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俗眼看史记 >

第10章

俗眼看史记-第10章

小说: 俗眼看史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知己知彼,自信信人。当领导,就该这样当。

第三节〃马上得之〃,马下治矣

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之后,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登基为王;国号〃汉〃。刘邦是农民出身,按照文革时期的分法,顶多算是个中农。纵观历史上农民出身的领导大多由于阶级局限最终失败了,刘邦却成功登基为王,成就了一世伟业。所谓乱世出英雄,治世则有明君。

战后,百废待兴,刘邦深知需要个好的〃药方子〃来治愈战争带来的创伤。在刘邦背后有一队良医在,何求无良药?刘邦首先做的就是固本。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就是国之根本,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刘邦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其实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就规定:关中从军者免除其全家徭役1年。刘邦称帝之后,又规定:诸侯子弟留在关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原籍的免除6年,军吏士卒爵位在6级以上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后又规定:吏卒从军到达平城以及守卫城邑的,都免除终身徭役。汉高祖十一年又规定:士卒随从进入蜀、汉、关中的,都免除终身徭役。汉高祖十二年又规定:二千石官吏进入蜀、汉、平定三秦的,世世代代免除徭役。他是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了,也算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了。

据说,有一次刘邦到长安,看到宫殿建设非常宏大,很生气地责备萧何〃治宫室过度〃,会加重徭役,妨碍农业生产。其实,汉初的徭役制度并不算太重,男子从23岁到56岁是服役年龄,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1个月,称为更卒。每人一生中到京师服役1年,称为正卒。到边疆戍守1年,称为屯戍。尽管这样,刘邦还是尽量减轻群众的徭役。推行轻徭薄赋这一亲民政策,一方面他赢得了饱受战争迫害的民心,刘邦这个皇帝当然也好做了,与他人利与己便也;另一方面也使国家的经济得以复兴,国力得到增强。刘邦是农民出身,虽然曾经被骂成〃无赖〃,但他清楚地明白人民的心理,也很熟悉社会生活,可谓是老早就做好了实践调查,所以他是很有发言权的。

刘邦没有读过几本书,可他的谋算,他的管理人才的方法是在学校里花钱学不来的。美国电影《心灵捕手》的男主角韦肯曾经就说一个贵公子哥,你花上万元的学费还不如我花几毛钱在图书馆里学的多。他不喜欢文绉绉的读书人,但他还是接纳了郦食其,这是他知人善用的表现。真正扭转刘邦不爱文人这一想法的是陆贾。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谈《诗》《书》,刘邦实在受不了就骂他卖弄没用的学问,还说这个江山是靠我们在马背上打下来的,《诗》《书》有何用。陆贾说了一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也就是说:〃你厉害,在马背上打得天下,可你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文武并重,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刘邦被驳的哑口无言,虽然觉得很没面子,可是面子是小,国事为大啊!好在刘邦肚量大,不像读书人把面子看得那么重,才听取了陆贾的意见,开始以文治国。为了显示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品位有水平的四有帝王,他命熟悉秦朝礼仪的叔孙通带领儒生们制定朝仪。任务完成后,叔孙通和儒生们还得到了嘉奖。刘邦有一次经过山东时,还亲自去祭拜了孔老夫子。从当初看不起人家读书人,到后来尊而从之,足见其心之宽,也可以看出,他已经不是当初的〃无赖〃了。

第一部分 第22节:刘邦:平民皇帝第一人(5)

