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慎摔伤了脚踝骨,痛得昏了过去,当他醒来后,谢绝了同学们的好心相送,也
不搭乘公共汽车,而是咬着牙,一步一步从30里外的郊区走回家中。当他回到家,
由于脚肿得厉害连鞋都脱不下来,母亲只好用剪刀把鞋帮剪开。就在母亲去拿药水
和绷带的时候,父亲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说:“傻小子,好样的!”
后来秦晓鹰在回忆父亲对自己的鼓舞时曾这样说:“后来我终于知道了这不仅
仅是表扬,而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在酷暑烈日曝晒下钻进玉米地里,全身被划得一
道道血痕时,我懂得了这份遗产的珍贵;在被“四人帮”的爪牙扔进私设的监牢里
双腿溃烂,每天寂寞钻心时,我懂得了这份遗产的内涵;在一年有十个月只能吃萝
卜、红薯秧、榆树叶这三种食品的时候,我懂得了这份遗产的丰富营养;在被诬告、
陷害、打击的曲折的人生路上,我懂得了这份遗产的份 量。”
秦晓鹰16岁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当上了团支部书记,17岁时他已成为学校
党支部重点培养的党员发展对象了。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风雨到来之前,学校那种浓浓的政治气氛还是使他
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
在离101 中学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吴家花园,被一道篱笆墙圈了起来。秦晓鹰
经常看到一个面容刚毅的老人在菜地里劳作。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被指责
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的彭德怀元帅。当时秦晓鹰非常纳闷,不
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囚禁”起来。
就在他带着满脑子疑问寻找答案的时候,学校里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自我革
命”的运动。政治教师告诉他,资产阶级思想人人都有,关键看你敢不敢挖出来。
而资产阶级思想大概从人的5 岁起就开始腐蚀你们了。这种“革命”之语,让秦晓
鹰着实吃了一惊。但“不甘落后”而又备感迷惘的秦晓鹰还是开始深挖自己思想中
可能有的“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他在一篇题为《糖精加白开水》的作文里,把
过节时他与家人一起喝酒的事抖了出来。他自认为挖出了他们家中根深蒂固的“资
产阶级享乐主义思想”。哪知他挖出的问题竟被学校通过组织渠道反映给了他父亲
所在单位。父亲为此勃然大怒,年轻的秦晓鹰也第一次明白“左”与诬陷只有一步
之隔。
1968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日子,他的家庭开始“四分五裂”:母亲被发配到江西,哥哥去了青海,弟弟去了陕西,姐姐去了安徽,姐夫李肇星则先后去了山西离石和广东的牛田洋。
就在家人纷纷离开北京后不久,秦晓鹰,这位昔日的“少年才子”提着父亲学
生时代在北京读书时的一只旧皮箱,登上了去山西插队的列车。
五六年的知青生活是艰苦和枯燥的,但秦晓鹰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保持
了中学时代热爱读书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贫苦农民的炕头上,在饲养员的窝棚
里,在烈日下的高粱地里,在滴水成冰的水库工地上,在送“公粮”的喜悦中,在
修水利而被炸药炸死的乡亲的尸首前,在干一天活只值一角钱的记工本里,在城市
青年悲凉的诗歌里,在悄悄哼唱苏联歌曲来宣泄一点初恋的感受中,他触摸到了中
国的脉搏,听到了人民的心声与呻吟,也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双脚站在了浑厚的大地
上。
秦晓鹰1973年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继而成长为中国杰出的报人和学
者,其成果和思想不时引起高层的关注,渐渐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偶像人物之一。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职务也越来越多。
30多年过去了,在经过人生风雨的洗涤和历练之后,当年与他一起结伴嬉闹,
而今已步入中老年的“高干弟子们”这样感叹:
“在我们这拨人中惟一还在真正做学问的恐怕就数秦晓鹰了;而在80年代就开
始活跃的那批社会精英中,在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出局的,政界是王岐山,学界中就
是秦晓鹰。”
他们都记得秦在上小学的那个绰号——“金鹰”。
秦晓鹰(2)
博学多闻,以电视形式展现党的政治动态
秦晓鹰是学世界历史出身的,但是人们发现他关注的绝不仅仅是历史。他涉及
的领域除了历史外,还有政治、经济、新闻、文学艺术等。文化界称他是一个“多
栖动物”。 而秦晓鹰对他这种“多栖”习性的解释是:我用专业来俯瞰社会的每
个角落,强烈关注社会, 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使秦晓鹰名声大震的是由他担任总撰稿的电视片《世纪行》,这是一部气势磅
礴的政论片,全景式地记录了世界社会主义100 年的光辉历程,并对“四项基本原
则”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度分析。该片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播后引起包括中央高层在
内的全社会震动和重大争议,海外媒体甚至把它作为继《河殇》之后又一部对历史
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而该片的传播也使“世纪行”三个字从此不胫而走。
然而,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是秦晓鹰的第一次“触电”,随后邀他撰写和策
划专题片的单位络驿不绝,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各省市
党委政府,都纷至沓来加以邀请。他在13年中创作电视专题片多达40余部。
秦晓鹰是个善于让作品出彩的人,从高层到普通百姓都为他的博学和机智所折
服。
1994年,秦晓鹰应国务院台办的邀请撰写了四集电视专题片《中国台湾》。他
在这部片子中以大量的史实资料,深刻剖析了国民党偏安台岛后40多年的政治状况、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可没想到电视片试看后,遭到一些老同志的坚决反对,其原
因是认为其中有一集《不奇的奇迹》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过于浓墨重彩,有为台湾当
局歌功颂德之嫌。但秦晓鹰认为,台湾经济走了10年的快车道,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是台湾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既然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为什么不可以
写呢?就在大家争论不休之时,王兆国最后一锤定音:“一百人审片就有一百条意
见,找重要的改一改,可以通过!”
