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

第52章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52章

小说: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92

    自 我 论782

    呢?

    首先,自我评价不一定是以这一小组的价值系统为根据,它可能是根据其它标准。补充调查表明,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不符的人拥有更多的所谓参照群体,它们的意见对这些人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人作出自己的职业自我评价时往往不仅根据别人对他目前工作的看法,而且考虑到自己过去的经验,这是新手所不可能的;领导者评价自己的组织能力不仅根据下属的反应,而且根据上司对自己的态度,等等。

    此外,许多东西取决于集体内部的相互关系。集体并不单纯是个体的总和,也不是抽象的实验小组的同义词,而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系统,它给各种自我评价打上自己的烙印。

    因此苏联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类似情况下并不只是将个体的自我评价同群体评价作比较,而还考虑到集体的特点和共同活动的内容等等。

    所以,他人意见的内化既需要作社会比较,也需要有个人定性的过程(人们总是首先把对自己的某种态度归因于别人,然后才把它接受为评价标准,或者加以拒绝)

    ,此外还要根据既有的“自我形象”及价值标准对信息进行取舍。

    社会比较的原则也同样是多方面的。虽然我们的“自我”的许多要素看上去纯粹是描述性的、表达性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潜在地意味着某种数量或质量比较。首先,个体将自己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作比较,将自己的追求与成就作比较。其次,个体将自己与其他人作比较。

    第一个因素已反映在著名的詹姆士公式中:自尊=成就追求

…… 293

    82自 我 论

    有的人追求世界第一流的地位,而以屈居世界第二为不可忍耐的耻辱,有的人则会为在区级比赛中获胜而感到高兴。

    追求水平越高,就越难以满足。詹姆士公式的正确性不仅为生活经验所证实,而且为许多专门试验所证实,这些试验表明,在某项活动中的成功和不成功对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

    虽然成就与追求的比较初看起来是纯属于个体的事,实际上它也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将自己与这社会环境的其他参与者作比较。例如,青年人报考高等学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将要应试的各门科目的成绩,而且要考虑到竞争可能达到的程度(多少名考生中录取一名,他们的水平如何)。

    美国心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一项很有意思的试验。他们请希望在一家商行任职的一些人独立地对自己的几项个人品质作出评价。然后接待室里又出现了一个假装谋求同一职位的人。第一次是一个衣着讲究、自信、温文尔雅、手提皮包的人(“干净先生”)

    ,第二次是一个落魄(身穿脏衬衫,赤脚穿便鞋)的人(“肮脏先生”)。在这以后找借口让求职者重新填写同样的自我评价表。结果怎样呢?遇到“干净先生”后他们的自我评价降低了,而遇到“脏肮先生”后他们的自我评价提高了。人们不由自主地以另一名求职者的形象来衡量自己的向往高度,将自己与他作比较,从而对自己作出评价,尽管谁也没有要求他们这样做①。

    社会和心理背景不仅影响到“自我形象”的动机与评价

    ①格根,K。

    J。

    :《自我观念》,纽约,1971,第50—52页。

…… 294

    自 我 论982

    要素(追求水平)

    ,而且影响到它的认知要素。人们对使他们有别于某种中常人物的那些特性认识得要明确和清楚得多(“优异原理”或“背景距离”的作用)。在中等身材的孩子们中,在自由自我描述中提到“身材”的只有17%;而在身材较高或较矮的孩子们中,却有27%。在中等胖瘦的孩子们中提到体重的只有6%,而在瘦或胖的孩子们中却有12%;如果以自我知觉为基础,那么在认为自己瘦的孩子们中,提到体重的人数增加到13%,而在认为自己胖的孩子中提高到2%①。

    身体有某种缺陷的人,如驼背或视力差,总是要比没有这些缺陷的人更明显、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并且也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或身处异民族环境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属性要比多数民族或生活在本民族环境中的人更明显、更清楚,并且也更加重视。关于性别也可以这样说:异性占多数家庭中的孩子比同性占多数家庭中的孩子更多地想到自己的性别。换句话说,个体性被认为是一种特点即与别人的差异。

    与此同时,“背景距离”使“社会比较”变得积极起来,使“自我形象”

