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辞典-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法'伏尔泰
译者:王燕生
译者前言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
面的代表人物。他战斗的一生及其思想在近代法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异常
深远,可以说超过了许多法国大思想家,有些史学家甚至说若没有伏尔泰便
不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他才华横溢,在诗歌、戏剧、小说、历史、
哲学、散文各个方面都有杰作,而宣传启蒙思想的活动则是他战斗的一生中
最突出的一面。他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他认为哲学家应该是战斗的
思想家,而他一生的经历就体现了他这一信念。所以他的思想在十八世纪法
国大革命前夕,影响极大,成为当时法国思想界一代宗师。
这位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先驱、卓越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生身
世曲折多变,浮沉不定。他于1694 年11 月21 日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
家庭。原名弗朗索瓦一马利?阿鲁埃(Fran- Cors-MarieA
rouer)。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公证人,后任国库税吏。他7
岁丧母,由他胞姐抚养成人。父亲拥有相当财富,因此他得以受到优良的教
育。早年就读于大路易中学,得到良师熏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又加
上他聪颖过人,能博闻强记,拉丁文学造诣颇深。在这所中学里就读的都是
些贵胄子弟,他在同学中,结识了一些重要贵族人物,如达尔让松、德?西
德维勒、达让塔尔、德?黎塞留等人。在校期间,他的写作艺术和才智,大
胆思想和独特创见已经初露锋芒,引起老师们的惊异。他年甫10 岁已能赋
诗。他的教父夏托纳夫修道院长与当时社交界女名流尼农?德?朗克罗很友
好,便把小阿鲁埃介绍给当时已是90 高龄的尼农。她很欣赏这个诗童的才
华,便在遗嘱上遗赠他两千埃古银币做买书费用。尼农这一美举鼓励了少年
伏尔泰从事文学写作的志趣。1706 年,他12 岁时,夏托纳夫又好意介绍他
进入当时以言论自由闻名的圣殿修道院文艺团体、其中多风流潇洒、倜傥不
羁的文人才子。这正投其所好。小阿鲁埃在座中以谈吐锋利透辟而为人瞩目。
1711 年,他中学毕业后,老阿鲁埃要儿子进修法律,儿子却坚持要从事文学
事业。父亲见他儿子这样醉心干诗歌写作,又见他在写他的一部悲剧(《俄
狄浦斯王》),又与这些令人担心的文艺界人士往来而深为不安。1713 年便
决定送他到自己友人法国驻荷兰使节夏托纳夫侯爵那里任大使馆秘书。在那
里他爱上一位避居荷兰的法国女作家迪努瓦耶夫人的女儿。迪努瓦耶夫人心
中对于女儿另有打算,不满意这件事,便告到法国大使夏托纳夫那里,后者
立即罚小阿鲁埃禁闭,最后把他遣回法国。还写信通知他家里,措词极为严
厉。1714 年,父亲又决定送他在诉讼代理人阿兰事务所去见习。这时他年甫
20,就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文竞赛。写了一首颐歌,因为没有得奖,
便在一部小讽刺剧《泥潭》里对拉莫特院士发泄怒气,惹他父亲大为不满。
他家友人德?科马尔丹先生对年轻的阿鲁埃处境深表同情,得到他父亲的同
意,把他带到自己的圣安热宫邸暂避。在那里少年伏尔泰遇到了老科马尔丹
先生,他是圣安热侯爵,曾任财政大臣和国务秘书,熟悉亨利四世和路易十
四王朝一切史实、宫廷秘闻。他一生所见所闻记得清清楚楚。常喜对人侃侃
而谈这些小故事,无一遗漏。少年伏尔泰获益不小,为他日后撰写史诗《亨
利亚德》和史学著作《路易十四时代》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就在这时他
酝酿了史待《亨利亚德》的腹稿,起草了《路易十四时代》的初稿,并且完
成了使他一举成名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
1715 年他回到巴黎,又从事文艺写作。次年因为写诗讽刺当朝摄政奥尔
良公爵,被逐出京城,流放在奥尔良左近的苏利,成了爱好文学的苏利公爵
的座上客。1717 年初,摄政召他返回京城,宽恕了他。但不久在京中出现一
首题名为“我见过”的讽刺诗在暗中流传,作者在待中历述他目睹的件件蠢
事、罪行,灾难。诗的未句说:“我年甫20 就已见识了这些罪恶。”后来查
出作者原是一位名叫勒?布兰(LeBrun)的诗人。当时小阿鲁埃虽已
23 岁,但由于此诗诗句酷似他的手笔,警署便硬说是他的作品。于1717 年5
月把他投入巴土底监狱;囚禁了十一个月。他在狱中不忘写作,修改他19