该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台湾《中央日报》头版连续4 天一字不漏刊登
了该电视片的解说词。微妙之处在于,这家在台湾颇有背景的报纸竟保持沉默,未
作任何评论。
在这个电视片中,他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如“挖出了”阎锡山、陈
果夫、陈立夫、白崇禧、汤恩伯、马步芳等国民党将领跟随蒋介石逃离大陆后那些
耐人寻味的凄凉的晚年生活,有些连台湾民众都闻所未闻。
他还在该片中第一次披露了“八·二三”炮击金门是毛泽东为了救台保统的一
段“趣闻”。当时美国为了让他们认为的不沉的航空舰——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想在台湾搞掉蒋介石,进行“换马”。想要整掉蒋介石必须先解除蒋介石颁布的
“军事戒严令”。此时美国想方设法让台湾放弃金门、马祖,因为这是所谓“独立”
的前提,这样军事戒严就自动解除了。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识破了美国的用心,但对
美国的企图又无技可施。毛泽东洞察世事,料事如神,便下令炮击金门,粉碎了美
国让台湾独立的美梦。所以当20世纪70年代人民解放军军舰通过台湾海峡保卫南沙
群岛时,台湾海军司令问蒋介石:共军军舰驶过台湾海峡,打不打?蒋介石只说了
一句:南海战事紧呐!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秦晓鹰应邀又撰写了一部轰动全国的专题片《光
荣行》,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坷坎而光辉的80年的风雨历程。该片获得“五个
一工程奖”。接着,2002年与他人创作的另一部电视片《世纪宣言》再次获得了
“五个一工程奖”。
早在1994年,北京电视台就慧眼识人,大胆地以“晓鹰杂谈”为名在“改革年
代”节目中为他设了一个论坛,一个人自说自话,“神聊”10分钟,直到100 期后
因工务太忙才戛然而止。可以说,秦晓鹰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电视脱口秀”。
他曾作为上海电视台的“东方视点”的特邀嘉宾与主持人邵滨鸿数度合作。他
数次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风格对话”节目,一说就是两个小时。另外,鲜为
人知的是,他还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40集电视片《神州第一街》的总撰稿、中央电
视台2003年春节歌舞晚会《盛世中国》的总撰稿、八十周年党庆歌舞晚会“你是一
面旗帜”的总撰稿人和策划人之一。
秦晓鹰虽是学历史出身,但文学修养非常深厚。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
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和报告文学。他自称不喜欢写小说,在他看来,小说是一个人
启蒙阶段才应该看的东西,是人在缺少生活阅历的时候通过它了解社会的途径。当
一个人社会生活经历已经很丰富,就不再需要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了。在他这个
“私人化”的理由指导下,他写下不少时代纵深感很强的报告文学,如《红卫兵出
世记》《历史的错位》《审判真理》等。
10年前,毛泽东诞辰100 周年之际,中国青少年出版社找到了他,希望他写一
本纪念毛泽东的书。当时纪念毛泽东诞辰100 周年的作品都是中宣部定好的,而秦
晓鹰却是个例外。他花了3 个月的时间写成一部题为《百岁青春——毛泽东祭》的
作品,不但资料丰富翔实,而且完全用文学化的语言写就,与所有同类作品都不同。
书稿写成后,出版社把作品送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审读。中央文献研究
室毛泽东组的同志们事后笑谈了两点读后感:一是史实上没有错误;二是没想到毛
泽东还能这样写。作品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