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迅速收回中东路,正好可以壮大东北军病危,让日本人不敢乱来,此乃一石二鸟之策,”张学良反而安慰说,“明诚你无需多虑,我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情报工作,对苏联的情况了若指掌。苏联如今政局混乱,百姓贫弱不堪,财政极度艰难,他们是不敢动兵的,只能坐视我收回中东路。”
周赫煊气得怒骂:“给你这些情报的人,都是一帮混蛋!苏联去年就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虽有少许乱象,但斯大林已经掌控大权,国力迅速恢复发展。东北军和苏联开战,没有半点赢的可能。”
周赫煊说得没错,帮张学良传情报的人是真混蛋!
奉军少壮派想着打仗立功,铁路系统的吕荣寰等人,想着收回中东路后按股分红。于是听信西方和中国的各种反苏言论,把这些扭曲报道当成真实情报,合谋起来整天在张学良面前唱衰苏联,说苏联根本不能打仗。
张学良已经被这些“情报”洗脑了,深信苏联外强中干。再加上儿子夭折心情不好,根本没有正常理智来判断真假,此时听周赫煊这么一说,他立即不悦道:“明诚,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东北军几十万健儿,何惧苏联?自北伐胜利以来,南京政府接连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各地租界、领事裁判权,使得国人心气大振,中华国力蒸蒸日上。而今我收回中东路,也是为国谋福,顺应中国崛起之大形势。”
周赫煊苦苦劝道:“南京政府收回的那些东西,要么是洋人主动给的,要么是向比利时、丹麦这种小国下手。英美法日等国的领事裁判权可曾真的收回?而且宁肯得罪英美法,也万万不能招惹苏联,因为苏联就在我们旁边啊,它出兵可比英美容易得多!”
张学良性子软,他不想跟周赫煊争吵,只说道:“行了,不要再说了。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
周赫煊却没停下,继续劝道:“一旦东北武力收回中东路,必然引发两国战争,东北军必然会吃败仗,苏联也要跟中国断交。倒是,就完全帮日本人入侵东北,扫除了苏联的障碍。六帅,东北的日本租借地,还有5年就到期啊。日本人绝对会在这五年内,强行出兵占领东北的,你要三思!”
“我知道,”张学良头疼道,“我有些累了,你回吧。”
副官朱光沐走过来说:“周先生,请吧。”
“唉!”周赫煊长叹一声,无奈地离开,知道是劝不动了。
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并不仅仅是被怂恿,他自己也是倾向于出兵的。
年纪轻轻坐拥东北三省,张学良可谓少年得志。用后来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得到这种“飞来的权利后”后,“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他施展抱负包括两方面,第一,对内打压旧派,提升少壮派的地位,稳定东北局势;第二,对外动用武力,增加自己的威望。
对外用兵,是转嫁内部矛盾的好办法。
张学良也想用用,他被错误情报干扰,把苏联当成了立威的软柿子。
还有就是,收回中东路后,每年可增加1000多万的金卢布收入,这对财政紧张的东北而言相当具有诱惑力。
而且不管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南京国民政府,甚至是日本政府,都支持东北对苏联动兵。张学良自认为得到各方支持,胆子就更壮了,周赫煊劝得动才有鬼。
周赫煊再牛逼,也不可能让张学良只相信他,而怀疑所有部下合谋起来欺骗自己。
随后的几天,东北的教育界、铁路界、少壮派军人、爱国人士,纷纷发来电报劝张学良出兵。甚至常凯申都在极力推动,并承诺中苏一旦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款数百万军费。
常凯申能安好心吗?
人家才是真正在玩一石数鸟之计。
挑拨张学良跟苏联动武,常凯申一可以反俄,二可讨好英美,三能提升自己威望,四能把张学良跟中央绑死。
张学良哪里看得到这些?他本就是平时优柔寡断、关键时轻率冲动的性格,收回中东路的各种好处诱惑着他,各方的怂恿也让他心动不已,再加上儿子夭折想找出气筒。
于是脑子一热,下令出兵!
