等人说:“我不行了,你们快走!我自己有办法。”大家执意不从,张自忠拔出腰间的短剑自尽,卫士大惊,将他死死抱住。
弥留之际,张自忠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平静地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
这时,日军已冲到跟前,多处负伤的张敬举枪击毙几名日军,被蜂拥上来的日军用刺刀捅死。
日军战史资料记载了这场战斗的最后情节:
第四分队的藤冈元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这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
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似乎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般轰然倒地。
张自忠倒下后,南瓜店一带枪声骤停,格外寂静。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尸体横七竖八,细雨无声地飘落。殷红的血随着雨水缓缓流淌,染红了黑色的泥土。历史定格了一个静穆的场面,一个永恒的瞬间。张自忠无愧地死去了,时年四十九岁。五百多人与他同时殉国,包括张敬、洪进田和马孝堂。
日军开始打扫战场,他们估计刚刚死去的这位军官,一定是位将军,便翻动遗体搜身,从他身旁的手提保险箱中,翻出了“第一号伤员证章”,还从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笔,上面刻着“张自忠”三字。藤冈和堂野大为震惊,不禁倒退几步,啪的立正,恭恭敬敬地向遗体行了军礼。
张自忠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最高级将领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十多个国家中战死沙场的最高级将领。张自忠的死,向日本侵略者昭示了中国军人的庄严人格,显示了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救国的坚强决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张自忠为中国人所崇仰,他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把个人生死与民族存亡合为一流。
日军在宜城东北地区反扑得逞后,乘机从枣阳及其东北、西南一线向西北方反攻。第五战区部队猝不及防,有利的态势再度丧失,便退往白河以西。日军渡过白河,进入邓县、老河口以东地区及樊城西北地区后,停止追击,开始撤退。
日本第十一军在汉水以东作战,遭到第五战区的抗击和反击,部队损失很大,园部和一郎准备放弃第二阶段在汉水以西宜昌地区作战的计划。但是,他又担心失掉权威,他和幕僚们经过激烈争论,决定执行既定计划。
5月31日夜间,日军村上启作第三十九师团在汉水强行渡河。第二天,山胁师团轻易地攻占了襄阳。6月3日,两个师团并列南下,进攻远安和荆门一线。
遗体上有支钢笔,上刻“张自忠”(4)
中国江防军纵深的几线防御阵地,都是正面向东。日军从襄阳南下,从左翼横插守军第二线和第三线阵地,构成很大的威胁。当阳和荆门以北的几个县城,是不设防的后方城镇。防守宜昌和当阳一带的两个军又被调走,宜昌几乎成为一座空城。与江防军左翼相邻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河西部队,由于总司令张自忠阵亡而受到影响,虽然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仍然没能守住阵地,退往湖北省西北部的山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第五战区分为左右两个兵团,分别由李宗仁和陈诚兼任兵团长官。两个兵团从西北向西南,从侧背攻击渡襄河进犯的日军,打算将他们压迫到襄河与湖沼地带加以歼灭,以确保宜昌和襄樊。
6月3日,孙震的第四十一军收复了襄阳,冯治安的第七十七军在第二天收复了南漳和宜城。同一天夜间,日军内山英太郎第十三师团、池田支队和汉水支队,从旧口镇以南地区渡过汉水西进,与从北面南下的丰岛房太郎第三师团和村上师团遥相呼应。南北两线的守军向后撤退。
日军池田支队相继攻占了江陵和沙市。萧之楚的第二十六军没有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抵抗,而是脱离战场,致使日军长驱直入。
日军村上师团向当阳发起攻击,彭善第十八军的第十一师激战到黄昏,放弃了当阳。
6月10日,准备担任宜昌防守的中国军队陆续抵达宜昌地区。第二天拂晓,日军田中师团展开全面进攻,突破守军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阵地,趁势直扑飞机场,致使城区守军孤立,第一线部队腹背受敌。宜昌城守军主官动摇,没有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只经过一天战斗,宜昌就陷落了。
园部和一郎见作战目的已经达到,命令部队迅速摧毁宜昌的军事设施,于6月15日撤回汉水东岸。在这前一天,德军攻陷了法国首都巴黎。日本陆军参谋部得到消息后,大受鼓舞,认为占领宜昌有利于更有效地轰炸重庆,又命令日军暂时确保宜昌。此后,守军在江陵、宜昌、当阳、荆门、钟祥、随县和信阳外围的战线上,与日军形成对峙。宜枣会战到此结束。
日军的野心还在继续膨胀。这一年8月初,日本外交大臣松冈洋右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把这个“圈”的范围,从原来包括中国和朝鲜在内的“东亚共荣圈”,扩大到印度支那、马来亚、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
一个多月后,日军侵占越南。日军今村均第五师团从中国的广西进入越南境内,并向阻止日军行动的法国军队进攻。从日本派出的印度支那派遣军,在9月26日轰炸海防市区,然后登陆。
美国在9月25日决定,对中国追加二千五百万美元贷款。
日本的蛮横举动,也引起英国的警觉。9月1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不顾日本反对,再度开放滇缅路。通向中国西南的动脉,重又开始输血了。
9月27日晚上8点15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柏林签订了有效期为十年的《三国同盟条约》,规定“日本国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在欧洲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承认并尊重日本国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及日华纠纷的一国攻击时,三国须用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
11月3日,日本政府承认了于4月份在南京建立的汪精卫伪政权。同一天,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贷款一亿美元,和五十架新式战斗机,还允许美国人来中国充当自愿飞行员。与此同时,陈纳德开始筹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飞行大队,也就是后来广为传播的“飞虎队”。
周恩来的诗满含悲愤(1)
周恩来的诗满含悲愤,震撼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
云南人罗炳辉有一些特殊的禀赋,朱德称他是“两脚骑兵”,美国女记者尼姆·韦尔斯称他为“神行太保”,还说他是“中国人所爱好的关帝型的英雄,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在他率领新四军抗战以后,民众说他是“子弹不敢碰的军神”。
罗炳辉从1939年初给陈毅当副手,四个月后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安徽中部,开创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从那一年秋天起,和日军争夺津浦路东地区的战略要地来安城,来来往往地厮杀了几个回合。
那一年9月3日,日军从滁县出动三百多人,突然进攻来安城。来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有的望风而逃,有的当了汉奸。来安首次沦陷。
罗炳辉闻讯大怒,率部推进到来安城郊。他知道城内日军兵力不多,而且人生地不熟,决定乘日军立足未稳夺回来安。当夜,他指挥部队突入城内,消灭一百多名日军,迫使残余日军仓皇撤退。5日,来安城失而复得,新四军战旗第一次飘扬在来安城头。
日军在11月中旬出动几百人马,兵分三路,第二次进攻来安。当时第五支队主力不在来安附近,日军趁虚攻占来安城。他们估计新四军一定会来攻城,只留下一路兵力守城,另外两路主力转移到离城几公里外的八仙山设伏,准备在新四军前来时发动突袭。
罗炳辉掌握了日军的部署。他将计就计,定下“中心开花,围城打援”的战法。第五支队深夜绕过八仙山,直逼来安城下,发起进攻,几个小时就收复了县城。埋伏在八仙山的日军空等了许久,急忙回援,没走几步,就遭到罗炳辉打援部队的痛击。与此同时,罗炳辉率领城内部队杀出城门,赶来助阵。日军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夺路而逃。这一仗打死打伤两百多名日军,击毙一名日军少佐。
前两次来安争夺战只是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