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帝国与文明-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是聋子瞎子,对于这种连普通百姓都一清二楚的情报自然迅速得知。
不过此时的山东局势却是白莲教人多势众,把持着绝大多数乡镇村庄,明军则不是龟缩在县城内就是在各自驻守的堡垒中苟延残喘。
仗着一些易守难攻的堡垒或者县城的城池保护,他们才能维持下去。
若是走出城墙的庇护,许多明军怕是连一天都坚持不住便要被无数蜂拥而至的白莲军给灭了!
因此,哪怕是周边明军乃至朝廷知晓此事,除了连发几道命令固守、宽抚之类的公文外也再无其他办法。
甚至就连那乔装改扮过的信使到最近几天也无法进来了。
因为林清县外已经被各地齐聚于此的数万白莲大军给围了个水泄不通,每天站在城头上便能看到一二里地外那无数白联军安营扎寨、生活造饭的动静。
这种严酷的形势,若是其他寻常县城便已是定然陷落了。
不过,临清县却也并非没有一搏之力。
在永乐年间,登上王位,迁都běi jing的朱棣为了发展běi jing,所以大肆扩建运河,即便是在满清后世也有着极大作用的京杭大运河便穿过这临清县城的县区!
所谓“京杭大运河”古名邗沟,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虽然不知道在更早的没有历史记录的时代里是否有更早的运河,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道京杭大运河被后世称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道贯穿南北,不断从南方将粮食、物资运送向北方首都的运河其实比抵御外敌的长城更加重要。
因为若是没有这运河,至少这元、明、清三代都城的统治力便是急剧下滑。
无论是南北调兵,还是每年从南方诸省运来的粮食如果转走陆路那分消耗便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毕竟就算是在马上得天下的满清也不可能选择一个连物资和粮食都时常紧缺的都城。
在古代禁海的大背景下,运河便成了经济的重心,沿岸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经济重心。
再加上运河两岸城市扼守运河的作用。
因此,这临清县的防戍一向是这片地区,乃至山东布政司中较为重心的地区之一。
城池高而坚实,无缺损低矮之处。
城外清空里许之地,城头架设大炮数十。
这便是林清县坚守的基础。
而那早已经退入城内,足足大半个千户的卫所部队和这本来负责城防的一个千户的兵力则是发挥出这份基础的重要工具。
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在守城当中,只要双方实力别差的太过悬殊,攻城一方有没有工程利器这守城终究是比攻城容易。
不说以一当十,适当部署之下,以人少打人多也不是难事。
临清县城头,千户官郑雄看着大约不到两里地外的白莲军大营,一张本就黝黑的脸上几乎宛如乌云一般。
从最初几天一支约莫两千多人的白莲教匪拉着许多打车、物资来此,他曾想带兵出击,将这伙白莲教匪彻底歼灭。
但那位被吓破了胆子的陈千户却死活不敢出击。
还摆出一大堆“若是临清被人趁机攻破该当何罪?”、“有坚城不守,何必范险?”之类的理由将他给堵了回来。
而结果果然与郑雄意料之中一样,这支白莲匪不过是来打打前站,负责扎营的前哨部队!
若是当初按照他的意思,全军出击,只留少数人看护好城门,一举歼灭这支白莲教匪也并不是问题!
到时候立功事小,打乱对方的部署,抢来诸多扎营攻城用的物资,使之后续的大军无帐篷可住、无炭火取暖、无足够的粮食慢慢使用这才是大计!
结果呢?
也许关乎这胜败的重要时机却被那贪生怕死的陈千户给打乱了!
现在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顺利安营扎寨后,这无数白莲逆匪不断汇聚到这大营当中,稳稳的在城外站住了脚!
郑雄的千户官位和大明朝绝大多数军官的位子一样都源自继承。
多年未有大战,加上军队体系内部腐朽不堪,靠着战功能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不过郑雄自问自己这官职虽然靠的是祖宗荫蔽。但自小便爱舞枪弄棒,好读兵书的他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不敢说必得上那些名将,但至少也比大多数同僚强上十倍!
可对于眼前这般十数倍之敌围城待攻的情况,郑雄自问也是毫无办法——他既无谋士之智,也无猛将之勇。
再琢磨了一番自己手下那些虽然比其他千户强点,但终归疲弱了些的卫所大兵。
郑千户明白若是出城迎敌,近乎必死!
如今之计,也只有固守待援。
看看那东昌府能不能派军来解围了!
而除此之外,想要坚持的时间长点,征募这林清城内民壮共同守城也是必然!
