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1980-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经理你有所不知,我厂里的员工,很多都来自我老家那个村子,这些人从前没见过世面,在城里待的时间长了,很羡慕有自行车的人,他们也想买一辆,但这种紧俏商品,他们不可能买到呀!”
“周厂长,你替职工们想的真仔细,不过你买的太多,我们商场五交化部的自行车全算上也不到二十辆,除非是市五交化公司,否则哪家商场也不可能一次买到这么多辆自行车。”
“市五交化公司?我从来也没跟这个单位打过交道,杨经理,你在五交化公司有熟人吗?”
“周厂长,我跟你一样,咱们做食品的根本不跟五交化部门打交道,而且,你需要的数量太大,即使在五交化公司有熟人,如果不在关键岗位,也很难办到。”
跟老杨的通话虽然没能解决任何问题,起码知道了市五交化公司可以办这件事。
下午稍有闲暇,周建平拨通了马兴伟办公室的电话。
“建平,你这个大忙人,今天怎么想起来打电话?”
“没事儿,想跟你聊几句,在市五交化公司,你有没有认识的熟人?”
“市五交化公司?你跟他们还有业务关系吗?”
“没有业务关系,我想买自行车。”
“你怎么突然想起要买自行车?买自行车也用不着找他们呀,去稍微大一点的商场就行。”马兴伟道。
“不是我,是我厂里那些家在农村的职工想买,而且要买上百辆!”
“为啥想起来买这么多自行车?”
“这些员工来自偏僻农村,以前没见过世面,看见城里人骑自行车很羡慕,现在手里有了些钱,就有人想买辆自己骑,不过大多数都是给老家买。一帮村里的兄弟爷们,他们跟我提出这么点请求,我便帮他们问问。”
“原来是这个意思!那我告诉你,徐继明他媳妇,也就是我大姨子叶学梅,就是市五交化公司的会计,你找她准没问题。”
“是吗?这么巧啊,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第61章 好大面子()
找叶学梅办事,周建平当然要跟她老公徐继明通报一声。
“你们又不是不认识,你直接找她就行了。”徐继明道。
叶学梅还真不含糊,当即答应了周建平的要求,但她告诉周建平,一次购买一百辆可不行,因为省公司给华兴市五交化公司的计划,每月只有二百辆,其他单位也要照顾到,所以每个月最多只能给周建平五十辆。
这已经给了好大的面子!周建平只好让需要购买的员工到胡国林那里登记,按先来后到排队。
第一批五十辆自行车,第二天就送到了健生食品厂,按排队顺序,这些自行车分给了排在前头的五十名员工,至于购车款,周建平建议统一从今后的工资里扣除。
排在后面的员工看着崭新的自行车,好生羡慕,周建平告诉员工们,已经跟华兴市五交化公司订好了,大家只需等待,以后每个月都能买到五十辆,直到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
自行车的牌子除了“永久”、“凤凰”和“飞鸽”三大品牌外,还有几家不太知名的地方品牌,每个月买到的自行车品牌并不一样,好在厂里为数不多的城市员工对此一点不感兴趣,村里这些人又没有见过世面,他们并不知道哪种品牌的自行车更好,这倒免除了相互攀比带来的烦恼。
村里招来的这些农民工,他们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上下班几分钟的路程,根本没有骑自行车的机会,绝大多数购车者都是为老家购买的。
第一批自行车分发到排名靠前的职工手里后,这些人爱惜的跟宝贝似的,停在露天怕风吹雨淋太阳晒,放在集体宿舍又占地方,胡国林知道这些自行车基本上都是职工们为老家购买的,他要求大家尽快弄走。
如果一两个人带辆自行车乘坐长途公交,也许问题不大,要是四五十人都带着自行车坐公交,麻烦就来了,别说坐车,可能连车站都进不去。
这可怎么办?当初买车时,谁也没想到这个问题。
“骑回去!”有人提议。
“对,骑回去。”有人赞同。
“三十四公里路程,骑回去可不是那么简单。”也有人怀疑。
“我觉得你们骑着回家没啥问题,三十多公里路程,确实显得稍微远点,但你们都是一帮青壮年,这点体力还没有?需要注意的是你们普遍车技不高,下坡时一定要推着走,不能骑,以免出危险。另外,带一两把打气筒,毕竟骑行这么远,以备半路加气之需。”胡国林给他们出主意。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办法。
车间已经实行三班制,胡国林帮助员工们调了一次轮休,吃完早饭,这五十来人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他们顺着公路,往老家方向骑行,望着清一色崭新的几十辆自行车,一路上显得蔚为壮观。
十二点左右,在元坝村村头附近干农活的村民,抬头望见一队骑自行车的人,由远而近往村里这边来,有村民停下手头的活计张望,不一会儿,这些人就到了跟前,认识的相互打招呼,有人问:“你们这次回家怎么会得这么齐?”
