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侦探-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警察取下嫌疑犯鞋上的泥土,进行仔细分析。他们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泥土中夹杂着一些形状奇特的小点。幸亏那位警察十分博学,估计可能是花粉。于是,就请花粉专家来鉴定。
果真,那些小点是花粉。花粉学家出,这是桤木和松树的花粉,另外还有一些是3000万年前的植物花粉。
什么地方会有这些花粉呢?花粉学家告诉警察,唯独维也纳南部的一个人迹罕至的水涝地区,才会有这些花粉。就这样,现代科学解开了花粉之谜。
在铁的事实面前,罪犯只好如实招供了谋杀罪行。警察根据罪犯的口供,在那水涝地区果然找到了被害者的尸首。
如今,公安人员在破案时,已开始重视花粉的作用。他们从鞋泥、发垢、手提包里的空气中寻找花粉,为破案提供线索。
花粉为什么能够帮助破案呢?
原来,花粉有以下特点:
花粉多——一朵枫树花,有8千粒左右花粉。一朵棉花,有2万粒花粉。一朵豌豆花,有3万粒花粉,一朵苹果花,有5。7粒花粉。松树的一个花序有16万粒花粉。一朵蒲公英花,有24万粒花粉。一棵玉米,有5亿粒花粉。一棵松树,在一年内能产生60亿粒花粉!
花粉小而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只有用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看得见。它的大小是用微米(亦即一百万分之一米)为单位计算的。松树的花粉要算是比较大的了,直径也只有80微米。花粉小,也就很轻,一般只有0.000000001克重。这样,风一吹,花粉就漫天飞舞,到处都有它有踪迹,可以飞到1000多公里以外,可以飞到2000多米高。
花粉形状各异——油菜和百合的花粉是椭圆形的,水稻和菜豆的花粉是球形的,还有的是三角形、四方形、元宝形。
现在,研究花粉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花粉学。
也许你会问,那位嫌疑犯的鞋泥中,怎么会有3000万年前的花粉呢?
这是因为花粉有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即使埋在泥土中,里面的有机质已经烂掉,外壳依然存在,形成极为微小的花粉的化石,被称为“微体化石”。
在不同的年代,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于是,在不同的地层中,也就埋有不同的花粉化石。地质学家们很注意研究地层中的花粉化石,用来确定地质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瑞典地质学家借助于分析地层中的花粉,找到石油矿,引起各国的注意。后来,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等国地质学家,也运用地层中花粉的分析,找到煤矿、石油矿。解放后,我国在寻找油田时,地质学家们也十分注意研究地层中花粉的分布,从“花粉信息”中得到线索和启示。
1975年,英国科学家平森特博士注意起新鲜的花粉来。他认办,分析这些花粉的成分,同样可以帮助找矿。
他的研究方法十分有趣。每到一地,便捕捉那儿的蜜蜂。蜜蜂是花粉的天然采集者。从蜜蜂腿上,可以取到成团的花粉球。平森特博士用光谱分析法分析花粉球的成分。
有一次,他发觉花粉中的含铅量比平常增加了4—9倍。他根据蜜蜂提供的这一“信息”,在当地找到了铅矿。
他的发现,为找矿提供了一种新奇的方法。有人照他的方法去做,查出某几个地方的花粉中的金、汞、锌、砷含量明显偏高,结果找到了金矿、汞矿、锌矿、砷矿。
小小花粉,已成了不可小觑的“信息库”!
《希特勒日记》和笔迹鉴定
1983年4月20日,突然从联邦德国的《明星》周刊上,爆出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希特勒的60本日记,被找到了!
于是,该刊开始长篇累牍地连载《希特勒日记》。
紧接着,颇有影响的英国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也开始译载《希特勒日记》。
希特勒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突然发现了希特勒这么多、这么详细的日记,不仅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注目,尤其引起历史学家的关心,因为日记中所透露的许多秘事,与过去历史学家的考证不一致。
比如,1941年,希特勒的副手赫斯突然驾机单身逃往苏格兰。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赫斯叛逃。然而,《希特勒日记》中却说是赫斯奉希特勒的密令,派往英国谈判单独媾和。如果计划失败,赫斯将终生不吐露真情。
又如,1940年英军从欧洲大陆败退,数十万人集中在敦刻尔克海滩,危急万分,而接应的船来不及一下子把那么多人运回英伦三岛。可是,德军竟没有乘人之危聚歼英军。历史学家对此不解。然而,《希特勒日记》却说,希特勒曾亲自下令,不准德军在这时进击英军,以便日后与英国单独和谈。
《希特勒日记》轰动了世界。
《希特勒日记》究竟是真是假?
