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论-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所应该做到的“。
从雨果对生活含义的说明中,我们可以推论出他所说的关于生存的含义:生存就是活在世界上,仅仅活在世界上,既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动物没有意识活动、没有自我意识,它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同时,动物也没有创造能力,没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动物没有道德生活,不懂得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一句话,动物没有价值追求。而人则是为追求价值而存在于世界上。他有创造能力,有道德生活,他凭借着创造与德行,实现人的应有的价值。雨果所讲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其深刻程度,并不亚于某些哲学家。
也许有人不同意雨果的看法,认为动物也是知道自己的生命的价值的。
他们会问:动物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价值的话,不同的动物种群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为什么就连不同窝的蚂蚁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打得不可开交?这种现象不就表明动物也是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为自己种群的利益而进行战斗吗?它们不也是为自己的种群利益而尽自己的义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吗?如果动物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话,鸟儿为什么要做巢?为什么要为产卵和孵化小鸟做准备?大鸟捉到虫子后为什么自己舍不得吃,而要衔回来喂小鸟?雄鸟为什么又要照顾孵化小鸟的雌鸟?这不表明动物也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生活,在追求它自身的价值吗?
的确,在动物世界里,诸如此类的现象是很多的。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动物有许多“本事”是人所不具备的。所以,
…… 20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91
人有时也要向动物“学习”
,这就产生了仿生学。人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摹仿生物的一些特殊功能,从而提高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是,实证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告诉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动物的活动,都来源于动物的本能。这些活动能力都是通过生物遗传的途径获得的,而不是后天学来的;都是本能性的活动,而不是创造性的活动。动物只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而不能改造环境。猴子与老虎都离不开森林,然而当森林遭到破坏之后,它们只有离开这个地方,进入别的森林,而不会通过植树的办法去维护森林;更不会联合起来与破坏森林的人进行斗争。动物如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话,就不需要我们人类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了。
动物凭借本能,可以做一些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动物是不明白这种活动的价值的。以河狸为例,河狸(旧称海狸)是生存于森林中的河边的动物,穴居,而洞口开在水中。在洞口上方的水面上,它们用树枝做些遮掩,以免洞口被人或其它动物发现。同时,河狸用树枝、泥土在洞口周围筑成一个小水坝。这样,在河水水位下降时,洞口周围仍然存有一洼水,洞口就不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河狸的这些活动,都是出自本能。它会筑水坝,但不知道筑水坝的价值何在。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河狸从河边迁移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结果,河狸做窝时,照样要在洞口外筑一道水坝。可见它们并不知道筑坝的意义,而只是按照遗传的本能办事。它不会改变千百万年来遗传的活动程序。它的
…… 208
2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活动不会超出本能所规定的范围一小步,不会有超出本能范围的任何追求。
正因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只是为了求得自我保存,而求得自我保存的方式是通过本能去适应环境,所以说动物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动物的活动,除了凭借本能保护自己的生存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没有超出本能的任何追求,当然也就没有由此带来的欢乐与苦恼。
人有永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A作为一种动物,人也有本能,但是人的活动与追求远远超出了其本能的范围。所谓人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主要是说人不仅仅要活在世界上、要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且要追求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存以外的数不尽的需要。从本能的要求来说,人要求吃饱、穿暖。但是,人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
人在生存的基础上,要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丰富、更舒适、更能体现他是一个人。
在物质生活之外,人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爱情、友谊、认识世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追求永恒的意义、追求幸福等等。一句话,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存的,而是要活得有滋有味,要把自己生命中的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要把一切可能争取到的幸福,都变成现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不能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要主动地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创造人生的幸福。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的欲望与追求,都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这是人与动物、生活与生存的重要区别之一。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古人说,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七情,生、死、耳、目、口、鼻之欲
…… 20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91
是六欲。这些概括也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其具体欲望、情感,是非常多的,而且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向前发展的,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计算。就衣食而言。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候,人们的欲望只是求温饱。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就欲求美味。
这个美味就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追求了。
鸡、鸭、鱼、肉,对于刚刚脱离温饱问题的人来说,就是美味了。
而对于吃惯了鸡鸭鱼肉的人来说,就不屑一顾,这些人就开始追求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吃腻了之后,又开始欲求生猛海鲜;在这些餍足了之后,还会花样翻新,不断生出更多的名堂,总之,人即使把世界上可吃的东西吃遍,也不会罢休。
人不仅要吃要穿,还要住、行、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衣食住行也还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与安全的需要。人的其他方面的需要所产生的欲望,就更多了。而且每一方面的欲望,都会是一个由低向高无限发展的趋势。
俗话说:人心无尽,欲壑难填,这个“心”指的就是人的欲望之心。这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也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欲望与追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欲望是设立一个目标,追求是通过努力,使这个目标实现。
欲望是无限的,追求也就是无止境的。追求成功了,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则快乐。否则,人会感到痛苦。欲望满足带给人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消失;新的欲望、新的追求又会开始。追求失败、欲望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痛苦,并不能终止人的欲望。在欲望没有满足时,人们或者是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再次发起追求的攻势;或者改变欲求的
…… 210
491第一章 人与幸福
目标,改变追求的方向。从绝对意义上讲,遏制欲望、停止追求的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不曾有、也不会有的。
永不满足的欲望与追求,这既是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根,也是遭受痛苦、烦恼的源。
动物只有肉体,而人还有灵魂A动物之所以只是生存而没有有滋有味的生活,是因为动物与人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动物只有肉体,没有灵魂;而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灵魂。
说到灵魂,就需要对灵魂这个概念加以界定。因为各种思想体系的人,都在使用这个概念,其含义很杂乱。讲迷信的老百性,常把灵魂与鬼魂混为一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魂魄与肉体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人死后,肉体与魂魄就离开了:肉体腐烂,但魂魄仍然存在,俗称鬼魂。宗教学说中,也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人活着的时候,灵魂寄居于人的肉体之内,主宰着人的躯体;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躯体而他往的结果。人死之后,灵魂或是上升到天国得到永生;或是下到地狱受到惩罚;或是转托别种生物躯体;或是长期到各处游荡。迷信与宗教中所说的这种灵魂缺乏科学根据,是人的认识的迷误,自然不足为信。
我们所说的灵魂,与迷信、宗教中说的灵魂,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具体一些说,是指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其他一切内心世界的东西。人的精神世界的这一系列的要素,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的根本性的特征。人有理性,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根据
…… 21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91
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生活;人有理智、有情感,所以才能有精神生活,有多方面的精神追求。最高级的动物虽然也有一些心理活动,甚至有一些十分简单的“语言”
,但是它们没有抽象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没有建立在创造能力基础上的劳动与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活。高级动物有一些简单的情绪反应,但是没有形成人一样的情感生活。所以建立在理性与情感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动物是不具有的。动物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灵魂,所以动物只能是物,而不能称之为人。
人的灵魂是依附于人的肉体而存在的。没有肉体,就不会有灵魂。
而人的肉体则借助于灵魂而使自己区别于动物,过着人的生活。灵魂与肉体二者相互为体、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不能分离。
但是灵魂与肉体二者又有质的不同,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需求。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