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39章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39章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文化事业”。
    课题组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紧接着又着手起草国务院文件。在文件起草过程
中,经争取,当时分管财税的朱基副总理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大会上表示:原则上
同意国家财政部分返还文化产业上缴利税,由有关部门具体落实——这不仅使得整
个文化产业将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而且也给实行差别税率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
宣传文化系统个别部门的原因,在最终下发的国务院文件中未能落实上述内容,也
未能就差别税率做出规定。时过10年,2003年初,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还向解
思忠做过咨询,计划重新启动差别税率这项政策;提及往事,他虽然感慨良深,却
还是应其要求,向他提供了保存的有关资料。
    1993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决定》。我国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事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依靠国家拨款;《
决定》发布之后,该领域的市场蓬勃兴起,迫切要求加强管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
策也亟待完善。解思忠此前曾自学过经济知识,面对这种形势,他脱产进入国家行
政学院,进一步学习了经济理论;结业后,便开始主持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文物等项事业的整体或局部经济政策研究,并起草制定了一些有关文件;在此期间,
还结合课题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科技系统结构调整研究》《完善卫生经济政策》
和《体育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的经济政策一直是经济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
社会发展领域的经济政策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结果,不仅影响了各项社会事业
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解思忠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
用长达6 年的时间致力于社会发展领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他不仅是社会发展
领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者与制定者,而且也是用经济手段促进、调控各项社会事业健
康发展的先行者。
    1998年,国务院新一届政府决定从有关部门选拔一批副部级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以实施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外部监管。解思忠继1987年在建设部民主推荐之后,在此
次国务院研究室民主推荐国务院稽察特派员人选时,得票数再度遥遥领先;经过组
织考察后,由国务院正式任命。1998年12月25日,朱基总理在与包括解思忠在内的
十几位新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座谈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国务院稽察特派员都
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你们不敢说是百里挑一,可以说是十里挑一,由我和邦国同志
把关审查。有些是我的老战友,是我的‘亲点’;有些我不熟悉,但都认真听取过
各方面反映,履历表我都至少看了两遍。这是一支政治上可靠、战斗力强、能办实
事、可以信赖的队伍。”

                              解思忠(5)
    国民素质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解思忠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读过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和《观念枷锁》后,
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书评《实行者的勇敢思考》;文章中的这句话,可
以用来概括解思忠作为一  名人文学者的特点。 
    进入国务院后,解思忠在治学道路上开始了一个转变,即由文学创作向学术研
究的转变;与此同时,他本人也经历了一个由作家向学者的转变。在实现这种转变
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作家与学者之间既有矛盾之处,也有相通之处,正如他在《素
质与命运》一书中所说的:
    学者追求的是理性与逻辑,必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作家,
尤其是进行纯文学创作的作家,最好能保持一种朦胧状态;若像哲学家一样思维过
于周密,表述过于准确,就会丢掉文学中最感性、最形象,也是最生动活泼的东西。
正如有人所说,作家不可太聪明,太聪明就成不了大作家;太聪明的作家往往自我
扼杀最宝贵的感情,或者十分愚蠢地使这种感情庸俗化。我甚至认为,文学是傻子
写给傻子看的东西。
    作家与学者也有相通之处。作家要想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存在,没有深厚的理
论功底是不行的。前些年一位作家有感于许多同行的学术水平低,其作品缺乏思想
深度,曾提出过‘作家学者化’;后来,又有一位学者有感于许多同行知识丰富而
才思枯竭,论文的表达方式常常是知识的堆积和形式逻辑的推理思考,使得多数学
