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茅蓬语录 >

第52章

茅蓬语录-第52章

小说: 茅蓬语录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执薄者烦恼少,悟境深者喜悦多。

上帝讲「我」就是真理、道路,佛讲「无我」才是真理、道路。

医生说:出生后七年,将完全不同于出生时,包括每一个细胞。

藉着不断自我净化的修持,「自我感」逐渐消失,并停止支配吾人的生命。

自我了悟的捷径就是断除自我感。

把你从虚伪的错误中移开,你将会发现「真我」到底是谁。

法的生命,茁壮于光明磊落、无私无我的心田,圆成于法的人格化的陶冶、熔铸。

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妄认有「我」,遂有爱之念,于顺逆而起憎爱,耽着五欲,流转沉迷,莫能自拔,皆执我故。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一切烦恼皆由「我在」及「有身」而起,普通人皆执「我身为实」,而一切烦恼生焉,故名「我执」。

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我们所谓漫长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帧帧死去的动作的连续组合罢了。

万德圆融具足身,此身我体本同伦,何因异此生迷执,别认虚空一聚尘。

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我所。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如果你认为是「我的」家庭、「我的」修行的话,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只是另一个苦的起因罢了。

如果仍有「我」和「我所有」的感觉来扰动和惑乱,不能称为「自在」。

人们的血液倾注在一起时,难以区别彼此,奇怪的是,人与人之间却划分得那么清楚。

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

要超越生死,要先破「我」。

自我的执念很耗费精神能量,因为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觉得备受威胁。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阖眼朦胧又是谁?





每一刹那的心念皆须观照,原因在于每一念皆是抉择的刹那,这些抉择的刹那造就了业。

除非对自己的言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则,最好是保持沉默,向内反观自心的念头。

当心仍在世间的时候,纵使一个人阖上眼睛,动也不动地坐着,他所看到的也只是世间。

我们需要观照苦和停止苦的因,否则的话,智慧绝对无法生起。

我们修行的本质是去观察动机和审视心。

所谓「闭关」的意思是收摄眼、耳、鼻、舌、身根,只留下心被观照。

修行就是直下观心,这就是智慧。

修行的目的,是要洞见和绝灭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

使你的心如同一张编织紧密的网,来网捕前来的情感和感觉,并且在你反应以前,就要观照它们。

修行就是注视,同时完全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于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质。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在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要在内心才能找到。

一般人只专心洗碗筷,却让自己的心染污了,他们遗忘了当下的自己。

只要知道你心的状况,别因它们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不要执着!犹如一封信——在你可以详尽内容之前,必须先拆开它。

对治执着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一起执着就要观照分明。尤其是生命的基础——我执,更不可轻易放过。

不论你身在何处,都要以观照和很自然的方式来认识你自己。如果疑惑升起,让它们自然地来、去。这很简单,只要不执着。

向外,就是六道往返,生死不定;向内,就是一个诸佛同体的本来面目。

探测你的内心,那么你应该可以认清全部的你。

我们用很多时间在追逐外在的自我,却没有用时间在「找回自己」。

外在有形的家,只是这世间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它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世俗的家而已。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它们如何地来和去,如何地生起和如何地消逝。

「法」必须藉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然后彻见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不是;哪些是平衡的,哪些不是。

只有一部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心。

观照你的心吧!背负重担的人认为是得,而在旁观看的人却只看到负担。

当你的心充满光明时,就能够清楚地看见你的烦恼(杂染),然后把它们都清除乾净。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觉知,并且向内去清楚地观照。

真理在里面而不在外面,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从你的老师那儿摘取好的,并且觉察你自己的修行。智慧是要你自己去观察和增长的。

如果你以真实的内观来看待事物,那么,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黏着。

解决问题必须靠智慧,而要拥有智慧便得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在你吃饱后,又多吃五大口——这就是我们无始的贪婪与染着。

真正的修行,只要留意你自己内里身、语、意过错的生起就行了。

最好的修行,并不须要去读很多的书,只要读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不断地从痛苦中逃跑,我们将永远也不能了知它。痛苦是我们应该察觉、认清的东西——如果你不观察它,何时你才能认清它?

无论痛苦在何处生起,洞察它!别看太远,就察看当下。

看你自己的心和身。当痛苦生起,去体察为什么有痛苦。当快乐生起,什么是快乐生起的原因?

修行绝不只是坐在蒲团上就好,更重要的是打开心灵,正视内心实际的情况。

经由浪费你的时间注意其他某人,你是不会成就任何事情的。

「看好你自己的心」,看着在你心中每件事物的开始以及结束。倘若没有人防护这颗心,便只有在一切的活动中被攫取了。

佛陀教导我们去观看佛法——真理,不要去看其他的人;去清楚地看,去洞悉我们自己;去了知我们的极限。

只是单纯地留意整个疑惑的过程,看疑惑如何地来和去;而后,你将不再被它们所苦。

我们必须与镜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方能看见自己的真面目。

我们须要质询内心所产生的任何不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机会能在情绪反应上下功夫和审视。这么做,便是在修习佛法了。

参学是在参自心,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日用云为,常起觉照,常在法性,三昧之中。

当知心识,皆是无明,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了脱之术,唯有观心,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所有围绕于我们四周的事物都将会成为苦的根源。

要真实地看见佛法,你必须往自己的身和心里看。

每当你即将去做某件坏事时,假若能及时看到自己,你便能停止。

看清这颗依赖着世间的心。

当我们看外在的事物时,就好像看着内在;当我们看内在时,那就像看着外在一般。

每一刻都保持觉醒。

要对治修行的障碍,就是认识它们,在每一刹那中彻见它们。

不论是瞋怒、懒惰、掉举或疑惑,要立即觉知它们的生起。

往内看,你就是佛。

如明镜照万相,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着心迷境,心外见法就不对。

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

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缚解从心,不关余处。出要之术,唯有观心。

无明迷故,谓心为动,心实不动。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谩:欺骗。)。

以憎爱故,心器破坏,即受生死,故诸苦自现。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而非注意外境的生灭。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静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此君子贵乎慎独也。

从有限的物质中,观内在无限的生命。

有智慧的人,随时都有自己的天平。

无论多壮实的树,如果许多鸟儿不断的飞来啄树干、吃树叶,不多时日,树自然就会枯死。同理,喜欢喧闹奢华的人,终究会为奢华所牵,成了妄想的俘虏,而看不清楚自己的心。

认识你自己,那么生活就会简单多了。

文字或声音的毁、誉、赞、谤、并不是因果的判决者,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及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了不可得,我们要当下观空。

地狱不为苦,不了自心为最苦。

我们应当勇敢地、诚恳地,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若总是不满东、不满西,着相而求,你如何修行呢?

人若不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就如烂疮般的,永远无法根治。

业力就是我们的生死,业从无明而来,无明从念头而来,念头从不知不觉而来,不知不觉从不懂得观照而来。

心是念力,念念随心。

与其想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们的念头。

若一直追逐境界,则会引导自己走向迷惑与混乱。然而,若你清楚地去观照世间,真实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无明乃是由于,你没有体悟到真实的圆觉法所起的。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与其死记经典的章句,不如把书放下,自己静静地反省,观察四周围的一切,包括生活的苦恼、内心的波浪,找出痛苦的原因。

当我们动了个念头要去伤害众生,就已经破坏了我们清净、安详的内在。

心如即是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