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得意-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毕竟这句话于情于理都很对。
坊间的消息一下子没了,还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但很多事情,本就是如此,当有人说到最关键的地方,总要让人想一想才是。
之后数日,虽然偶有争论,但是一旦有人说出这句话,都再无人反驳,好似没有人找得出来反驳的东西。
再之后数日,这已经是李扶摇来少梁城的大半个月之后了。
有好几个大儒联名上书到朝廷。
说是大将军谢应才德兼备,应当堪当大位。
那几个大儒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很高的地位,许多官员甚至还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的表态,自然便有许多人跟着表态,只是都是私下的,不好摆在明面上来说。
如此又过了一月。
少梁城已经有了淡淡暑意。
有些日子里都已经能够听到蝉鸣了。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了很多事情,谢应回京述职原本待不了这么久,可是不知道为何皇帝陛下迟迟不让他离开,有的人是认为皇帝陛下要快刀斩乱麻直接处死谢应。
但聪慧的人便知道,这是皇帝陛下在考虑事情。
天气渐热。
李扶摇也有些倦了。
于是在三天之后。
有一道圣旨出来,皇帝陛下终于下定主意,要谢应为摄政王,暂时处理国政。
一片哗然。
许多大臣跪在宫殿外,以头抢地,甚是伤心。
据说许多白玉砖都被他们给磕破了。
鲜血流了一地。
无数如同雪花一般的奏折飞入御书房。
很多门阀对此都不能接受。
此刻有很多人都在看向宰执府。
看向李济。
这位文臣第一人。
一直安静从未发表意见的朝中大佬终于出声。
他只说了两个字,那便是领旨。
皇帝陛下下旨,他领旨。
这本来便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君王要做什么,下旨只是通知你,并不是说要征询你的意见。
李济很清楚这个事情,所以对此他没有半点反对的意思。
况且这件事他不认为是皇帝陛下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背后还有一只手。
但他很清楚,皇帝陛下对此乐见其成。
他既然如此了,他又能说些什么呢。
这个大周反正不姓李。
那么姓什么都没有什么关系。
……
……
议事殿前每天都有跪晕的大臣,每时每刻都听得到哭泣声。
远在御书房,那位周国天子听到这些声音都很生气。
替他添茶的女子倒是一点都不生气。
她看着他,满脸都是笑意。
她之前看了安阳公主,发现果然是很像她。
周国天子无奈道:“怎么办?”
苏谨喵了一声。
他将那两颗妖丹都吞进了肚里,已经破境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又喜欢上自己是只猫了。
他刚才喵了一声,是在说我怎么知道。
然后他看着远处,想着这事情,他会管?
……
……
李扶摇坐在酒坊里喝着酒,这一次破天荒穿上了一身白袍。
第四百一十五章 天下烦心事一大把()
一国之事,从来都没有简单一说,尤其是当周国天子要传位的那人还不是皇室血脉,其实即便是皇室血脉,若不是那几个皇子都会有些波澜,甚至于若不是嫡长子也会有人心怀不满。
更妄论现在周国天子要将皇位传给谢应。
宰执大人李济在明显平静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很多人表示了失望,李济是大周朝里的文臣第一,谢应是武人之首,这两人现在可以含糊的说着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了,应当便没有什么问题,至少朝堂上那些大臣,再不能明面上说些什么。
即便还还有跪晕的大臣,即便还有哭泣声,本质上却是改变不了什么。
可但一个王朝也好,还是一个小国也好,真正的决策权不在于那些坐在皇位上的皇帝手里,也不在那些大臣身上,而是在于那些把持着各行各业的门阀手里。
他们基于某种原因,或是因为各个皇子对他们的承诺,让他们不愿意谢应来做这个皇帝,一些文臣更是担忧身为武将的谢应做了周国皇帝,从此武人的地位水涨船高。
那样的局面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因此在很快他们便拧成了一股绳。
……
……
京郊有一座吴山,说是一座山,但其实一座粮仓。
整座山都被人掏空,山里堆着很多粮食,往年周国兴兵之时,户部都要拿着银子来这里购买粮食,是买,并不是征调。
因为这座粮仓的主人是安乐侯。
安乐侯是一个世袭罔替的爵位。
