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就有人质疑了,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怎么都没有人来救?台湾河流因为属于荒溪型,所以夏天时一旦上游下大雨,雨水聚集量极快,不过多久,滔滔洪水便滚滚而下,如果事先没有设置预警措施,在河床上的民众往往就会因为措手不及而受困。所以,每年全台各地消防单位都会处理相当数量的民众受困河流事件,因为都是单纯事件,而且绝大多数事件都以获救收场,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没想到这次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以悲剧收场。
那这两个小时里,相关单位在干吗呢?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权责沟通不良而造成迟滞。可能甲单位说这是乙单位的管区,乙单位又说这是丙单位的职责范围,丙单位又说要跟甲单位沟通协调,而真正等到甲单位要出发时,人已经被冲走了。
那几天,电视新闻一直不断回放二人被冲走一瞬间的几个画面,很不可思议地在社会上变成一种人溺己溺的痛苦,这也造成许多民众心理的阴影,甚至还有些人看太多次回放受不了,被迫前往医院向精神科求医。
最后,在媒体与舆论的不断指责下,这件事终于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政治洪流,使刚上任不久的陈水扁的支持率一度严重下滑,陈水扁也因此两次道歉。当时的“行政院”副院长游锡堃因此辞职,“消防署”和“警政署”的署长也自动请辞,一堆人被记了大小处分,这件事对当时的新“政府”可是一大打击。后来,台湾每次一有这种该救未救或可能会发生危机又不补救的类似事件,媒体几乎都喜欢用“巴掌溪事件翻版”来作为标题。
巴掌溪事件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当初那四个人被困在河中惊恐的表情,一直到被冲走时的最后一幕,都还清楚地记在民众脑海里,一想到就让人不舒服。这件事也让人开始注意到媒体SNG现场转播的影响力。在灾难事故和重大事件面前,SNG的方式是否有滥用来过度报道及炒作新闻的嫌疑,引发不少学者及社会民众的批判。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2000年的9月,台湾某知名商业杂志的封面,用了上海的那张经典照片——隔黄浦江远眺陆家嘴大厦群。照片上面写着豪迈的五个大字作为标题——“前进大上海”,好不震撼。当期用着大量的篇幅报道上海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咨询了许多的上海官员对上海的未来规划,访问了许多上海台商对上海与台湾比较的看法,走访了许多上海进步繁荣的地方。最后,结论就是,上海越来越繁荣,到上海发展肯定机会无穷,创造美丽前景与人生……当然,以大家对这家杂志的印象来说,这样的报道手法倒是很符合他们的风格。
而这一年稍早以前,有个在上海做生意的台商陈彬,写了一本《我的上海经验》,描述他近十年来高不成低不就的事业,生意中遇到的种种以及上海与台湾生活习惯的不同。本来是极普通的描述,没想到这本书一夕火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陈彬,突然变成名人。而当时媒体也号称,台湾经香港转上海的班机上,几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经验》。
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掀起了一股“上海热”,市面上出现一堆与上海相关的书籍,教你怎么在上海买房子,怎么在上海做生意,怎么在上海生活等。媒体也开始讨论上海好在哪里,开始大力吹捧上海,上海一切都好啊!所有有关上海的资讯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前进上海”成了新显学。
当然,在那几年上海的硬件是有很大的翻新变化的,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台湾社会,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股流行与热潮的呢?我一直觉得这要从陈水扁当选后开始说起。
当时民进党虽然取得“执政”地位,但是,国民党仍在“国会”中掌握多数,而且,沦为反对党的国民党,似乎又常为反对而反对,所以台湾政局基本上还是属于动荡不安的。再加上民进党当初突然决定停止建设第四核能发电场,又造成股市大跌,媒体又整天报道负面新闻,民众简直对台湾就失去信心了。
而那几年的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在台湾发展看似停滞不前,而上海似乎又一飞冲天的对比下,“上海热”可以说是结合了不满现实、追求发展、媒体大力吹捧、民众心理集体焦虑之下出现的如宗教神话般的造神运动。
上海热的高潮甚至可以在一些综艺节目里看到。比如说啦,当时有个政治模仿秀的节目,里面有个单元,就由艺人大炳来模仿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搭配一个上海姑娘夏帏老师,将一些经典的闽南语歌曲改编后用上海话来唱,顺便做上海话教学,这个节目还一度引起轰动。
