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三国张济大帝 >

第106章

三国张济大帝-第106章

小说: 三国张济大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内百姓相助,并非是魏延和霍峻二将号召,而是自发而起。

    这足以证明,张济彻底赢得了治下的民心。

    跟刘表治下接壤的,就是淯阳和安众两地,也是最后才归附张济的。

    但这两地的百姓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张济的英明,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安定太多了,豪强虽有,却不敢随意欺凌百姓。

    得知刘表也退兵的消息,收到了吕布的书信,曹操长叹一声:“此番失败,张济气候已成也。”

    郭嘉微微一笑道:“主公,未必也。”

    看着曹操向他看过来,郭嘉微微一挺胸,一脸的自信:“主公,虽然此番我军兵败,但主公能准确分析形势,做出从中原转战西凉之策略,乃我军之幸也。”

    “张济虽然异军突起,风头一时无二,然却是因主公、吕布实力不济所致。但是,北方袁绍,带甲数十万,岂是张济可敌乎?”

    “此番主公西去,兖州和豫州必然落入张济手中,此必然不是袁绍所愿见。”

    “近闻袁绍已经兴兵讨伐刘备,只要主公能坚持到袁绍灭掉刘备,袁绍的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张济。”

    “张济之地,东有吕布,南有刘表,面对袁绍数十万大军南下,如何能挡?”

    “一旦中原大战而起,主公也可顺势发兵,趁二虎相争,两败俱伤之计,重新夺回兖州和豫州,重新跟袁绍分庭抗礼也。”

    曹操心下一动,问:“奉孝的意思,在兖州和豫州之地,给张济挖一个大坑?”

    郭嘉一脸含笑地点了点头:“不错,嘉已有安排,只等日后主公率领西凉骑兵重回兖司豫三州也。”

    然后,郭嘉走上前去,在曹操的耳边轻轻说了几句。

    曹操登时喜眉弄色,哈哈大笑起来:“妙,奉孝此计妙哉。”

    “本将就先让那张济张狂一段时日,待到其与袁本初争霸之日,本将再将昔日耻辱和失地,连本带息全部讨要过来。”

    程昱和荀攸在旁,皆是眼观鼻,鼻观心,对郭嘉的妙计丝毫不关心。

    当即,曹操立即就给吕布回了一封信,说是此番讨伐张济,准备不足,导致不能成功,且先行退兵,养精蓄锐,来日再次讨伐张济。

    书信送出之后,曹操就开始准备退兵事宜了。

    文聘得知曹操拔营的消息之后,立即派出大量的斥候,严密探查曹军的动向。

    直到曹军进入豫州境界之后,文聘这才相信,曹操是真的退兵了,于是便派出快马,将这个消息向张济汇报。

    文聘的消息,跟祢衡的消息几乎是同时送到张济手中的,吕布也退兵了。

    五路诸侯共伐张济,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这是谁也没有意想到的结果。

    这一场大战,可谓是举国上下都在观望啊。

    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河北袁绍,以及幽州刘备,四路诸侯没有参与。

    刘璋和张鲁认为张济必败,袁绍并不确定,这才出手相助,只有刘备,眼光的确毒辣,早就看出此战张济必胜。

    所以,刘备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才会不惜背负骂名,杀死公孙瓒父子,强行夺了幽州。

    时间越是充足,刘备对抗袁绍的资本也就越大。

    事实证明,刘备的决策是对的。

    袁尚病重,袁绍错过了最佳的讨伐幽州时机,使得刘备趁机彻底掌控了幽州的兵权,更因为几样从张济处学来的仁政,赢得了幽州的民心。

    袁尚病愈,袁绍准备征伐幽州,天下诸侯的目光一下子就从南阳转到了北面。

    张济终于松了一口气,立即对四周的几座重镇重新调整了安排之后,就凯旋班师了。

    班师之前,张济提前派人回到宛城,将此次大捷的消息提前告知宛城百姓,以壮声势。

    这一次,张济也是损失惨重,六万大军,阵亡两万,伤者万余,其中重伤不能再战者近半,最后的折损是张济大军的半数。

    俘虏呢,几乎为零。

    所以,这一仗张济虽然挺过来了,但对他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短期内张济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

    中原的格局,算是能够暂时稳定一段时间了。

    但是,谁都明白,这只是暂时的,一旦张济缓过劲来,绝对会锋刃外指。

    只不过,张济对外扩张的第一步,会选择北面的曹操,还是南方的刘表,或者东面的吕布,各个诸侯的猜测略有不同。

    得到张济大捷的消息,整个宛城都沸腾了。

    宛城的百姓纷纷放起了鞭炮,敲锣打鼓庆祝,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

    在宛城经商的商人,也都纷纷松了一口气,张济胜,则张济对商人的政策就会持续下去。

    而更有眼光的商人,更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通过此战,可见张济的潜力有多大,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张济日后的疆域越来越大,他的商业政策也就会普及到更多的地方,商业市场也会更大。