岁时写的悲剧《俄狄浦斯土》,完成了史诗《亨利亚德》初稿《联盟》(L
aLigue)。次年4 月,摄政了解他无辜受冤,恢复他的自由。但是当
时法律规定,在国家监牢囚禁的人,出狱后必须放逐外地。4 月11 日他被送
往巴黎南郊夏特内流放。10 月12 日才获准返回巴黎。1718 年11 月18 日,
伏尔泰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在巴黎法兰西喜剧院首次上演,非常成功,连
演45 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通过这出悲剧,作者显露出他杰出的文学天
才和深刻的反僧侣、反迷信的哲学思想。就是这时他才开始采用了他的笔名
“德?伏尔泰”。(伏尔泰这个名字,据传记作者孔多塞说,本是他贵族出
身的母亲的一块领地的地名。他先以“德?伏尔泰”为笔名,后来简称伏尔
泰。)从此伏尔泰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他获得摄政和
国王颁发绘他的年金。从此他在文学生涯中蓬勃发展,继续创作。先后写出
《玛丽亚纳》、《冒失鬼》等戏剧。此外他的史诗《亨利亚德》初稿《联盟》
的若干篇章也在许多文学沙龙里传诵。在《俄狄浦斯王》初获成功后,有六
七年光景,他的文学才能和声誉一直平稳上升。他经常出入于宫廷权贵之门。
1725 年9 月5 日,法国国王在枫丹白露举行婚礼,还上演了伏尔泰的《俄狄
浦斯王》、《玛丽亚纳》和《冒失鬼》三出戏。王后看《玛丽亚纳》时感动
得泪流满面,看过《冒失鬼》又使她大笑,对于作者赞许有加。同时作者还
获得15oo 里弗尔年金。眼看他就要戍为宫廷诗人,跻身上层社会,得偿少年
时代向往出人头地,一跃而为伟大人物的宿愿。当他正在踌躇满志之际,不
幸的厄运却向他袭来。前一年(1724),他住在梅宗堡,堡主是他的好友。
在那里感染了天花,几乎死去。后来幸而痊愈。便离开梅宗堡。1726 年,他
在歌剧院跟一个无耻的贵胄骑士罗昂夏勃发生口角,后者用轻蔑的口气问他
的姓名向他寻衅。伏尔泰却回答说:夏勃这个名字我不知道。两天之后,在
喜剧院的取暖室,这位骑士又问伏尔泰姓名来寻衅,后者就回答说上次在歌
剧院已经答复他的问题了。罗昂夏勃举起手杖威胁说应该用棍子回敬他。过
了三天,伏尔泰在苏利公爵家里参加宴会,罗昂指使人把他诱出饱以棍棒,
据说罗昂躲在对面一家商店里暗中指挥,还大声叫道:“不要打他的脑袋,
那里边还会出好东西呢!”伏尔泰受了这般侮辱,愤愤不平,要与这个恶棍
决斗。但是贵胄不屑与平民交锋。伏尔泰又到处去申诉。当时罗昂家族权势
之大,不是文人伏尔泰所能抗衡的。因此他到处碰壁,人家都认为他不自量
力。甚至平日的好友也对这件事置之不理。不但无处申诉,而且当局为了防
止伏尔泰再闹着要报复,4 月17 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在狱里监禁半月。
当局为了根除后患,释放他出狱,但条件是必须离开法国。他被迫流亡异域。
5 月2 日孔代先生奉国王之命押送伏尔泰到加来监视他上船离岸。这一年5
月,他到了英国,初到英国很苦恼,因为未能复仇雪耻反而被迫去国,文学
生涯也告中断。这次的打击迫使他深刻尝到封建专制对于平民压迫的音头,
促使他从攀龙附凤跻身显贵的迷梦中猛醒,开始走上反对封建权贵和宗教迫
害的斗争道路。他虽然受到压抑,但是年轻富有活力,很快就重振精神,从
事研究英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商业组织等等情况,研究英国语言文学。
他在英伦备受朝野推崇,与英国哲学家博林布罗克爵士有书札往还。他研究
牛顿的物理学和哲学学说,吸取了培根和洛克的理论。1726 年他在英国格林
威治登陆时,也并非是行囊空空的流亡人,手中有9000 英镑的汇票和巴黎英
国大使馆的若干介绍信,在经济方面并不拮据,所以得以安心学习。最初几
个月在旺兹沃思隐身,还访问了乡村教师们了解贵格派的情况,为他后来的
《哲学通信》(又名《英国通信》)关于贵格派公谊会的儿篇文章取得了第
一手材料。次年1 月,他到伦敦进见英国王室,受到加德林娜王后和英王乔
治二世的款待。他又结交了著名作家斯成夫特,后者为他在荷兰募集了刊行
史诗《亨利亚德》的基金,他所心爱的这部作品于1728 年在英国伦敦出版,
他还用英文写了一篇论史诗的文章(“Essayon EpicPoetr
y”),附印在正文之前。他此时为后来的作品搜集了材料,起草了一些初
稿,有拟莎翁作品的几部悲剧,依照法国趣味写出,还准备了《查理十二史》
和上述《哲学通信》其他若干篇的材料。他同时受到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接待,
与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很友好,他对英国
人民能获得思想自由和政治平等深有感触,特别是英国对待伟大人物的态
度,赋予他们自由和荣誉,在他看来恰好跟法国令人头痛的专制制度、对文
人迫害的情况相反。特别是他觉得那里社会地位虽有区分,但人与人之间只
有才德的差别,别无不同之处。大家都可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