“哦,这不回家送自行车嘛。”
“你们这帮人全都是往家里送自行车的?”
“对呀,我们每人买了一辆。”
“谁帮买的?”
“建平帮买的。我们第一批五十辆,往后每个月都有一批。”
“嗬!这周建平真了不起呀,一般人找关系能买到一二辆就不错了,看人家,一买就是几十辆,厉害!”有人啧啧称道。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能找关系买到紧俏商品就是一种本事,一次买到这么多自行车,村民们认为那就是天大的本事!他们其实不明白,对周建平来说这算不了什么,这种事打几个电话,最多厚着脸皮求朋友就能办成。
迄今为止,周建平的健生食品厂在元坝村招收了六百来名工人,这六百名工人代表着六百个家庭,以每家平均四口人计算,意味着六百个家庭,近三千人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这种收入比在农村种地要高得多!这一惠及全村三分之二家庭的举措,才是周建平对元坝村悄无声息的最大贡献,与此相比,帮村民买个自行车,这种小事简直不值一提。
。。。。。。
因为客户对一项检验指标提出异议,周建平请张工来厂商量对策,问题解决以后,在吃饭过程中,张工提到他们国营向阳食品公司现在越来越难,市场销售不畅,生产开工严重不足,有时发工资都不及时。
送走张工,周建平回到办公室,他脑子里有点乱,近段时间不仅生产部门出了几次问题,销售方面也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货款回笼明显减慢了。的确,一个六七百人的企业,里里外外全靠他自己一个人,疏漏之处在所难免,随着三班制的实施,产量不断扩大,客户越来越多,周建平时常感到忙不过来,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又是一个周末,下午三点左右,周建平从电话簿中找出一个号码拨了出去,电话那端接起来,“你好,请问你是哪位?你找谁?”
“我是华兴市健生食品厂的周建平,请问赵馨梅科长在吗?”
“周厂长?你好,我就是赵馨梅,请问你有什么事?”
“赵科长,我想问问,这个周末你回华兴市的老家吗?”
“这个周末,我先看看,嗯,按计划正好这个周末回父母家。请问周厂长你有什么事?”赵馨梅道。
“哦,如果你有时间,我想跟你请教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
“请教不敢当,相互探讨吧,你从零开始,把企业做的那么好,我向你请教还差不多。”
“好,那就相互探讨,你明天有空吗?”
“我每个月回一次娘家,也就是看看父母,他们刚退休,其实身体都很好,用不着我为他们做什么,实际上每次回家都是他们侍候我。”
“你真有福,我好羡慕你。那就明天上午见,大约几点?我打车去接你。”
“不用你接,我知道你厂子的位置,到时候我坐公交车过去就是了。”
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赵馨梅出现在健生食品厂老厂门口,看门人告诉她办公室已经不在这里了。
按照看门人的指引,赵馨梅在新厂区找到周建平的办公室,她在门上敲了几下,周建平应声开门,“赵科长,你来啦?请进!”
眼前的赵馨梅,完全一副职业女性的打扮,面部略施脂粉,白皙的肤色跟精致的五官交相映衬,加上大波浪披肩秀发,更显高贵典雅气质。她身穿一身藏青色西服套装,脚蹬黑色中跟皮鞋,给人以干练洒脱的印象。
赵馨梅一边打量着四周环境,一边走向茶几旁边的沙发,周建平则忙着沏茶。
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端到赵馨梅跟前,周建平也在她对面坐下。
“上回我来,办公室好像还在老厂那边吧?”赵馨梅问。
“那时新厂正在扩建施工,办公室的问题还没考虑呢。”
“后来怎么想起搬迁办公室呢?”
“扩产以后,业务量大增,来往人员增加了不少,有时候同时接待两拨来访者,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另外,业务量增加以后,管理机构和人员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办公室也不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扩建办公室,因为老厂那边地盘不够大,就把办公室建在新厂区了。”周建平道。
“这段时间变化很大呀!要不说你这办事效率很高呢。”
周建平又领着赵馨梅去新老厂区四处看看,特别在新厂区,不仅看了厂区环境,还从二车间到四车间逐个观看。回到办公室后,周建平说:“现在四个车间实行三班连续运转,息人不息机器。”
“不用说,目前市场一定很好,三班运转,产量提高不少吧?”
“现在的产量是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