    就在这种欢腾的热闹氛围中,张济率领大军凯旋回宛城了。

第168章 尽得淮南() 
张济在各处的防御,鲁阳重镇依然是大将文聘镇守,叶县和堵阳守军,也一并归文聘调遣,等于是张济将北线全都交给了文聘,守军六千。

    西线,南乡和析县,张济将防守的重任交给了徐荣。

    南阳郡的西线,最有可能进攻的,是西凉的马腾,以及汉中的张鲁。

    徐荣跟随董卓,成名较早,威震西凉不说,就算是汉中张鲁也知道徐荣的大名。

    所以,徐荣镇守西线,足以能让马腾和张鲁忌惮几分,不敢轻易进犯。

    西线的守军,一共是四千,南乡和析县各两千。

    南线呢,还是淯阳和安众两城,张济将霍峻抽了回来,以大将魏延镇守两地。

    魏延的大名,荆州军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几乎所有的荆州军都认为,只要有魏延在,荆州军根本攻不破淯阳,而魏延则是能够随时南下,攻打新野城。

    东线,其实就是淮南之地了,这是张济新拓展的疆土。

    淮南之地,算是一个大区域了。

    而且,淮南之地,北面是曹操和吕布,南面是孙策,非重兵不足以镇守。

    镇守此地的主将,更是责任重大,必须是有勇有谋之辈。

    张济经过一番思考之下,决定派大将黄忠率军五千坐镇寿春城,陈牧率军一千五镇守义成,祖郎率军一千五镇守定远,霍峻率军两千镇守合肥。

    其余一些边界地带的重镇,张济也派有驻军,一千,八百不等。

    整个淮南地区,张济一共是驻军一万五千多人。

    因为吞并了淮南之地,得人口五十多万,加上原本张济治下的五十多万,共计人口已经是一百一十万了。

    根据当时的律令,十人养一兵,所以,张济治下有人口一百一十万,就可以招募十一万大军。

    此战之后,张济的大军只有三万,距离十一万还差八万。

    张济还有屯田兵六万,这些士兵是练兵和屯田兼顾,直接就可以转为正式士兵。

    于是,张济就责令各地,根据人口数目进行募兵,主要是为屯田所用。

    其实,之前张济的治下并不大,屯田兵六万着实太多。

    只不过,张济的短板是粮草,养不起太多的兵,不然就会使得百姓生活受到影响。

    但现在不一样了,屯田的效果已经出来了,张济的粮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所以,这一次张济直接募兵八万,全部为屯田兵。

    屯田的范围,自然也从南阳拓展到了淮南之地。

    黄忠的任务,很重。

    淮南之地,刚刚经历战火,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第一,安抚百姓,帮助一些人重建家园。

    第二,屯田,就是让屯田兵开辟新田。

    一边练兵,一边屯田,所得粮食不但够这些士兵吃用,还有结余,能够上交张济的府库。

    第三呢,就是扫平淮南其余势力了。

    淮南之地,除了黄忠这股最大的掌控势力之外,还有两股势力,分别是庐江太守刘勋,以及在灊山落草为寇的陈兰等人。

    这个时候,刘勋跟陈兰等人正打得不可开交呢。

    刘勋有大军一万,但他留守六安一大半,亲率三千兵马前往濳山,欲剿灭陈兰等人。

    陈兰呢,虽然只有一千兵马,但濳山地利好啊,易守难攻,双方就僵持不下了。

    从陈兰弃官到濳山落草之后,刘勋就率军征伐了。

    现在张济那边的战争结束了,刘勋和陈兰还在打着呢。

    黄忠采用法正的计策,突然来了一个急行军,昼伏夜行,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了六安城外。

    刘勋不在城中,六安城里只有三千守军,其余四千人马分守各处,根本来不及救援。

    黄忠的威名,足以能震慑六安的任何一个守军,群龙无首之下,守城副将选择了投降,黄忠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六安城。

    紧接着,黄忠派人到招降了其余各地,庐江北部的城池全部落入到黄忠手中。

    刘勋登时就难受了,他的三千兵马还在濳山之下,跟陈兰对峙呢。

    庐江沦落,刘勋的后路被断了,不说无路可退,就说这三千兵马的粮草,就是大问题了。

    后路被断,濳山又久攻不下,刘勋立即就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无奈之下,刘勋只得举兵南下,投靠了孙策。

    巧的是,刘勋刚刚过江,投靠孙策不久,孙策就出事了。

    刘勋举兵投靠,使得孙策大喜,认为这是江东转运的好时机,不禁心情大好。

    卧床一个多月,孙策都快急出病来了,便不顾众人的反对,带人打猎去了。

    结果,打猎的时候,突然遇到一只猛虎,孙策的战马受到惊吓,将孙策从马上摔了下来,脸磕破了,口吐鲜血,昏迷不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