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322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322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63【国难?】() 
“以大无畏之精神,作长期之奋斗,以黜暴力而伸张正义,以保国家之人格,为民族争生存……”

    上面这段话,是常凯申决定迁都洛阳时说的,听起来似乎振奋人心,但背地里却糟糕透顶。不管是常凯申,还是汪兆铭,都巴不得早点结束“淞沪之战”。

    中央政府已经彻底没钱了,国家主席林森甚至在2月初通电全国:“自即日起,所有在国府各机关服务人员,一律停止薪俸,每月仅酌发生活费若干,以维持个人生活。”

    可怜那些没有外水的民国基层公务员,连工资都拿不到,甚至发基本生活费都要“酌发”。

    中央政府连年打仗,接着又遇到全国性水灾,没存货、没税收,能有钱才见鬼了!

    洛阳人民就更加头疼,好端端的突然祸从天降,中央政府莫名其妙就要迁都过来。一下子搬来那么多人,城市街道拥挤不堪,物资跟不上导致物价飞涨,底层百姓的收入根本买不起粮米。

    迁都洛阳的馊主意,就是张继那老家伙提议的,常凯申没有多想就同意了。

    最开始的迁都工作,是在日军攻打上海之初就进行的。十九路军还在淞沪抗战,以常凯申为首的中央政府就开始跑路了,甚至可以用“仓皇出逃”来形容,连中央政府重要文件都来不及整理装箱,用麻袋一捆就塞火车运往洛阳。

    这得多孬种啊,日军只攻打了上海几天,南京政府就一窝蜂的往洛阳逃跑。

    近两个月来,常凯申、汪兆铭、宋子文等人,他们根本不敢长留南京,分别住在一节节火车上,在陇海线来来回回。今天洛阳,明天郑州,后天可能就到了开封、徐州,或者突然出现在上海、南京。

    谁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忙些什么,有人干脆戏称为“火车上的国民政府”。

    以中央政府的这种恐慌态度,如果日军不顾一切进攻,恐怕华东、华南地区会跟东北一样,轻轻松松就被日本给占领。

    说张学良没有骨气,一枪不放就丢弃东北,其实常凯申也好不了多少。大哥不说二哥,大家都特么差不多。

    幸好,日本鬼子没有充足的侵华准备。早在3月初,日军就在英法美诸国的调停下宣布停战,并没有进一步入侵上海。

    即便如此,常凯申也不敢松懈——日军还没撤兵。他虽然隐约感觉到日本人的真实意图,但还是拿不准啊,生怕小日本疯了会不给列强面子。

    于是乎,迁都洛阳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着。

    如今中央机关都差不多迁过来了,挤在洛阳城里扎堆,南京只剩下何应钦维持军事和治安,罗文干主持外交,实业部长陈公博和卫戍司令陈铭枢等人处理相关事务。

    至于国家主席林森,则安安心心待在洛阳,他年纪大了不想折腾,爱咋咋地。

    说起咱们这位林主席,堂堂的国家元首,却精于“无为而治”。陈继承被林森任命为洛阳卫戍司令,高兴之下跑来谢恩,林森却避而不见,让秘书传话道:“武官直接去见常凯申,文官直接去见汪兆铭,别到我这里来。”

    你看,人家林主席这甩手掌柜当得多好啊,深得黄老之学的精髓。

    ……

    周赫煊沿陇海线坐火车来到洛阳,只见火车站人山人海,中央各级机关政府全往这边搬。南京虽然还是首都,但军政人员大部分都搬来了陪都洛阳,眼下的情况乱得跟菜市场一样。

    周赫煊在火车站傻乎乎等了半天,都没有叫到黄包车。因为人实在太多了,好不容易发现一辆空车,立即就有十多个客人争抢,洛阳的黄包车夫倒是生意好得很。

    “周老弟,你也来洛阳了啊!”突然有人喊道。

    周赫煊回头一看,却是上海青帮大佬黄金荣,他立即笑道:“黄老板,好久不见!”

    黄金荣笑呵呵地介绍身边的同伴:“周老弟,这位是全国商会理事长、上海各界抗日会常委,王晓籁王先生。”

    周赫煊抱拳道:“原来是王先生,久仰久仰!”

    “周先生说笑了,应该是我久仰您才对。”王晓籁哈哈大笑。

    王晓籁是读书人出身,参加过光复会,后来又经商开了许多纱厂,成为上海商界的知名人士。然而他暗地里却是青帮大流氓,跟常凯申、陈其美等人交往密切,属于上海政商界和混混界响当当的人物。

    这次在洛阳开的是国难会议,主要讨论救国和救灾问题,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邀请,颇有些全国政协会议的味道。

    只不过,像黄金荣、王晓籁这种大流氓都来开会,这特么开的是什么国难会议?

    “咦,那个是孙秀才?”黄金荣指着远处说。

    王晓籁回头一看,顿时有些不高兴,咒骂道:“这人也好意思来开国难会议?”

