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687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687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吃人事件”很快就解决了,镇长和当地士绅被请来,费尽心思解释好半天,终于让当地人相信他们不是在吃人。

    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好几次,比如中研院史语所和体质人类学所都藏有大量人体骨骼,还有殷墟出土的头盖骨,以及近代人类的各种骨骼。有一天,李庄农民为史语所送菜,就像进了孙二娘的黑点,吓得当场逃跑,害怕下江人把他做成人肉包子。

    现在很多本地人都在自家门上挂照妖镜,还点燃柏枝驱鬼,扎草人跳傩舞,见到“下江人”也是绕着走。

    金岳霖站在祖师殿外看了一阵好戏,突然反应过来正事还没做,连忙揪着路人问:“怎么出镇子?”

    童第周莫名其妙被逮着问路,下意识往来时的方向指去:“我是从那边进镇子的。”

    “多谢!”金岳霖说完就跑。

    童第周所指的方向是江边码头,跟林徽因居住的月亮田正好相反……

    金岳霖跑到江边,猛然回过神来,自言自语道:“咦,不对呀。”

    “汽划子来了!”

    “汽划子来了!”

    几个小孩儿在江边奔跑雀跃,指着江中的小江轮大呼小叫。虽然李庄是个货运码头,但江轮还是非常少见的,孩子们纷纷跑来看稀奇。

    金岳霖本来想转身回镇上继续问路,突然看到江轮甲板上站着个熟人,立即挥手大喊:“明诚兄,我在这里!”

    小江轮靠岸,周赫煊踩着梯子下船,跟金岳霖握手道:“老金,我来晚了。”

    “不晚,不晚,正好合适。”金岳霖颇为高兴。

    码头上的搬运工人也围过来,问周赫煊是否需要卸货,周赫煊立即让他们上船搬运物资。

    江边就有茶馆,由于周赫煊带来的物资很多,立即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片刻就有好几个人跑来询问情况。

    在得知周赫煊的身份以后,当地士绅迅速在码头上汇集。

    虽然李庄百姓非常愚昧,但当地士绅却很开明,同济大学等机构搬来李庄,就是他们主动邀请的。

    当时昆明的一些机构准备搬来四川,但遭到各地士绅拒绝,理由是“手长衣袖短”、“小庙供不起大菩萨”等等,唯独李庄士绅发出十六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周先生,久仰大名!鄙人罗南陔,李庄区(国党)党部书记,欢迎周先生到李庄做客。”一个老者过来热情握手。

    周赫煊笑道:“李镇长,叨扰了。”

    罗家是李庄的大族,罗南陔的侄子罗伯希还在成都当过第26集团军的办事处参谋,邀请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就是罗伯希首倡的。

    罗南陔又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李庄舵把子范伯楷。”

    “范兄好!”周赫煊抱拳道。

    范伯楷连忙说:“不敢不敢,周神仙是洪门大哥,我在你面前只是小辈子。周神仙带这么多货来是做生意的?有啥子需要帮忙就说一声。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周赫煊笑道:“这都是一些米面油盐和书籍药品,捐给迁来李庄的学术机构。我还运了一批电线过来,准备给李庄通电,到时希望各位父老能够帮忙。”

    罗伯希喜道:“通电就太好了,周先生为我们李庄做了件大好事啊!”

    “这位是?”周赫煊问。

    罗南陔立即介绍:“这是我侄子,以前当过军中参谋,现在已经退伍了。”

    周赫煊对罗伯希说:“通电事宜,还请罗老弟组织人手。”

    “一定一定。”罗伯希连忙回礼。

    罗南陔拉着周赫煊的手说:“周先生,请移驾到镇上,让李庄子弟都见识一些先生的风采。”他又转身对范伯楷说,“范兄弟,周先生运来的货就交给你了,都搬到仓库里放好。”

    “交给我就是,”范伯楷猛拍胸膛,随即大喊,“兄弟伙都来帮把手,周神仙捐的东西,少了一样老子要你们的脑袋!”

    就在当地袍哥帮忙搬货的时候,罗南陔带着众人簇拥周赫煊进镇子,沿途还有人鸣锣开道:“周神仙来啰,闲人退散!周神仙来啰……”

    这不喊不要紧,一听是周神仙驾到,全镇百姓纷纷出门看稀奇,男女老少对着周赫煊指指点点。

    金岳霖一直插不上话,此时连忙追上去:“诶,诶,明诚兄,你先弄点磺胺给我。”

974【白肉】() 
    “我们太平时代的事业(考古),现时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俭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算最为得体的办法。个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至苦到不堪。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中间来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就饱满到万分。”

    这段话是抗战期间,林徽因和沈从文谈起考古(主要为考察古建筑)时所说的。

    林徽因得的是肺结核病,历史上,她住在李庄的六年几乎都在卧床。即便如此,她还拖着病体帮梁思成和金岳霖查阅资料,甚至《中国建造史》一书有部分内容直接就是林徽因执笔的。