术圈外的读者往往因缺乏兴味而不能卒读,其研究成果难以在人民大众之中传播,
所以也曾提出了‘学者作家化’。‘化’,诚然是很难做到的,但这并不妨碍作家
向学者的方向发展,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也不妨碍学者向作家的方向发
展,使得自己的成果能插上文学的翅膀。
    解思忠到国务院后不久,在一次全国扫盲工作会议上得知:我国上世纪八十年
代,每年平均约有400 万名中小学学生失学,其中约有百分之三四十是因家庭贫困
而付不起每年几十元的书杂费;为了救助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在实
施一项“希望工程”。当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促
使他拿起笔来,创作了中篇报告文学《希望之光》。作品在1991年1 月5 日的《中
国青年报》上刚一发表,就在境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最早引发了全社会向“希望工
程”捐款的热潮;该报曾先后于3 月9 日与4 月14日以《篇篇飞鸿伴随颗颗爱心—
—报告文学〈希望之光〉引起强烈反响》《留学生情系“希望工程”》为题,对捐
款热潮作了报道。他自己也将这篇作品的全部稿酬通过“希望工程”,捐赠给了贫
困地区的失学少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1991年3 月30日向他颁发的《证书》
中写道:“解思忠同志以自己的笔,积极宣传希望工程,并将撰写报告文学《希望
之光》的全部稿酬捐赠给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体现了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
对失学孩子的一片爱心。特发此证,以资纪念。”
    创作这部中篇报告文学作品,在解思忠的文学生涯中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插曲,
却最早引发了他对国民素质的忧思。他在《希望之光》中写道:“众所周知,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正由争夺军事优势逐步转向争夺综合国力,特别是经
济、科技力量的优势。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正是从这时起,他便开始关注国民素质问题,并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将其
作为自己学术研究与写作的主攻方向。
    鉴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反映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民
谣大量出现,解思忠便从民风入手,用了仅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专著《盛世危言—
—民风求疵录》。此书在广泛搜集并遴选当代民谣的基础上,将民风中卑俗萎靡者
概括为“贪、假、黑、奢、冷、躁、混、愚、溺、荒”10个字,每字独立成篇;通
过披露典型事例和社会调查结果,并辅之以议论,旨在发聋振聩,醒世警顽。此书
1994年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后,迅速在境内外广为流传,不仅得到读者的欢迎,
专家、学者们在书评中和研讨会上也给予肯定,《光明日报》还发表了对他的专访
文章《民风:民族兴衰的标志》。
    鉴于形成上述种种卑俗萎靡民风的直接原因,乃是国民素质不高所致,解思忠
很快便将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深入到了国民素质层面,于是就有了1997年由作家出版
社出版的《国民素质忧思录》一书。此书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职业、
健康和审美等8 个方面对国民素质进行了考察,归纳出24种缺陷,并在剖析社会调
查结果和典型事例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人的素质要求。
    《国民素质忧思录》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短时间内一版
再版,在各地书店公布的“销售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入选“1997年振兴中华读书
活动推荐书目”“我最喜欢的读书活动推荐书”等推荐书目,被评为1996…1997 年
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境内外数十家报刊作了报道与选载,10多家媒体对他进行
了采访,许多地方邀请他去做报告或签名售书。
    1997年4 月3 日,有关方面联合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与会的文学界、教育界和
出版界数十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采斐然、具有较强可读
性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鞭辟入里、具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人文学术著作”;有
的学者还指出,这本书“是我国首部从人的素质理论出发,对国民素质进行考察的
专著”。许多报刊都发表文章,一致给予好评——
    《人民日报》发表书评指出:“《国民素质忧思录》与近年来问世的为数不少
的同类社会读物、文学作品、思想读本等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最有价值之处,是
贯穿并统领全书的高度理性精神。它不靠泛泛的煽情来吸引人的视听,不靠危言耸
听的大骂‘丑陋的中国人’来哗众取宠。”
    《光明日报》发表书评指出:“《国民素质忧思录》贯穿了一种相当自觉的现
代启蒙意识。这种启蒙意识,远承本世纪初叶以来的那些伟大的文化先驱者的思想,
近承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的积极成果,倡言科学、民主、自由、解放,重创造而反
对泥古。”
    《文艺报》发表书评指出:“从教育意义上说,《国民素质忧思录》是一部难
得的‘通鉴’性的‘教科书’。”
    ……
    《国民素质忧思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