    黄金荣所说的“孙秀才”,正是已经下野的大军阀孙传芳。王晓籁当初支持北伐的时候,曾被孙传芳下令通缉过,所以两人之间很不对付。

    不止孙传芳来了,吴佩孚以及天津好多“寓公”都来了。他们名义上是来“共纾国难”,其实是打着爱国旗号,想要借机重新出山捞好处。

    如今大军阀、大流氓齐聚洛阳,此地简直群魔乱舞,周赫煊倒生出些看好戏的兴头。

    磨磨蹭蹭好半天,周赫煊和黄金荣等人终于来到洛阳城内。

    30年代的洛阳,古建筑保留得极为完整,让人感觉仿佛一下子穿越回明清时代。不过洛阳毕竟是河南的省会,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大力开发,已经拥有了机场、铁路、兵营等设施,偶尔一两座现代建筑夹杂在古城中,说不出的怪异之感。

    中央政府给参加国难会议的人员,专门安排了旅店,周赫煊在此遇到好些知名人士。

    比如胡适就来了,而且身份还很高,相当于文化界的一号会议代表。另外还有诸多民主党派、各行业人士,众人在旅店里喝酒划拳打麻将,吵吵闹闹的哪有半天遭遇国难的样子?

464【签名游戏】() 
有人在喝酒、划拳、打麻将,也有人是真心为国纾难,许多军政官员和民间人士都在悄悄串联奔走。

    比如立法委员戴任,这位老先生已经70岁了,联合18人准备提交《应付国难计划案》,对“作战时”与“媾和后”两种情况提出预备计划。议案指出:“日本并吞中国,由台湾而朝鲜,而满蒙,进而再侵入沿海及腹地,为明治以来传统的大陆政策,历数十年而未尝稍变也。”

    戴任分析了日本的国情和国策,认为对日问题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应做长期抵抗的准备,就算和谈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只是一时之安而已。戴任说:“我料日本必不能牺牲此传统(大陆政策)就此罢手,不出五年或十年,势必卷土重来,中国再为日本枪炮、坦克、飞机、军舰所蹂躏,变成残酷黯惨的大修罗场。”

    另有刘成灿等人准备串联提交《限期充实军备编练民团一致御侮案》,提出“(国党)党员45岁以下,暨中学以上学生,一律受军事训练”,这是要号召全民皆兵。

    反正大家绞尽脑汁,各种各样的提案都有,靠谱的、不靠谱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周赫煊在旅店住下以后,很快就有两拨人跑来找他。一拨人撺掇周赫煊在《航空救国案》上签名,号召大力发展航空业,打仗的时候才有能力和日本人进行空战;另一拨人撺掇周赫煊在《纾难救灾案》上署名,希望政府加大救灾力度,严惩贪腐舞弊的救灾官员。

    周赫煊仔细把两份提案都读了一遍,发现没什么大问题,就刷刷刷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些人前脚刚离开,商界代表后脚就跑来了,串联周赫煊一起署名《抵制日货案》。商人们认为日货充斥国内,每年要攫取无数利润,只有抵制日货才能限制日本经济发展。

    嗯,这个很有道理,周赫煊又刷刷签名。

    不得不说,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因为许多参会人员都来自民间,好不容易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当然不愿意放过这次机会。

    很快重头戏就来了,张君劢、童冠贤、杨端六等人来到周赫煊房间,希望周赫煊能够支持他们的主张。

    “周先生,好久不见,”张君劢笑着握手道,“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童冠贤先生,这位是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杨端六先生。”

    “幸会!”

    “幸会!”

    众人互相握手问候。

    童冠贤直奔主题,说道:“周先生,我们准备在国难会议上,提出‘结束训政、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的议案,希望你能够支持。”

    周赫煊把他们的提案仔细看了看,基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这些人属于“民主立宪派”,强烈反对训政和独裁。不仅要求制定宪法,而且还提出设立中央民意机关,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周赫煊苦笑道:“诸位先生的想法是好的,但恐怕很难实现。”

    杨端六说:“不管难不难,总得争取一下。”

    这次国难会议,其实就是在社会各界要求改革实行民主的呼声压力下,中央政府才被迫决定召开的——提议者是蔡元培。

    张君劢也说:“这是个民主立宪的好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周赫煊摇头道:“就算中央答应民主立宪,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童冠贤道:“即便只是做样子,也总比不做样子更好。民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要我们长期争取,就迟早有真正实现的那天。”

    “好吧,我签名。”周赫煊再次刷刷署名,他对这些追求民主的学者还是很敬佩的。

    童冠贤收起那份提案,抱拳道:“多谢!”

    “举手之劳而已。”周赫煊笑道。

    “民主立宪派”绝非这几位,很快中国青年党的也来找周赫煊,希望周赫煊支持他们“******,制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