有人认为这是真货,因为日记所记述的事情,与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那么吻合。不可能伪造内容如此丰富的60本日记。
然而,许多专家表示怀疑。有人指出,希特勒总是忙到快天亮的时候才去睡觉,他从来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与他共事多年的人也从未看见过希特勒日记。
为了证明《希特勒日记》“货真价实”,《明星》周刊刊登了那一本本日记的封皮照片,而且公布了其中几页手迹。
这下子,马上引起美国笔迹专家克莱福德·欧文的注意。他经过与希特勒真正的手稿笔迹对比,明确指出“《希特勒日记》是道道地地的冒牌货!”
历史学家们经过核对,也指出“《希特勒日记》上的一些记载,牛头不对马嘴,明显违反了史实。”
于是,联邦德国档案馆、联邦德国刑事和联邦材料检验局对《希特勒日记》进行联合调查。
1983年5月6日,当时的联邦德国内政部根据联合调查的结果发表公报,指出《希特勒日记》并非出自希特勒之手,而是后人炮制的赝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宣布,不再刊登伪造的《希特勒日记》,两名责任编辑宣布辞职。
通过对《希特勒日记》真伪的判别,可以看出,笔迹鉴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形形色色的案件中,为了识别一些伪造的信件、遗书、借据、契约、协议等,常常需要作笔迹鉴定。在侦破书写反革命字句的案件中,笔迹鉴定成了破案的钥匙。
如今,笔迹的鉴定,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叫做“笔迹学”。
笔迹学创始于1860年。创始人是法国神父阿沛·米兄。
米兄神父最初研究笔迹,并不用于破案。当时他认为,字如其人,笔迹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他收集了许多人的笔迹,进行分类研究。他发现,性格相近的人笔迹相似——这便是笔迹学最早的理论。
他认为,飞龙走蛇般的笔迹,说明作者豪放自信;字里行间毫无规律,说明作者虽然热情但缺乏自信;至于字迹潦草者,可能是因为疏懒,也可能由于作者文思如泉,一气呵成……。
美国人艾尔伯特·奥斯本也从事笔迹学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笔迹就是他身上的一部分骨肉,他不可能凭借意志完全舍弃它。”他的这句话,前半句说明“笔迹如人”,后半句说明伪造笔迹必然会露出马脚。
正因为这样,奥斯本认为笔迹是可以鉴别的,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判明真伪。
奥斯本提出鉴定笔迹的3个步骤,即:比较,分析,判断。
笔迹鉴定比指纹鉴定要困难一些,因为指纹无法伪造,而笔迹则常常以伪乱真。
据《美国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的文章指出,笔迹学专家们常常从以下这些细节比较、分析、判断笔迹的真伪:
1、笔划的浓淡、粗细。
2、笔力的轻重。
3、书写的流畅性、规律性、节奏性,笔锋的角度、对称性、艺术性所表现出来的书写熟练程度。
4、起笔、连笔和收笔以及这些笔划对于书写整体之间的关系。
5、字形上的花式、装饰或缩略。
6、书写上有无连贯性。
7、线条性,那就是书写是否和某一基本实线和虚线形成一定的关系。
8、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和总体之间的关系。
9、书写时的速度和方式。
10、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字体。
11、字母及其组成部分的大小比例。
12、笔从纸上提起的程度。
13、笔划的修补和重新描摹。
14、手的颤抖、迟疑不决和捉摸不定。
15、握笔的姿势。
16、书写在纸面上的布局。
17、书写姿势不正常和书写时特别小心翼翼的迹像。
18、疲劳、疾病、年龄、酒醉或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当然,这里列举的18条鉴定笔迹的原则,只是针对英文书写而言的。汉字的笔迹比英文更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其中,笔迹真伪的最大区别在于真迹是写出来的,而伪造的则是描画出来的。尽管描画的字可以酷似真迹,但毕竟永远无法避免描画所造成的虚假感。
1956年,在美国长岛发生了绑架孩子的案件。绑架者给孩子的家长赎金索取单末的落款为“Yourbabysitter”,即“照看你的孩子的人”。
警方注意到两个“Y”字上都有“2”形笔法,抓住这一特征,查阅当地20万人的档案,核对笔迹,他们终于在一个犯人的假释报告上,查到类似的笔迹,据此,侦破了案件,逮捕了绑架者,救出了孩子。
当然,查阅20万份档案,逐一核对笔迹,工作量是够大的,而且也颇费时间。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电脑专家与警察局合作,采用电脑辨别笔迹,使鉴定笔迹的时间缩短二十分之一以至百分之一,大大加快了破案速度。
返回:司鉴网首页《白衣侦探》目录
“变形O案件”
笔迹可以鉴定、辨别,用打字机打出字的信件,也能鉴定、辨别吗?
美国安全勤务局局长尤·鲍曼在回忆录中,曾详细谈到了他在40年代末开始负责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安全保卫工作时,如何侦破“变形O案件”。
那时候,杜鲁门经常收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