    变得更为不确定、更具选择性和内在矛盾。

    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个体不得不或多或少自主地选择他应该、能够或者想要指靠的群体,于是开始将自己和别人不仅按照“同异”的轴心作比较,而且按照“高低”

    、“好坏”

    、“对错”等原则作比较,这直接涉及他的自尊心。

    ①麦圭尔,W。

    J。和麦圭尔C。

    V。

    :《受个人差异影响的自发自我观念》,载林奇等人编:《自我概念》一书,第147—172页。

…… 295

    092自 我 论

    但是,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两方面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在与别人比较中得出的,对别人的认识和评价则在与自己比较中得出。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别人成为“自我”的原型,而什么时候相反地“自我”成为出发点,成为认识“别人”的参照标准?尽管自我认识总被认为是困难的,人们往往还是认为判断自己要比判断别人容易,也比较相信这种判断,特别是如果涉及内心状态和动机等等的话。

    谚语“人心隔肚皮”即由此而来。但是我们觉得是“对自己的直接认识”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定性过程(将一定的特性归于自己)的结果。

    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个人意义的各种特征起先在对别人的描述中出现,然后才在自我描述中出现。与此同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特点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反应、看法甚至身体特征要比与此不同的那些特征更为普遍、“正常”和正确。并非偶然的是,我们常常觉得他人要比实际情况更象我们自己。身材矮的人认为自己的身材是中等的,并且也这样称呼其他身材矮的人;好心人认为大多数人都心地善良,而说谎的人认为大家都说谎,只是假装诚实。

    因此把某些特性加给别人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自我揭露。

    反思的“自我”积极地参与不仅关于自己,而且关于别人的信息的加工,扮演着不言而喻的、虽然多数是无意识的比较标准的角色。

    自我定性原则的理论根源是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和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个体从三个主要来源汲取关于自己的情感、定势和信念的信息:知觉自己的内心状

…… 296

    自 我 论192

    态,观察自己的公开行为,观察这些行为发生的环境。内心信号越是微弱、矛盾或不可理解,人在对自己的判断中就越是依靠他所观察到的自己的外部行为事实及其条件,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行为作出对自己的判断。换句话说,不仅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取决于他对这一环境的知觉,而且他对环境(包括这一环境中的自己)的知觉和评价也和他在环境中的行为有联系①。

    人是否确实根据外在的、“行为的”

    标志来判断自己的情感状况和感情(我笑了,所以我快乐)

    ,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贝姆的说法只是一般定性理论的一种。根据客观的行为标志归纳内在的秉性,是自我意识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评价(认识)才能、能力以及其它一般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加以判断的品质方面。例如,学生的学习的“自我”

    ,亦即他对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观念,不仅是掌握关系人(老师、同学)的评价以及社会比较的结果,而且是根据自己活动的客观结果进行自我定性的结果。个体根据自己在一定活动中的成败,不仅对自己的素养及学识作出判断,而且对自己在这一活动方面的才能作出判断。

    如同社会比较一样,自我定性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无论在筛选、解释和区别对待因果因素方面,还是在挑选描述它们的用语方面,都是这样。

    在许多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说明自己解决一定课题的

    ①贝姆,D。

    :《自我知觉理论》,载贝科威茨,L。

    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进展》一书,纽约,1972,第6卷,第1—62页。

…… 297

    292自 我 论

    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结果显示出四种心理战略。第一种是想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无人称性和无法控制的力量,例如运气不好;而那些正确解决课题的人则相反,总想把成功归功于自己。

    第二种战略是推诿于课题的客观复杂性和信息、时间的不足等等。第三种是力图把不成功归因于动机的缺乏或微弱(“我能做到,但没有特别努力”)。第四种是缩小成功的价值(“我能不能做到不是一样吗?”)。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不成功的原因都被排除在自己的“自我”以外,而成功常常被归功于自己。

    对各种因素的选择性解释表现为个体有可能比如说对学校评分的客观性提出异议,不根据分数,而根据在科学小组取得的成功和同学们的公认等等对自己的学习质量作出自我评价。合理化的自我防御机制担负着同样的功能,这种机制促使个人找出一些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显得更有利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