想到此处,郑雄重新嘱咐了几句后便带着卫兵风风火火的下了城头,直奔城中县尉和陈千户所在,想要商议一下这征募民勇上城头的事情。
第96章:意在运河!()
而就在郑雄赶去找临清县城内其他几个管事的头面人物的同时在城外两里地外的白莲军大营最中心处的大帐当中,一群白莲军高层正齐聚于大帐当中。
外面虽然天寒地冻,但在大帐内却因为十数个填满木炭的铜炉而十分温暖,甚至有些燥热!
三位香主,六位大师兄,总计加起来将近五万人的队伍,所有高层全部齐聚于此。
行军打仗自然要走的轻便。
特别是白莲教这种造反部队,行军起来更是没有一些国家正规军在长期的和平中逐渐演变出的享乐主义的毛病。
所以,这大帐之内桌椅板凳一律没有。
可在这个时代,毕竟早已不是还十分流行跪坐,将椅子板凳称为“胡凳”的隋唐时代,更不是秦汉三国或者更早的秋战国时期那般一律跪坐的文化环境下。所以,这大帐内虽然没有桌椅,但士兵们还是准备了许多砍伐下来本来要作为柴禾使用的木墩铺上兽皮或者软垫作为凳子。
白莲教高层几乎都是苦哈哈,甚至之前还是贱民。
别说这坐木墩,就是在他们自己家里,有像样的椅子的又有几个?有时间坐着的又有多少?
就算吃个饭,蹲在田头的树荫下草草了事的他们此时又怎么会太过在意这椅子的问题。
所谓出身平民的造反者在后期迅速腐朽而被人反扑打败的事情也大多只是发生在起义后期罢了。
此时白莲教刚刚起义,靠的又都是“天下白莲,亲如兄弟”这样的教义,只要高层没有太过腐朽,这一时半会之间自然还不会出问题。
不过,并未腐朽并不意味着白莲教内部真的“亲如兄弟”。
作为一个宗教xing的文化的圈子,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几乎是必然。表面上的“平等大同”在一个真正成规模,成气候的宗教组织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就像宣扬众生平等,仁爱众生的佛教——如果真“众生平等”,那又何必分方丈主持和沙弥小僧?
佛教如此,难道那些鸡jiān小男孩的牧师会真的全心全意的敬爱上帝,遵行圣经上的一言一行?
那些在东窗事发后还要庇佑这些败类的教宗真的像他们宣扬的那样公平光明?!
说到底,宗教到底也只是人的发明。
无论有没有神,至少人还不是。
人间不应有神,因为人xing才是维持这个世界向前的东西顶尖大德高僧终要圆寂、有道全真要羽化、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终究要回归他们各自的主。
而无论如何,这人xing却是永恒的。
融合了人xing所需的宗教又岂会没有等级之分、贫贱之别?
在白莲教中,除了教主或者说各脉自认为的正统继承者外整个大明朝的白莲教大部分在香主——大师兄——师兄——普通教众这四个级别中进行宗教活动。
而因为各地白莲向来几乎**发展,所以实际上最高头领便是香主。
因此,在此时的大帐之内,三位香主便成了理论上地位最高的三人。
当然,理论也只是理论上的。
早在起事之前,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各地起义成功,所以无论是掀起整个风波的徐鸿儒还是各地香主都给予了手下各地大师兄、师兄们充分的自主权!
而这份放权也的确让各地在起事之后比明军灵活了无数倍!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的便是在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中能保持队伍的灵活变通。
然而,在初期各地起义的累累战果之下,一种“山头主义”和“兵权至上”的思想同时在白莲教上上下下开始蔓延开来
各地大师兄在大权在握之后,充分享受到了权利所带来的好处和自信,明白了兵力对其生活甚至是身家xing命的绝对重要xing之后又有几人愿意屈居人下,将身家xing命托付给在实际战争中根本不在一起的香主?
而在整个要求胜利、要求强大的大背景下,白莲教高层为了尽量鼓励各地白莲扩大势力,好与明军战争的需求而不断鼓励了下面诸多大师兄、师兄们尽可能的扩增兵力。
兵力破千便是师兄、兵力数千再加上一些战功便是大师兄兵力上万便是香主也差之不远的评判标准早已经随着这一段时间的战争而深入人心。
此时这五万多白莲大军中可就有超过一半的兵力来自于那几个大师兄!而且其中竟然已经有一名大师兄坐拥上万兵力!
这可是已经达到了香主的级别!
只待有些战功,便是其所属的香主也无法阻挡这位大师兄晋升香主,**出去的脚步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才会发生这种三位香主与