在政治体制上,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三公九卿。然而刘邦的治国思想已大不同,初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端倪,也可见他利用了辩证法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对待秦国。当初,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建立政权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萧何制定了〃汉律九章〃。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一向仁厚的刘邦竟开始对他的开国元老们狠下毒手,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七大异姓诸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当属楚王韩信。韩信在他的辖区拥兵自重,他是唯一有实力可以与刘邦相抗衡的人。他在民间声望大,又有才。刘邦感到了〃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压力。韩信也确实有点不安分,仗着自己功绩大、面子大,有点目中无人。相比之下,张良就明白事理,深谙为臣之道,功成身退。韩信是元老,刘邦不可能无缘无故杀他的。正在刘邦要清理这些门户之时,有人打韩信的小报告来了,一张神秘的信函送到刘邦手里。信中说:〃韩信要造反!〃刘邦那是既高兴又发愁啊,高兴的是杀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愁的是怎么杀呢。按当时的实力,二人不分伯仲。不过话说回来,这封信会是哪位高人的手笔呢?我想不说大家也知道。刘邦拿着信在大殿上对群臣说:〃有人说韩信那小子想造反,已经开始部署了,你们看怎么办啊?〃众臣都哑巴了。人家韩信是谁?刘邦都忌惮他几分,何况群臣们。不过造反终归无理,刘邦总归是要对付韩信的。刘邦采纳了大臣陈平的建议:以全国巡游为名到楚王韩信的封地去,乘机把韩信抓了回来。因为按照惯例,皇帝去巡游,王侯是要去边域迎接的,这当然给了刘邦大好机会。被抓回来之后,楚王就成了淮阴侯了,韩信地位大不如前。可是刘邦还是不放心,他想:我这样对他,要是哪天他真的反了,那可不妙。几年之后,韩信被告与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陈豨,而在家里吕后和萧何合计将韩信杀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名将带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遗言告别人世。出谋划策的萧何最后也难免落得被冷处理的命运。历代王朝从来就是家天下的情势,作为异姓封王的韩信又怎么能得与刘邦共享天下呢?

纵观刘邦至此,一个人从乱世的文盲转变为一个治世的国君,相当于完成了从一个街头小混混到集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蜕变,真可谓奇崛。所以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经常听见这样的话——〃学校不是万能的,你必须在工作中锻炼〃。可见领导岗位不是一步就能登上去的,只有经过磨难才能成材。

第四节死也风流

公元前195年,刘邦迎来了影响他生死的一场战争:平定英布之乱。这么说倒不是淮南王英布有多厉害,而是此时刘老哥已经是61岁的高龄了,在他们的时代算得上是寿星了。刘邦在这个年龄应该是一个跤都摔不起的,更何况旅途劳顿还中了一箭。可是若要问〃刘邦老矣,尚能饭否?〃那可是问错人了,他仍然老当益壮,壮心不已呢。

英布之乱是刘邦给逼出来的。随着诸王侯的相继落马,特别是韩信与彭越的死,对英布来说就像是预警的霹雳,在刘邦和英布之间就还剩下最后一张窗户纸。为此,英布感到物伤其类,不能坐着等死。他也算是个久经沙场的人物,有的就是斗志及不服输的精神。刘邦派使者去淮南国做调查,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触及了战争的导火线。同年七月英布宣布反叛,宣称要讨伐刘邦的不义,这也是个好看的幌子罢了。战争之初,英布是很嚣张的,也取得了一点战绩。在他看来刘邦已老,不能再行军打仗了,但事实证明他是错的。虽然刘邦曾经有过让太子刘盈带兵出征的想法,但在太子的宾客们的搅和下还是决定亲自出征。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刘邦在蕲西最终将英布击垮。英布逃亡到今天的鄱阳地区,不料被当地人所杀,真是可怜。就这样,号称刘邦在位期间最大的一次叛乱就三下五除二地给解决了。

第一部分 第23节:刘邦:平民皇帝第一人(6)

然而,刘邦在回去路上就病倒了。吕后为他找来一位名医。他问医生:〃我的病怎么样?看得好不?〃医生说:〃可以,包在我身上。〃他则对医生说:〃我能打下这片江山是上天注定的,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注定的,我的气数将近,即使扁鹊在世也是毫无办法的。〃于是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把他打发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陛下去世以后,如果萧何也死了,可以以谁为相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略显迂愚刚直,可以用聪明有才华的陈平辅助他。但是陈平虽然有智谋,却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倒是个砍树挖根的人,还想知道更多将来的事。刘邦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这句话颇有点哲学意味。人总有一死,刘邦不接受医生的治疗,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真可谓通达从容,颇具风骨,真的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老粗了。

不久,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逝世,可他死后四天,吕后一直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吕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虑她的皇子尚为年幼,要是控制不好局势,说不定丢掉江山不说,连命都会丢了,整个国家也有陷入战乱的危险。于是,吕后找来审食其商量要不要杀掉所有的将领。不想隔墙有耳,有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告诉了将军郦商。还好郦将军不是奸佞小人,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并没有到处去宣扬,而是找到审食其,对他说:〃我听说皇帝已经死了四天了,却还没有公布消息,吕后要杀我们所有的将领来保陛下的江山?如果真是那样,天下才是真的危险了。诸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