这场战争要打4个多月,东北军一败涂地。苏军因此占据我国的黑瞎子岛,成为日后中俄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张学良也被打得失去信心,从面对苏联时的年少气盛,到后来面对日本关东军时的怯弱退缩,这是有一个微妙的心理转变过程的。
第312章 311【步步错】()
事实上,中国收回中东路,确实有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那就是苏俄刚成立时的1919年。
列宁为了取得中国的认可和支持,表示愿意放弃沙俄时期在中国攫取的所有权益。到1920年,苏联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各项原则,并提出和中国共管中东路的意向。
然而当时的苏联属于洪水猛兽,北洋政府害怕和苏联建交后,会得罪英法美等列强,对苏联释放的两次“好意”不予理会。
那个时候张作霖的实力也不够,对外忙着跟段祺瑞中央玩阴谋诡计,对内忙着收拢东三省大权。他要是能腾出手的话,直接武力收复中东路即可,多半还会得到列宁的赞赏。因为当时驻守中东路的俄军和职员,都是沙俄残余,在苏联政府眼中属于“白匪”。
仅仅在“第二次对华宣言”的一年后,苏联大致平定国内混乱,第三次派人来华。这时北洋政府又怂了,迫于压力只能跟苏联建交,可列宁当初许下的承诺却翻脸不认账了。
白白浪费了大好良机!
苏联在中东路的控制权,除了铁路外,还有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
年初的时候,张学良下令收回中东路电话权,苏联其实是默认的,只是要求偿还数百万的电话安装费。
甚至在两个月前,常凯申为了对付冯玉祥,害怕张学良和冯玉祥联手,故意密电张学良,称:冯玉祥组织护党救国军叛乱,与苏联驻哈尔滨领事有关,意图把东北彻底****。
如此低级的挑拨离间之计,张学良居然信了,或者说不敢不信,因为苏联在东北确实有各种小动作。
张学良顺势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把总领事都抓走,一共抓捕苏联各类官员、职员39人。
苏联其实不想跟东北军打仗,因为其国内正在实施一五计划,缺钱缺粮打不起。面对张学良如此挑衅,苏联承诺,只要张学良释放被捕人员,苏方愿意交还中东铁路局的部分权限。
换做张作霖,早特么乐颠颠答应了!
或许正是苏联释放出的善意,被张学良认为是软弱表现,更加坚信苏联外强中干。他不愿一步步收回中东路,而是打算一劳永逸,只要这事做成,不仅能够立威固权,还能缓解东北财政危机,更能交好南京政府和欧美列强。
北戴河,张学良借住在朱家别墅。
7月10号那天,中东路事件就爆发了,东北军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各种企业。
此时已经是7月19号,双方冲突虽然持续一周有余,但并未真正发生交火。苏联只是派军队拆毁关键路桥设施,阻止东北军的进攻速度,为苏联调派援军争取时间。
张学良正在花园里乘凉,副官朱光沐拿着电报纸匆匆而来:“司令,沈阳急电,让你速速返回!”
“什么事?”张学良问。
朱光沐表情严肃地说:“苏联因为中东路事件,宣布与中国断交了!”
张学良蹭的站起来:“弄得竟如此严重?”
好嘛,张学良还抱着侥幸心理呢,以为苏联真的外强中干不敢打仗。
张学良接过电报一看,厉声怒骂道:“常凯申王八蛋!”
电报上说,苏联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宣布与中国断交了,而这个消息他们是通过在东京的情报人员得知……
简直笑死人。
如此大事,南京政府居然不通知张学良,还需要从日本人那里获知消息。
常凯申这手玩得够阴险,铁了心要让张学良跟苏联死磕,他才好抽出空来收拾冯玉祥和阎锡山。
张学良在心里把常凯申诅咒了一万遍,强忍着怒火说:“准备回沈阳!”
就在此时,副官胡若愚来禀报:“司令,周先生派人来送信了。”
“让他过来。”张学良道。
孙永浩被副官领到花园,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说:“张司令,先生让我转告你,做大事切忌优柔寡断。”
张学良接过信,点头道:“你回去告诉他,我会仔细考虑的。”
副官送走孙永浩,张学良开始读周赫煊的信,这封信足足厚达12页。
在这封长信里,周赫煊详细阐述了苏联国内的情况,又对比了双方的力量差距,同时列出各自的优点和隐患。
最后,周赫煊给张学良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事情还有缓和余地,马上释放被捕的苏联人员,并利用手中掌握的中东路企业进行和平谈判。以苏联国内的情况来看,对方也是不想打仗的,拿出诚意必然谈判成功。
第二,如果不愿谈判。那么务必行动迅速,争取在苏联援军抵达前,就把战事给稳定下来,不可一拖再拖,给敌人可趁之机。只要掌握了战场主动,把守有利地形,苏联绝对拖不起。因为苏联缺钱打仗,并且要防备欧洲,加上远东路途遥远,苏联无法长期维持大军消耗。届时对方自然会妥协,一切都可以在休战谈判桌上解决。
历史上,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却完全没准备后手。
前线要求曾兵,张学良却不愿跟苏联开战,以没钱为借口拒绝出兵。直到苏联的“特别远东军”都集结完毕,并且开赴到东北了,他才发现不打不行,慌慌张张地发布对苏作战******,结果白白失去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