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115章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15章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中国高层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参考。

                               康晓光(6)
    与朱镕基所见略同:为“弱势群体”政治代言
    自1994年被派往广西参与扶贫工作开始,近十年的时间,康晓光主持了十多个
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多为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问题。尤其在“收入差距”“资
源与环境”“国家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成绩最为骄人。
    康晓光的一系列研究差不多都是围绕着中国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展开,他实际上
在为消除社会的“不平等”而做长期的努力。有人这样说,正是因为康晓光多年来
不辞劳累深入基层,反映社会底层的呼声,正是因为他一如继往孜孜不倦地分析弱
势群体形成的深刻原因,才引起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2002年召开的九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弱势群体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朱基总理在
会上将农民收入增加不快形容为他“最头痛的问题”,表达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忧虑
和加大关注扶助的决心。朱基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
这个新名词,强调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就业援助。
    据资料显示,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孤寡老人以及早年退休人
员的中国弱势群体约11800 万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30% ,占全国人口的9。3%。造
成弱势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竞争作
用导致人员下岗失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实行多
种分配方式造成的两极分化;农村人口过多,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些年来,康晓光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省,尤其对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痛心疾
首。这就是他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反贫困行动的重要原因。1999年,康
晓光在评论《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时动情地说:我相信每一个去过中
国贫困地区的人,  每一个进入过贫困农户家中的人,每一个看过贫困地区那些破
烂不堪的校舍的人,每一个注视过失学儿童的乌黑的眼睛的人,都不能无动于衷地
离开那里,都无法忘记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那一幕。 
    康晓光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 ,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中国4 万个城镇居民
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占总调查量20% 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 的财富。
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如此之大的国家里,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基尼系数
的上升幅度如此之高,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形成中
国弱势群体最直接的原因,而造成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异乎寻常
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
    康晓光看到,中国改革有两个时间段,前十年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成员
普遍感受到改革的好处,而到后十年,一个基本特征是,精英群体获取了经济增长
的大部分收益。中国精英群体包括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经济精英。中国在20世纪
的90年代中后期已经完成了治理策略的调整,政府对新的精英集团采取的策略是允
许、鼓励他们在许可的范围内获得其利益,正是因为执政者及时地完成政策调整,
才有了90年代持续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另一方面,腐败、金融风险、社会不公
等一系列问题也孕育着破坏稳定的力量。但让康晓光这些有心人不安的是,2002年
中国社会进一步两极化的现象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
    有许多人对康晓光的这种焦虑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最
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做大蛋糕”,而不是“怎样分配蛋糕”。康晓光认为这种非此
即彼的观点是严重错误的。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
的系统,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改善收入分配状态,不但不损害经济效率,相反
还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一任不平等继续恶化则必将摧毁经济持续增长的
前提。
    康晓光看到,其实在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有效需求不足,
而在商品出口受阻、外来投资疲软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是刺激有效需求的最重
要的手段。但是国内需求的状况不令人乐观,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
大。
    关于收入分配方式,“二次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市场的“初次分配”和政府
“再分配”决定了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状态。但是康晓光指出,在中国必须用“四
次收入分配理论”来透视收入分配。
    康晓光分析的“四次收入分配”的结果令人忧心:
    市场主持第一次分配,它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配,社会财富被以工资、利
润和利息的形式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的第一次分配也
导致不平等。
    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持,它应该按照“公平原则”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
“再分配”,以校正前次分配“失误”。但是,中国政府实施的再分配具有一个突
出的特征,那就是“锦上添花”。也就是说,受到市场优待的人进一步受到政府的
优待,从政府再分配中受益最大的群体恰恰是高收入群体。
    第三次分配是非营利组织通过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活动实施的。这次分配依据
的是“道德原则”。目前,在中国,第三次分配的确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但已是“微不足道”了。
    第四次分配被称为“灰色分配”和“黑色分配”,主要是通过各种犯罪活动,
如盗窃、抢劫、偷税漏税、贪污和受贿等等获得的分配。在中国,钱权交易、偷税
漏税、买官卖官则是第四次分配的主要形式。
    康晓光指出,在法治并不健全的转轨社会里,第四次分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而中国公众对第四次收入分配的痛恨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因此康晓光呼
吁,政府必须严厉打击“第四次分配”“反腐败”也是“硬道理”。
    要消除贫困,解决分配上的不公平,康晓光认为,近期对策是通过中央的财政
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打破人
口流动壁垒,“解放中国人民的脚”;政府必须尽快停止“锦上添花”式的再分配
政策,关心弱势群体,把扶持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农村发展放在第一位,保证
“雪中送炭”。这些都是控制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最有效的途
径。
    同时康晓光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精英群体获得好处太多,承担责任
却太少。如果从不平等程度上作比较,中国不一定比发达国家严重,但两者之间最
大的差别是,中国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相比而言,中国的
精英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价值和理念。比尔·盖茨声言死后只给每个子女留
100 万美元,而绝大部分资产留给社会。中国的精英能不能做到的确是个问号。康
晓光认识到,一种良性的文化和价值的形成绝不是10年20年就可以实现,需要长期
的过程,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不断磨合、公众不断的压力、精英群体不断的反思来
实现。但他坚信一点,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精英必须承担责任,而大众必须拥有
权利。
    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困境,中国领导人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关注。除朱基在九届人
大五次会议强调扶助弱势群体外,江泽民也在2002年9 月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
承认失业问题严峻,并把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定调”为“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
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康晓光看到,尽管目前城乡两极化的趋势有其结构性的原因,目前还不能一下
子从根本解决,中国新老两届领导人,打击富人漏税、关怀穷人生活等手段或姿态,
已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他坚信中国新领导层今后会更高调地突出对“弱势群体”
的关怀,使中国社会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为此,在中国反贫困行动中默默奋斗了近
十年的康晓光感到无比欣慰和充实。
    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写道: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
的每一颗矿砂惟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
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这是对康晓光行动的最好注解。

                               康晓光(7)
    附录:

建设民主法治——重建合法性基础的长期行动
康晓光

    中国 20 年的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政治领域。率
先启动的政治领域的变革为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开辟了通道,而经济领域和
社会领域的变革又反过来推动了政治领域的进一步变革。尽管政治领域的变革滞后
于经济领域的变革,但是变革确实是发生了,而且变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许多
人的想像。20年的经验显示,中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一个“僵化”的体制,而是一
个富于“弹性”的体制,它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势利导地改
变自己的形态。 
    “人大”与“选举”制度的改进
    为了加强自己的民主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有意识地着手逐步完
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这一制度的实际状况与《宪法》的承诺逐渐接近;与此同
时,也着手“逐步完善”选举制度。目前,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各级人民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