周国很少封侯,即便是封了那么几位,也都不过是虚职,并未实权,但那些享有爵位的世家门阀其实被周国存在的时间还要长,掌握着很多东西,比如这位安乐侯便掌握着周国绝大部分的粮食买卖,朝廷好几次想把这个买卖收回来,但却是都没能成行。
毕竟谁也不想把吃进去的肉再吐出来。
治理国政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有人说,治天下如烹小鲜。
便是这个道理。
反正不管如何,安乐侯便是这个周国最大的粮食商人。
吴山这座粮仓从未空过,不管是在之前战事激烈的时候,还是在其余什么时候。
每天都有粮食运进来,也有粮食运出去。
这座粮仓是少梁城所有人的粮食商行的供货地。
从未有人想过这里会发生什么纰漏。
但今天的确出事了。
吴山粮仓忽然断了粮食。
这一下子便让少梁城的无数粮食商行都被吓了一跳。
很多商行掌柜的派人前往吴山查看,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句话。
“吴山空了。”
吴山的确空了。
之前是安乐侯耗费无数民工叫这座山掘空,为的是把这座山挖空用来装粮食,当时那座山便已经空了,而现在这座山又空了,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山里的粮食真的没有了。
这么一座山的粮食,自然不能因为贩卖便卖完了。
但是不仅那些商行老板,就连官府来的人查看,都并未有找到那些失去的粮食到了何处,查验账目的时候,却是发现,这座吴山的粮仓里的粮食,真的已经卖完了。
账目天衣无缝,没有人找得出半点问题,而且谁也不知道,原来在账目上来看,这座粮仓已经整整一月没有进来过新的粮食了。
吴山方面并没有说以后还会不会供应粮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粮食,反正现如今是肯定没有。
这让少梁城里出了很多事情。
比如商行们的粮食价格上调。
比如限量供应。
很快这少梁城所有人都知道了吴山没有粮食的消息,很多人开始屯粮,越屯价格便越高。
到了秋天,这座少梁城的粮食已经涨到了半两银子一斤。
要知道在之前,不过十几文便能买到一斤。
少梁城人心惶惶,很多百姓都不再关注谁做皇帝的事情。
也不知道为什么皇帝陛下的圣旨颁下之后,为何便没有了下文,那位谢大将军一直深居简出,不曾在朝会上看到他,也不曾在市井里看到他。
他好似消失了一般。
只有些宫女知道这位谢大将军偶尔入宫陪安阳公主说说话罢了。
安阳宫中。
安阳公主皱眉道:“父皇要让你做皇帝,没有把这些都处理好,周国会乱的。”
周国天子的圣旨里,谢应只是摄政王,但谁都知道,这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谢应按着刀柄,心情复杂,“我也有些懵。”
他说有些懵不是什么谦词,而是真的有些懵,他回京述职原本只想着回绝皇帝陛下的想法,然后再见一见安阳公主,之后便要返回边疆,倒是没有想过竟然待在这里,要等着成为周国新皇。
好在之前修书前往边疆,回信说一切安好,并没有半点异样,不然他早便回去了。
安阳公主说道:“再这样下去,咱们都得被饿死。”
是的,都得被饿死。
安乐侯的吴山粮仓无粮,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总归是成了事实,可既然成了事实又如何,本来这是绝好的商机,正好是其他人来占领少梁城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时候总该会有人站出来,毕竟安乐侯控制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粮食,但绝不是全部。
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站出来。
大家都沉默了。
再没有任何一粒粮食被带到少梁城。
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买卖的问题。
这是世家门阀对于皇帝陛下给出的回应。
他们不愿意谢应做皇帝。
几位皇子都有些笑意。
毕竟这是他们都很想看到的场景。
有些大臣则是有些担忧,怕这样让周国动荡。
只是这件事没有处理好之前,谁都知道,会一直僵持下去。
……
……
少梁城的粮食越来越少,即便是大户人家,都已经消减了粮食的用量,一些小门小户,甚至也就只能吃着米粥了。
他们不是没钱,只是买不到米。
某位支持皇帝陛下圣旨,又无背景的官员看着自己碗里已经稀得不能再稀得的米汤,惆怅说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到什么时候?”
他的媳妇儿,是个温婉的南方妇人,以前还算是长得温婉可人,现在已经被饿的颧骨高突,看起来有些苍老,绕是他这个脾气,到了现如今这个时候,也有些生气了,她把碗筷一摔,说道:“老爷,你得管管这事儿!”
这位官员只是个五品官,人微言轻,说的话不见得会有人想听,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