我对这次上海热的第一印象是,拿起一本讲上海的书,里面刚好讲到古北,配了一张图片——仰角拍摄一位穿着时髦、戴着墨镜的女人在高档住宅大楼的中庭花园中散步的镜头。由此我对那一带有了个大概的印象。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会经常在那里出没。
早期到上海的台湾人都算是比较有钱的台商阶层,群聚效应的结果,使得他们几乎都在古北那一带居住。所以,这里一些专做台湾人的生意,或台湾人开的餐厅、商店应运而生。
当然,也不是所有台湾人在上海做生意都那么顺利。有时候在一些台湾人开的餐厅里吃东西,会突然有台湾人跑过来跟你攀亲带故地搭讪,跟他聊起来后,他还会告诉你一些此地人心险恶、投资风险之类的事情,最后免不了留下一句要投资找他,一副古道热肠的样子。等到他走后,餐厅老板又会过来跟你说那个人有多坏,专门骗台湾人,不要相信他之类的警告。原来,这一带也是所谓“台流”的出没地,尤其是仙霞、水城路一带的餐厅。这些人大多数是早年就来上海经商,但失败后又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敢回台湾的。好一点儿的,就乖乖地留在这等家里微薄的接济,恶劣一点儿的,就专门欺骗更后来的台湾人,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与纠纷。
但换一个角度讲,台湾人对上海也常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比如大多数人的记忆都还停留在“十里洋场”的风华上,要不就是类似老式留声机传来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那种情调当中,非要亲自到这里来才体会到,真实的上海,也是一样柴米油盐的社会。
其实上海本身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一直觉得,《长恨歌》的最后其实是一个隐喻:长脚代表的是一切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杀死了王琦瑶代表的旧十里洋场的风华,不仅杀死她,还要继续消费“老上海情调”的最后记忆——李先生送她的首饰。
话说回来,那本杂志在几年后,又在封面大做一次文章,不过标题改为“上海大撤退”,鼓动大家往二三线城市发展。不过这时,大家也比较能一笑置之了。
亲民党成立
亲民党是在2000年“大选”后成立的,党主席是宋楚瑜。虽然说宋楚瑜在当初参选“总统”时是以无党籍候选人参选,但竞选班底团队也都是当初在省政府里的那些人马子弟兵。再换个角度来说,就算你以无党籍身份当选,没有政党奥援'1',你的这些政策要谁替你背书呢?对于没选上的宋楚瑜来说,若要延续他的政治生命,组党当然是他唯一的选择了;就算选上了,这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宋楚瑜在省长任内,一直强调自己是“新台湾人”,在选举时的团队也叫“新台湾人服务团队”,其实就已经有政党雏形了。后来几经波折,在“大选”后不到两个礼拜,这个新成立的政党终于定名为“亲民党”。
亲民党在草创之初,延续了宋楚瑜省府团队的魅力,享有较高的支持度,除了原本他的手下外,许多成员也来自国民党与新党——亲民党成立后,新党又被边缘化了不少。不过这些脱党加入亲民党的,也大多是一些墙头草。基本上,这是国民党泛蓝分裂之下的产物,也是一个以宋楚瑜个人魅力在支撑的政党。
到了2004年“大选”,连战与宋楚瑜搭配竞选,再不幸落败,亲民党及宋楚瑜的声势也大不如从前了。再加上宋楚瑜参加2006年的台北市长竞选时,得票数居然只有6万票,怎一个惨字了得。果然,以前那些墙头草们为了自己的选举考虑,纷纷又跑回国民党。元气大伤的亲民党,现在也正面临着泡沫化的危机。
那几年,有好事者将台湾政坛上几个主要政党比喻为古典四大名著:
国民党——《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
民进党——《水浒传》:《水浒传》的梁山泊,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
亲民党——《西游记》:《西游记》中以孙悟空撑场面,其余均为跑龙套的。
台联党——《聊斋》:《聊斋》是鬼话连篇。
'1'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
2001
乡土剧
乡土剧的流行,从这两年开始火爆起来。或许不应该说是乡土剧,精确来说是用闽南语来发音的连续剧。这个原因就跟之前说过的,因为资源集中,北部较发达,使用国语为主流,南部发展较慢,是北部人(尤其是台北人)眼中的乡下,又惯于用闽南语,所以“乡土剧”这一词的使用多少也包含了电视台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如老三台八点档的连续剧,几乎都是以国语发音,大家看连续剧说国语都习惯了。民进党上台后,标榜“本土”,在政治影响下,以闽南语来发音的连续剧,逐渐变成主流及收视率的保证,许多演员也只好纷纷学闽南语,这其中以无线电视台的民视以及有线电视台的三立为闽南语剧的大宗。
2001年绝对轰动的闽南语连续剧是《飞龙在天》,这部片在大陆某些地方电视台也有配音回放过。故事描述的是在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一家叫忠义堂的武馆,师父带着众徒弟徒孙参加反法战争的故事。而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