    而梁思成也不轻松,他从昆明出发的时候感染破伤风,治愈后又前往重庆为营造学社筹集经费,一路奔波辛劳终于在李庄跟病重的妻子汇合。到李庄以后,梁思成又犯了腰背上的疾病,不能躺也不能坐,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只能站着做研究。

    事实上,夫妻俩在离开昆明之前就生活窘迫了。梁思成写信给费正清索要美国杂志,而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索要一些旧衣服,谈到这种情况,梁思成在信中自嘲道:“看来我们已实实在在沦为乞丐了。”

    网上黑林徽因是绿茶的朋友,不知道是否真了解她一生的事迹。只她在抗战前后的表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便没有抗战,一个弱女子拖着病体,数年如一日的翻山越岭考察古建筑,没有大毅力根本坚持不下来。

    留芬饭馆。

    梁思成搀扶着林徽因进来,感激道:“明诚兄,多谢你的帮助。”

    “一点小忙而已,”周赫煊责怪道,“思成兄,你前段时间去重庆筹款的时候,怎么不来找我?怎么说我也算是任公的门生弟子。”

    梁思成苦笑着解释:“我在重庆筹钱的时候,你还在美国没有回来,就不好意思去周公馆打扰嫂子们。”

    周赫煊又问林徽因:“林先生感觉好些了吗?”

    林徽因说:“服用磺胺以后退烧很快,现在额头只有点微烫了。”

    周赫煊道:“现在磺胺属于政府管控物资,我这个药厂老板也拿不出太多。我打算每个季度给同济医学院捐一批,你需要用药时就去同济大学拿,他们会特别为你留一份。”

    金岳霖连连说:“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这个年代,肺结核还没有什么特效药,磺胺已经算是最有效的药品,至少林徽因不用再硬扛疾病好几年。

    就在四人说话之际,突然有人哈哈笑着走进饭馆:“明诚,你这个财神爷终于来了!”

    周赫煊回头一看,起身抱拳道:“济之先生,孟和兄,孟真兄,好久不见。”

    李济、陶孟和、傅斯年三人并肩而来,看样子他们关系还不错。但过两年就要闹得很不愉快了,都是钱搞出来的,部门之间为了抢有限的经费,这二人差点没打起来。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李庄很常见,有无数反目成仇的例子。童第周之所以离开李庄,就是被同济大学的生物系主任给逼走的,这些学者们也非个个都是圣人。

    争吵、谩骂、流言蜚语、友谊破裂……在李庄的每个角落弥漫着。林徽因在文章里感叹:“我很怀疑,是不是人们在一个孤岛上,靠着十分菲薄的供应生活,最终就会以这种小孩子的方式互相打起来。”

    周赫煊和李济是老熟人,当年在清华园就经常见面聊天,李济甚至还参与过小灵均起名字。两人还同去山东考古过,当时周赫煊在现场顺了一片残缺的“蛋壳陶”。

    至于陶孟和与傅斯年,周赫煊只在林徽因家的客厅里见过一次,算是点头之交。

    陆陆续续的,饭馆里又来了一些人,都是同济大学的人,分别有周均时、黄榕增、丁文渊、魏特、史图博、艳克兰、史梯瓦特、陈一荻等等。从魏特到陈一荻这些人都是外教,以德国人和波兰人为主,说的是清一色德语,不会德语的同济学生根本没法上课。

    顺便一提,陈一荻这个德国女博士的丈夫,正是我国著名医学家陈雨苍。如今陈雨苍还在上海法租界做着地下工作,专门为延安和上海传递情报。陈雨苍还没等到建国就去世了,而陈一荻则一直留在新中国任教。

    留芬饭馆的老板端着白肉上桌,笑道:“各位先生,这是我亲自切的裹脚肉。”

    魏特这个老外不会说中文,只朝着老板疯狂拍大腿。

    老板立即心领神会,乐道:“明白,你是要红烧蹄髈。”

    魏特眉开眼笑,竖起大拇指说:“轰骚滴棒,轰骚滴棒!”

    周赫煊笑着用德语说:“魏特先生看来经常来这里吃饭啊。”

    魏特道:“这家饭店的红烧蹄髈好吃,非常好吃,是我吃过最美妙的食物。”

    陶孟和说:“最好吃的还是裹脚肉,肥而不腻,口吃留香。我攒下的那些工资,都贡献给老板了,现在都变成了穷光蛋。不过嘛,就是裹脚肉的名字太俗,有伤大雅。”

    周赫煊笑着回头对老板说:“干脆改名叫李庄白肉吧。”

    “这名字好,”老板也是妙人,飞快跑去拿来纸笔,“请周先生赐名题字。”

    周赫煊挥笔写字的时候,李济哈哈大笑:“老板的生意做得好。”

    一阵欢笑之后,周赫煊对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说:“周校长,我从重庆搞来了一批电线,还请你们组织工学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